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因材施教,注重实效

作者

叶芷颐

惠州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区第一小学 516200

引言

部编版语文教材对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学生难写、怕写”仍是教学痛点。传统的“大作文”训练周期长、反馈慢,易挫伤学生积极性。“微习作”以其目标精准、篇幅短小、反馈及时的优势,为破解这一困境提供了新思路。它并非对“大作文”的否定,而是强调在日常教学中化整为零、聚沙成塔,通过持续、聚焦的片段练习,为学生会的习作能力奠基。

一、聚焦文体特征,让微习作训练内容有设计基点

微习作的生命力在于其精准的目标指向。这就需要必须紧扣部编版教材的习作要求,分析单元语文要素,深入剖析不同文体的核心特征,以此作为微型训练设计的“锚点”。

(一)依“体”定训,精准发力

教师通过明确不同学段、不同单元的核心文体训练目标。例如,三年级上册“猜猜他是谁”聚焦人物外貌、性格的典型特点描写,可设计“用一两句话抓住同学最突出的一个特征”的微习作。四年级上册“小小‘动物园’”侧重家人特征的趣味比拟,可练习“用一个比喻句生动描述家人的某个特点”。五年级上册《松鼠》一课是说明文的典范,可仿写其“用分条列项的方式清晰介绍一种小动物的某一方面习性”。

(二)分解要素,小处切入

将复杂的整体习作能力,分解为可操作的微技能点,是微习作教学的核心。这种“化整为零”的方式,契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能有效降低习作门槛,避免因目标宏大而引发的畏难情绪。教师需像“解剖麻雀”一样精准拆解习作能力的构成要素,针对不同文体和表达需求,设计阶梯式、聚焦化的微任务,实现“小切口深挖掘”。

以部编版教材中“把一件事情写清楚”为例,可将其系统拆解为三类微技能训练:

① 聚焦事件发展的内在顺序性:例如设计“洗红领巾的几步”微任务,要求学生用 3-5 句话清晰呈现操作流程。结合三下《肥皂泡》课后题“说说制作过程”,可迁移练习“包书皮”“种豆芽”等生活场景,强化“步骤链”意识。

② 设计填空式微练:“放学路上,我 发现一只受伤的小鸟。轻轻捧起它,_ _ 用纸巾包扎伤口。 妈妈带它去了宠物医院。”通过提供“突然、于是、小心翼翼地、最后”等连接词库,让学生在语用中体会逻辑词的粘合作用。

③ 突破“流水账”困境:以“妈妈系围巾”为观察点,引导学生锁定“手指如何缠绕毛线”“脖颈怎样微微前倾”“嘴角是否带着笑意”等特写镜头。可借鉴四上《爬天都峰》中“攀着铁链向上爬”的动作描写范式,要求用20 字以内刻画一个动态细节。

(三)联结生活,创设“微情境”

素材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和兴趣点。如针对“看法与感受”的表达,可利用班级发生的真实小事件(如值日分工的争执、运动会的某个瞬间)、社会新闻的儿童视角片段(如礼让行为),或结合阅读课文的某个触动点(如对某个人物行为的评价),设计简短议(感)型微习作:“我对这件事的看法是...”、“读到此处,我觉得...”。

二、强化评价反馈,让微习作训练成效存保障机制

及时、具体、导向明确的评价反馈,是微习作提升实效的关键引 擎,需突破传统作文评价的滞后性。

首先,利用课堂巡视、随堂展示、简短互评(如同桌互读互评一个闪光点)等方式,对当堂微习作进行快速反馈。教师可用简洁符号(如 ⋆ 表精彩词句,?表疑问处)或一两句针对性评语(如“这个动词用得好,画面活了!”“如果能加上当时心里的想法就更好了”)即时点拨。其次,引入清晰的生生互评量表。例如,针对一个“动作描写”微习作,可设计简易量表:1. 动作分解清晰(是 / 否);2. 用了一个好动词(圈出来);3. 读起来有画面感(打√)。家长亦可参与欣赏性反馈(如“孩子观察得真仔细!”)。教师则侧重对训练目标达成度的专业点评及后续修改建议。最后,充分利用班级墙报、“班级优化大师”、学校公众号或简单文档共享平台,定期展示优秀微习作片段。强调“进步”和“亮点”,设立“最佳观察奖”、“最妙比喻句”、“进步之星”等趣味奖项,让学生在“被看见”中获得持续动力。建立个人“微习作成长档案袋”,直观呈现进步轨迹。

三、立足学情分析,让微习作训练实施能精准施策

“微”的优势,更体现在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

首先,通过前期观察、小问卷或简单的前测微习作,初步了解班级学生在描写、叙述、感受表达等方面的薄弱点。基于此,为不同能力层级的学生设定阶梯式微习作目标 , 如 : 同样写“课间十分钟”,A层(基础较弱)目标:按顺序写清两到三个活动;B 层(中等)目标:写清活动并加入一个简单动作或神态细节;C 层(较强)目标:生动描述一个活动场景,尝试运用修辞。其次,为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个性化支持。针对动作描写困难的学生,提供“动作分解提示卡”(如“喝牛奶:拧开盖—凑近嘴—仰起头—咕咚咕咚咽—擦擦嘴”);针对语言贫乏的学生,提供“好词好句锦囊”(相关主题的词汇、句式参考);允许能力强的学生挑战更高阶任务,为一个简单的叙述片段添加心理活动。最后,建立简易的“微习作档案”,记录学生每次微练的重点、表现(亮点与不足)及教师简评。定期回顾分析,识别个体进步与共性瓶颈,据此灵活调整后续训练重点、分组方式和辅助策略,确保教学始终指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结束语

“微习作”之“微”,在于其切口小、篇幅短、耗时短、目标聚焦、形式灵活、内容精炼,其价值之“大”,在于它契合儿童认知规律,能有效化解畏难情绪,将语文要素的落实分解到日常教学的点点滴滴。以部编版教材为纲,聚焦文体核心,强化评价闭环,深耕学情差异,方能真正发挥“微习作”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让每一次短小的书写都成为有意义的积累,让“因材施教”落地生根,最终汇溪成海,在“小微”之处,创生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大美”境界。

参考文献

[1] 侯雯靓 . 浅谈“微习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J]. 学生·家长·社会 ,2025,(01):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