缩略图

新课标理念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周辉

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实验中学 410600

引言

在基础教育深化改革背景下,语文作为主科地位日益凸显,新课标的颁布不仅是教育思想的发展,也对课堂提出了更高要求。学校不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建构思维方式和提升文化素养的主阵地。如何在新课标指引下发挥语文育人作用成为教学改革核心。近两年教师不断探索课堂改革,但在目标设定、教材使用和评价方式上仍需完善。唯有充分理解课程理念,结合学生发展需求,创新教学策略,才能推动课堂改革深入发展。

1.初中语文课程目标的变化与新要求

根据新课程大纲要求,初中语文教学由“知识导向”向“素质导向”和“价值取向”进行转变,这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基础概念和技能,还应更多地关注对技能综合的提高,语言构建与应用至关重要,学生需要将语言在真实情境中准确表达出来,使语言更加实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也十分重要,阅读、写作需培养和促进学生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真正提升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欣赏与感悟也必不可少,学生可通过赏析文学文本作品提升审美情趣,拓宽文化视野。这样更充分发挥了语文教学的功效,给语文教师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2.新课标理念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目标落实不到位

按照新的课程标准,初中语文教育教学需注意学生“三个维度”素质的综合发展,其中就涉及了学生听说读写、思维品质、审美素养以及文化基础知识的掌握等内容,然而教学实践中多数教师还是存在着拘泥于“知识点听、说、读、写、解、背”的目标设定,有的教师还只是强调各种知识点的测试、模拟练习,侧重了各种语言文字、内容的识记、背诵、问答等工作,忽略了对学生思维发散、情感、价值的引导。这样的教学实践与新课程教育教学目标要求相差甚远。有些教师在不同学段的教学中仍存在“一刀切”现象,目标设定笼统缺乏针对性,未能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这不仅容易使部分学生对教学目标产生厌烦和倦怠,也使另一部分学生难以获得更高的发展。教师须基于新课标合理制定教学目标,既要兼顾学生在基础知识、听说读写及写作等语言交际方面的学习,也要关注能力培养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使教学目标真正引领整个教学过程。

2.2 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脱节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注重其使用的实际情况和文化的融合实际。而不少教师过于拘泥于词汇、规则等概念的灌输与讲解,忽略了学生自身的经验与喜好。教师照本宣科,教材变成了课堂教学的唯一依据,没有充分结合学生差异化的个体特点,课堂单一枯燥、缺乏现代特色等,难以指导学生让学为习,产生了“学习不为用”的现象。学生学习内容过于固定,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只局限于古诗词类的学习和研究,很少有让学生接触时事和社会热点的话题性文章,让学生缺乏了切身的感受。

2.3 教师教学评价方式与新课标要求不匹配

新课标提倡对学生的多元评价,关注的是过程以及知识结果而非仅仅是学生的成绩和排名。很多教师更倾向于关注学生学习成绩以及排名,忽视了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锻炼、人际交往能力的拓展、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等方面的认知。这种简单的目标设定导致学生只是钻在题海里,努力提高成绩以达到学习的目的,而没有真正地投入到语言教学研究与创新思维的养成中。在课堂作业测验的过程中,教师过于关注成绩是否好,很少有教师鼓励、表扬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式,同时也缺乏有方向性和目的性的交流指导,这显然与新课标所提倡的课堂学习评估目标相违背,从而影响学生学习综合素

养的提高。

3.新课标理念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3.1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目标设定

新课标提倡初中语文教育目标由“以知识为重心”转移到“以素质为主导”,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即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不应只关注知识点的掌握和考试分数的提升,更应以素质培养为导向,做到知识、技能、情感和价值的一体化。例如,对于古诗的学习,不应仅仅是让学生掌握词句的意思、内容,而要让学生喜爱文学艺术,提高审美素养、文化认同感。在作文教学中,不应只注重培养学生对内容表达的清晰、有趣和独到见解,更应着眼于思辨能力的提升与胸襟的开阔。教学目标也是多元而具体的,既可以满足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需求,还可以通过具体任务来驱动课堂。

3.2 以阅读理解与表达训练为核心的课堂内容优化

语文教学的根本在于阅读和表达能力的培养,这是新课标提倡的内容。但是有的教师太过重视词句知识的讲授,而忽视了读与说的技能培养,使他们失去了朗读、练习表达、拓宽思维方式的时间。为落实新课标的教育理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阅读与语言表达作为主线,改变教学方式。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营造的背景中,重视提升学生的思维方式。教师可以通过深思探究、比较阅读、情景代替的方式使学生产生自我的认识,结合教材内容启发学生思考、反省。如在阅读散文时除了要求学生欣赏文章的表现手法之外,还需引导学生产生共鸣,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经验有所领悟,这样才能拓展学生的认识与思路的宽度。至于说的能力,应当注重多样化和实用性,在课堂中应安排口语交际、日记写作、小组讨论、演讲等多种活动,以提升学生在交流中的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3 建立多元化的课堂评价与反馈机制

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测试结果,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与长。面对目前单一的评价方式,教师需要建设多样化的课堂评价、反馈体系来解决当前的问题。要重视对学生的跟踪观察,关注其在阅读、交流、写作等方面的发展,并在学习心态和思维过程上做好记录。要不断地进行过程性评价,通过学习日记、课堂展示和写作样例等,引导其对自我的学习过程进行回顾反思,培养学生自我改正的行为能力。而总结性评价仍不可缺席,这是为学习效果和应用能力的效果考核,从而保证考评的严谨性和完整性。反馈体系注重时敏性与交互性,通过自我、他人、专家评价等形式,帮助学生挖掘自身的不足之处,制定行动目标。教师可将课堂评价的视角从评成绩转向看学与发展上来,有助于学生提高其语言核心素养,更能真正实现新课程标准“以人为本”的宗旨。

结语: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中学语文教学地位不断提升,这对更新陈旧理念与方法提出了挑战。教师需将课堂建设为发展关键能力、传承文化认同和提升文化素养的重要平台。教育改革是长期递进过程,需关注学生、遵循规律,才能逐步形成符合新时代需求的新型模式。未来,在持续探索与反思中,初中语文教学将不断更新,最终实现新课标所要求的基于能力的课堂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曾建英.浅谈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高效策略[J].中学生作文指导, 2021(12):1.

[2] 德吉卓嘎.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大单元整合教学策略研究[J].散文选刊(中旬刊),2023(11):48-49.

[3] 范立雄.新课标理念下初中语文情境化教学策略研究[J]. 2024(1):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