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传统童谣与古诗词在幼儿语言领域中的运用策略研究

作者

娜的热阿·达列力别克

托里县幼儿园 834500

前言:3-6 岁是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优质语言的输入,可以提升幼儿的语言素养和认知水平。传统童谣由于具有明快的节奏、和谐的韵律以及浅显易懂的内容,深受幼儿喜爱;古诗词则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意境及深邃的内涵成为幼儿的经典语言范本。目前在教育实践中出现的童谣和古诗词使用的碎片化、机械化、过度“小学化”,不能发挥二者相辅相成的综合教育价值。因此,针对幼儿身心发展及学习特点探究适宜应用方法,在日常生活游戏中有计划地渗透童谣和古诗词教育,也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1]。

一、传统童谣与古诗词在幼儿语言发展

(一)奠定语音基础,培养韵律感

童谣与古诗文最大特点是有节奏、有韵律,比如“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节奏感很强,用“五”和“虎”押韵,使幼儿在反复吟诵的过程中注意、感知语言的声音、声调、节奏,练习发音器官的协调与灵敏,在不知不觉中养成正确的语音、流利的说话。

(二)丰富词汇储备,优化语言表达

童谣、古诗词里有很多美好的、生动的形象化用词和语句,比如:“摇啊摇”、“小小的船儿”、“床前明月光”、“曲项向天歌”等等,这样形象化的用词还有不少,给幼儿的浸润式学习提供了足够的素材基础,幼儿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学习中,会受到这样的影响,不自觉地跟着说,慢慢地去学用这样的语句去描写一些事物或者情景,使得其语言的表达更准确、更完美。

(三)激发想象能力,提升审美情趣

古诗词具有“诗中有画”的特点,同时配以童谣天马行空的想象,“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一诗一幅画面,“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天马行空的想象也尽情发挥,使幼儿感受语言的魅力,在欣赏的过程中萌发对美的感知和最初的美育体验。

二、传统童谣与古诗词在幼儿语言领域中的运用策略

(一)情境浸润策略,营造“可感”的语言环境

环境是潜在的课程,要围绕童谣、古诗展开,比如:投放童谣、古诗等内容的绘本、挂图到阅读区;结合生活区洗手、穿衣等活动;运用游戏的方式让小班幼儿吟唱《洗手歌》《穿衣谣》,寓教于乐;户外活动时带领小班幼儿观察春天的景象,念一念描写春天景象的《春晓》,创设充满童谣和古诗语言氛围的环境。将语言学习融入儿童真实的生活,实现童谣、古诗“润物细无声”的文化传承价值。

(二)游戏化渗透策略,实现“乐学”的互动体验

游戏是幼儿最基本、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将传统童谣与古诗词的学习与游戏相结合,能够彻底扭转其枯燥、刻板的印象,使学习过程充满乐趣与挑战,从而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积极转变。教师应成为游戏的设计师,将经典文本巧妙转化为各类寓教于乐的游戏活动。

表演游戏,化身诗中人,体验诗中情

表演游戏通过角色代入以及肢体表征实现认知建构,比如:在教唱《咏鹅》时,让幼儿代入本体感觉做曲项(颈椎运动),浮(水中的流体动力学姿态),拨(身体的动作位置移动)等,由此让语义符号变为动觉编码,同时进一步加深抽象词汇的认知概念,进而用情景剧式的群体表演(例如:《小老鼠上灯台》)巩固社会性脚本,并且在角色协商以及协作当中同步发展元语言意识和心理理论能力。

语言游戏,在趣味挑战中巩固记忆

语言游戏通过规则化构建浸入式的语言环境,通过设限引起幼儿的认知需求。"童谣接龙"是利用序例的序列任务完成串字成句的记忆活动与语言流畅性的培养,"诗句寻宝\"运用语义理解、空间探索完成具身认知的游戏,"诗词配对"完成图像与文字段落之间的对应构建图式化的联想能力,"节奏念谣\"则是用韵律中语音单位的变化水平发展语音意识,通过多模态刺激融合传统读书背书方式,同时又避免同质化现象的发生,在维持原有语言材料的基础上降低认知负荷的程度2]。

3 音乐游戏,当诗词遇见旋律与节奏

根据音乐和语言同属于韵律结构的同源性和匹配性,把古诗词进行旋律化编码能够有助于减小记忆负担、强化审美效果。如《悯农》的谱曲演唱可以提高幼儿的情境共情能力,加深幼儿内化。像《拉大锯》一类的儿歌可以通过给它配上打击乐器节奏型(如用沙锤来表现按规律往复运动的动作形象,用响板来刻画密密麻麻各种各样的外形特征)来强化幼儿的韵律知觉。基于此理念运用音乐进行语言表征就是多模态的语言表征,能使语音在视觉、听觉、动觉等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神经编码与认知建构。

(三)多感官联动策略,构建“立体”的学习通道

儿童的认知是在对周围世界的直接感知中形成的。多感官联动策略是指打破原有的单一听觉输入模式,在调动起幼儿听觉、视觉以及动觉的基础上,搭建出多维度、多方面融合的教学场域,让儿童感受童谣和古诗的美,充分理解和背诵,从而得以更好地理解和背诵、感悟经典。

1 听觉浸润:感受语言的韵律之美

纯正优美、唇动自然的听觉输入才是幼儿感受语言美的根本所在,需要教师精挑细选由专业播音员或朗诵艺术家录制的童谣、古诗的音频,这样他们才能呈现汉语声调、平仄、押韵和节奏等方面的正确性,如《春晓》轻柔婉转带一点伤感的语调;《江南》(江南可采莲)这种明快、活泼的感觉,有的音乐就是一首好诗,只要让孩子静下心来倾注于耳地感受一下其语言流转以及蕴含的情感,潜移默化中便能养成良好的语感和提升审美能力。

2 视觉辅助,将抽象意境可视化

古诗词、部分童谣对于思维处于具象阶段的幼儿来说,是比较难理解的。为孩子们提供丰富的视觉辅助材料能有效地将文中抽象的文字形象化,如播放水墨动画《山水情》,帮助幼儿感知“孤帆远影碧空尽”的遥远;用一张张农民在烈日下挥汗如雨工作的图片来让幼儿感受“汗滴禾下土”的辛苦;还可以通过沙画表演“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的奇特想象。把文字变成动人的画面,又把画面中具体的事物赋予意义,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幼儿不再单纯的依靠机械记忆去背诵,而是建立在视觉感知基础上的情景体悟和意义理解。

3 动觉参与,在身体力行中内化理解

动觉学习强调以动促思,虽然这一教学策略也是表演游戏的一种表现形式,但它更加注重用肢体动作帮助幼儿获得经验和理解,并辅助幼儿记忆、理解和再现。学习《静夜思》,学着做诗人的动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身体的变化,有利于幼儿走进诗歌的情境。而学习童谣《丢手绢》,还要伴随着围圈、跑、追、躲在旁边等身体动作,在玩中体会童谣的快乐和规则,“动态体验”让身体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真正理解诗歌,语言也不再仅仅是口头的象征符号,而是一种身体性的、现场的记忆。

(四)家园协同策略,巩固“一致”的共育成果

家庭是开展语言教育的主阵地,要通过家长会、家园联系栏、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方式宣传童谣、古诗的教育价值,向家长推荐适合亲子共读的童谣和古诗,并鼓励家长在晚上、外出游玩的过程中与孩子共读童谣和背诵古诗,在家庭中共同开展亲子朗诵、表演等教学活动,积极延伸园内教育的核心内容,同向同行,更好地促进幼儿的语言能力发展。

结语:童谣、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二者蕴含着不少有关童心的词汇与词语,在幼儿的语言教育当中起着重要作用。除传授知识外,我们更应该从创设情境、游戏化教学、多种感官的刺激、家园同步等方面将童谣、古诗词的内容融入到孩子成长过程中来,真正形成对其言语发展的助推作用,让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以及优秀的审美情趣与幼儿的语言启蒙相结合,使孩子学会品鉴,从而获得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参考文献:

[1]林佩兰.民间童谣在幼儿语言教育中的应用策略研究[J].教师, 2025(6).

[2]林佩兰.民间童谣在幼儿语言教育中的应用策略研究[J].教师, 20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