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视域下小学体育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王传祥
扬州大学 江苏扬州 225127
小学阶段作为个体成长与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培养良好体育习惯、塑造健康人格的重要阶段,小学体育教学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尤其是近年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全面发展的人才成为社会所需,体教融合顺应了这一发展趋势,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免疫力,还能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团队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等,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体教融合的视域下小学体育教学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1.1 有利于落实教育政策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体教融合,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强调要将体育教育与文化教育有机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小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创新体育教学模式是落实国家体教融合政策的具体体现,有助于推动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同时在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当中还明确规定了学校体育工作的目标和任务,要求保证学生每天有足够的体育活动时间,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小学体育教学管理过程中创新体育教学模式还能够更好地满足法规要求,确保体育课程的质量和效果,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
1.2 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体育教育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身体,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团队精神,教学环节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发挥,不用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勇于挑战,确保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面对困难和挫折能够通过努力克服困难,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团队合作中也可以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沟通,增强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2、体教融合试一下小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目标定位偏差,核心素养培育的实践脱节
当前在进行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理念与实践割裂的问题部分学校仍以技能达标为主要导向,健康行为养成与体育品德培养停留于口号,缺乏具体实施路径在教学目标制定过程中,教学目标层次模糊,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的三维目标缺乏梯度设计,低年级与高年级的教学目标区分度不足,教学实践中过度关注短期运动成绩,忽视学生长期健康素养的动态发展。
2.2 课程内容整合不足,跨学科融合的形式化倾向
现阶段小学体育学科融合浅表化,趋势十分明显,体育+课程多停留于数学计算运动次数等简单知识叠加,缺乏深度整合与主题式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健康教育碎片化较为突出营养科学、心理健康等内容零散分布于各年级,缺乏系统性课程载体,地方武术、民俗体育等项目存在重技术轻文化倾向,地域特色挖掘不足,德育功能弱化。
2.3 教学方法应用失当,技术依赖与教育性的失衡
教学期间注重加强教学方式的升级转型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环节,当然现阶段普遍存在数字化工具的形式化使用的倾向,部分学校盲目引入智能设备,但数据分析未能有效反馈教学改进,技术应用与教学目标脱节,课堂教学环节过度追求趣味性导致教学目标偏移,部分游戏设计忽视运动负荷的科学性,同时很多教师过度依赖新兴技术,忽视传统教学方法中师生互动、个性化指导的优势。
2.4 评价体系科学性欠缺,过程性与发展性不足
在进行教学评价过程中过程性评价流于形式,部分学校的成长档案沦为打卡记录,缺乏对学生运动习惯、健康意识的质性分析,对学生个体进步的动态追踪机制尚未建立,评价结果难以真实反映教学成效,家长、学生评价多停留于表面反馈,未能形成有效的教学改进建议。
3、体教融合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模式创新对策
3.1 革新核心理念,构建三维一体育人新范式
小学体育教学模式创新过程中要注重做好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建立核心素养导向的动态目标体系,将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细化为可操作的阶段性目标,推行双螺旋目标模型,纵向按年级划分能力进阶梯度,横向设计跨学科素养融合节点。同时要加强对小学体育教育的价值认知重构,强化体育的全人教育功能定位,将体育教学纳入学校整体育人体系规划,倡导体育即生活理念,通过家校社协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3.2 加强课程教学创新,打造四维融合实践新路径
在课堂教学环节注重加强课程内容深度整合,大力推动教学方法的优化升级,创建双轨制教学模式,技术赋能层运用 AI 运动姿态分析系统实现精准指导,建立虚拟仿真安全实训场景,人文浸润层通过体育戏剧、运动叙事等创新形式深化品德教育,同时推广结构化游戏教学法,依据运动负荷科学设计游戏关卡,实现玩中学与学中练的统一。教学评价过程中要实现评价系统的重构,实施三阶成长评价,基础层利用智能设备自动采集运动数据,发展层建立个性化运动能力发展图谱,价值层通过成长叙事档案记录体育精神蜕变,在此环节中要实施多元主体对话评价,定期组织师生、家长、社区代表开展体育素养发展听证会,确保学校教师学生家长都能够全面参与评价工作当中。
3.3 创新支持体系,构筑三位协同保障新生态
学校内部要注重开展师资能力提升工程,建立双师双能培养机制,校内教师主攻教学实施,校外教练(退役运动员等)专注技能提升。现有教师队伍在培训教育过程中一定要构建分层进阶培训体系,培训工作中基础层主要涉及数字化教学工具应用能力培养,进阶层引导教师形成跨学科课程设计能力,高阶层引导小学体育教师能够掌握运动健康风险管理能力。在此基础上,要确保教学资源优化调整和平衡配置,创建城乡差异发展模式,城市学校重点开发智慧体育课程包,农村学校着力打造地域特色运动项目,构建社会资源转化机制,将社区健身设施转化为体育教学延伸空间,企业研发资源转化为教具创新源泉。除此之外,要大力推动协同育人机制的创新突破,实施家校社联动三阶计划,通过家长体育学堂重塑家庭健康观念,依托空间共建建立社区运动资源预约平台,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投入,同时推动文化共育开展传统节日体育文化联展活动,积极推行体育家庭认证制度,将家庭运动习惯纳入学校体育评价参考体系。
3.4 加强制度创新,完善三链耦合治理新机制
体教融合背景之下要确保政策执行环节的高效衔接,建立教育、体育、卫健等多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制定体育教学质量标准,将体育教学成效纳入校长绩效考核核心指标。构建教研员-骨干教师-新手教师三级教研共同体,建立跨区域教学案例共享库,实施体育教学创新实验区计划,鼓励区域特色化探索。同时设立体教融合创新奖,激励教师开展教学改革实践,建立学生运动健康银行,将体育素养发展成果与综合素质评价挂钩。
【结语】
总之,体教融合视域下的小学体育教学模式创新,构建三维一体育人范式与四维融合实践路径,揭示体育教学从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跃迁的改革逻辑,教学环节只有做到坚持以体育人的价值主线,才能够真正实现体育教学在个体全面发展与社会文明进步中的双向赋能,让每个孩子在与运动对话的过程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参考文献】
[1]朱丽媛.小学体育创新教学模式浅析[J].学周刊,2020,0(1):159-159.
[2]杨华栋.小学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索[J].当代体育科技,2018,8(31):86-8
[3]杨伟.小学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8(2):45-45.
作者简介:王传祥 (1994.03),男,汉族,河北邢台人,本科学历,中小学二级教师,体育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体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