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的实践路径研究
刘颖
云南省文山州富宁县第二小学
当前小学语文课堂在教育改革推进中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教师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单一,许多教师局限于对教材上的内容照本宣科,造成课堂内容缺乏新意和深意,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下,也不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违背了小学语文育人的初衷。其次,现有的教学模式呆板落后,仍然停留在教师单方面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课堂参与度低,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最后,教师的课堂目标设立不够合理全面。部分教师只注重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培育,导致学生盲目以应试为目标,却难以真正领悟经典文本中蕴含的美学,导致语文教学本末倒置。
一、融入传统文化,丰富语文课堂内涵
许多教师在语文课堂内容的设计上存在片面和单一的问题,仅仅局限于解析课文内容,紧贴课文,缺乏拓展延伸,对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不够全面。同时,教师没有深度挖掘课文中蕴含的丰富内涵,导致学生赏析文本和领悟文本情感主旨的能力不足,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初衷。基于此,教师应该立足课文文本,充分挖掘课文内涵,融合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创新教学内容。这要求教师要善于挖掘课文中的传统文化元素,从课文出发,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帮助学生领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坚定文化自信。
例如,在学习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秋天》时,教师可以将二十四节气融入课堂,丰富教学内容。首先,教师基于课文内容找准立足点,《秋天》一文描述了秋天景色特有的肃杀之感,教师可借此机会融入传统文化中二十四节气的知识。在讲解课文时,如立秋标志秋天的开始,天气转凉,秋分昼夜平分。在教师的引导下,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感受古人通过节气对自然规律的总结与归纳,领悟古人的智慧。其次,教师播放与秋天适配的古风音乐,营造氛围,带领学生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情绪感知能力。最后,教师鼓励学生积累有关秋天的诗句,如“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二、基于传统文化丰富内涵,设计互动式课堂环节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于小学生有着天然的吸引力,教师充分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集中学生注意力,同时拓宽学生知识面。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涉及文学,建筑等多个方面,教师基于教材,设计学生广泛参与的课堂环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在亲身实践中深化对于知识的理解与运用。相较于传统的讲授式课堂,互动式的课堂不及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还能在小组合作中锻炼团队协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实践环节结束后,教师鼓励学生在课上展现成果与收获,能够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例如,在学习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九课《古诗三首》时,教师立足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坚持学生主体地位,设置互动式的课堂环节。首先,在前导入部分,教师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生成一段古代文人墨客在江上吟诗的动画,让学生对《暮江吟》中广阔的意境形成初步认知。教师通过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激发学生对古诗学习的兴趣。其次,教师在讲解古诗《题西林壁》时,结合古诗中的深刻内涵,将学生分为学习小组,讨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现代价值,并形成讨论结果,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帮助学生树立起批判性思维,养成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最后,在课后拓展环节,教师鼓励学生结合《雪梅》中对于梅花的刻画,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创作,通过趣味性的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三、结合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古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存智慧,涉猎广泛,包括经济,文化,学生通过语文学习,能够得到与人交往,处理困难等的启发,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教师应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加入对于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目标,带领学生领悟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美学,形成高尚的审美情操。
例如,在学习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时,教师从多个角度解析古诗,带领学生领悟古诗的韵律美、语言美和意境美。首先,教师让学生进行自由朗读,揣摩朗读节奏,感受抑扬顿挫。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中领略动静结合之美,学生通过朗读,从韵律中感受古诗意蕴。其次,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进行赏析,如“空”“新”,赏析古人用词的精简之美。最后,教师讲解王维创作诗歌时的背景,理解王维对于官场沉浮的厌恶,对自然的亲近。学生通过对古诗的学习,领略到古代铁骨铮铮,淡泊名利的文人风骨。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已是大势所趋,教师应从课堂教学内容、形式等多层次进行全面优化,主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薛小青 . 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生活融合的实践[N]. 北京科技报 ,2025-07-07(006).
[2] 徐艳华 . 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现状与对策 [N]. 科学导报 ,2025-07-01(B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