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区域游戏计划制定的有效策略
孙聪
北京市通州区华远铭悦幼儿园 100101
幼儿园教育主要目的是帮助幼儿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因此有目的地培养幼儿学习、制订计划从而能够自主、合理的安排、规划自己的时间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帮助幼儿学会制订简单的计划,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在活动中积累经验并促进其自身能力的发展,本文将对如何帮助幼儿增强在区域游戏中的计划性进行分析研究。
一、游戏计划适切性
1.游戏兴趣是制定计划的前提
兴趣能促使人对一定事物注意力的指向和集中,对人的认识和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在教学生活中,教师发现大部分幼儿对区域中的某类游戏材料总是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如:美工区的橡皮泥、拼插区的雪花插片,照相馆的服装、照相机等。所以,教师应先了解幼儿的兴趣点,前期与幼儿共同讨论,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游戏活动,再进行介绍,充分激发幼儿的游戏欲望、了解具体的游戏内容从而满足幼儿制定计划的前提。
2.考虑幼儿差异性,共同商讨计划方法
幼儿个体表现各不相同,如:部分幼儿自理能力较强,比较活泼,有的幼儿自理能力偏弱,比较内向。这就要求教师要针对幼儿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幼儿特征的教育方法。教师在引导幼儿自主制定计划初期可以先与幼儿共同商讨,制定代表不同区域的特征性标志,方便幼儿快速且清晰的记录。如:美工区用笔表示,照相馆为笑脸,小餐厅为筷子,科学区为放大镜等,但不规定具体画法。然后鼓励幼儿自己选择过渡环节进行计划的制定,这样做幼儿即可根据自身能力进行记录又可自由选择时间,充分尊重了幼儿的自主性,最后在离园前,请幼儿借助记录本表述自己第二天的计划。这样即能帮助幼儿进行更加清晰的记录又满足了幼儿间的差异性发展。
二、游戏计划递进性
教师与幼儿共同计划的过程是不断发现、创新的过程。教师以多种方式支持幼儿不断发现,为自己做决定。从而逐步形成制订计划的概念。教师指导幼儿制订计划还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入繁的原则,要有一个递进的过程。
1.口头过渡到表征
在开始尝试制订游戏计划时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简单的计划开始,待幼儿掌握基本方法后再过渡到复杂计划。计划初期,教师可从大目标,通过设计一些逐层递进的问题。如:“你想选择哪个区?想玩什么玩具?”等问题,引导和帮助幼儿完成第一阶段计划的制订。有了简单计划的经验后,就可以过渡到第二阶段复杂计划的制订,如:“你去建构区想要建构什么?需要哪些材料?用什么方法搭建?”等。逐层递进、由浅入深的提问,不仅可以拓宽幼儿的思路更能顺利地将简单计划转换为复杂计划。
2.从个人过渡到同伴
区域游戏中,幼儿的游戏常常带有一定的目的性,但游戏内容却比较随意。还会出现“两名幼儿想共同游戏,但计划相冲突”的现象。这也反映出幼儿制订计划方法单一。教师可以通过引领幼儿从个人计划过渡到同伴计划解决问题。如:在制定计划时增加“同伴”内容,鼓励幼儿自主询问,与同伴协商想选择的游戏区域及内容,确定后在计划上留下代表自己的标志,以此完成同伴计划。
三、游戏计划连续性
游戏计划可以把活动内容层次化、具体化、细致化,使游戏各个环节、内容之间体现连续性,让幼儿在不同层次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1.预设游戏计划阶段目标
教师应在充分了解幼儿的年龄特征和能力差异的基础上,根据游戏活动的目的,与幼儿商讨共同制订相应的阶段目标。幼儿在活动区中可以获得哪些知识技能、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经验,有针对性地进行游戏计划设计。如:幼儿想选择美工区粘土,那想捏出什么作品?今天要完成其中的哪一部分?等。
2.从预设游戏计划到实际作品对接
计划具有可变性,将计划和游戏作品进行对接,能帮助幼儿发现游戏时的不足,从而尝试在原有计划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这其中包括延续上次需要的计划,修改的部分计划,这也是连续性的一种体现。 如:美工区制作“魔法城堡”,幼儿在制订计划时,绘画的成品图没有草坪、小动物等,但在制作过程中幼儿临时改变想法,增加了草坪、小动物。这时教师应允许计划的可变性。可变性一方面体现在评价时能将现实成品图和游戏计划进行对接,且在区域评价时能说出修改原因;另一方面能在下次计划时,将原有计划修改部分通过绘画表征等方式呈现,这就是可变性。这种可变性也是一种连续性。制定连续性的游戏计划不仅能够使不同的幼儿在不同的层次上获得相应的发展,还有利于教师观察幼儿的技能发展、学习品质,及时发现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调整,使整个游戏过程逐步具体、完善。
作者简介:主要包括:孙聪、1996 年 8 月、女、汉族、教师、大学本科、二级教师 、幼儿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