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国有企业预算管控模式优化研究
孙晓阳
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河北保定 072700
引言
《关于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 应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GB/T23000 系列),加快建立数字化转型闭环管理机制,以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促进企业形成并完善数字化转型战略架构” 。[1]该通知从技术体系构建层面为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划定核心路径,而预算管控作为数字化转型落地的关键领域,其规范执行还需配套制度层面的明确指引。《中央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执行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亦规定“ 中央企业是资本预算执行的实施主体和责任主体。获得资本预算支持的中央企业应当按照资本预算批复要求,编制资本预算执行计划,依法自主决策,规范组织实施” 。[2]两项政策为国企预算管控数字化转型提供技术赋能与制度规范的双重遵循。在此背景下,本研究通过针对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国有企业预算管控模式进行优化探讨,旨在将政策要求转化为全流程数字化管控方案,助力国企提升预算精准度与执行效能,为数字化转型提供预算管理支撑。
一、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国有企业预算管控模式的应用现状
当前,国有企业预算管控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仍面临多重挑战。其一,部分国有企业沿用年度周期的静态预算模式,审批层级多、调整灵活性差,难以适应数字化环境下对资源配置实时性与动态响应的需求,导致预算难以及时匹配市场变化。其二,部分国有企业各层级、部门间数据传递滞后,跨主体数据共享机制不畅,销售、生产等环节的预算执行缺乏有效联动,下属单位预算目标与集团战略衔接不紧,资源调配协同不足,制约了整体管控效能的发挥。其三,部分国有企业的传统评价体系偏重收入、利润等短期结果指标,对研发投入效益、数据资产价值等数字化转型所需的长期价值维度关注不够,易引发预算执行中重短期达标、轻长远布局的倾向,与数字化推动可持续增长的目标产生偏差。这些问题使预算管控在支撑战略落地、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驱动价值创造方面的作用受限,阻碍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进程。
二、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国有企业预算管控模式的优化策略
(一)构建动态预算调整机制,提升预算管控的灵活性
数字化转型不仅为国有企业预算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而且是推动其迈向现代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的必由之路。[3]同时,面对数字化转型中市场需求快速迭代、政策法规动态变化的新环境,传统静态预算模式因调整滞后已难以支撑国有企业及时应对风险与机遇,构建动态预算调整机制成为优化预算管控灵活性的核心举措。该机制通过数字化工具打通数据、分析、决策、执行链路,以实时数据驱动调整、明确规则规范流程、下放权限提升效率,让预算更贴合数字化运营需求。首先,国有企业需依托ERP 系统建立实时数据采集、指标调整、审批执行的闭环流程,采集市场需求、生产进度、原材料价格、客户订单等关键信息,对比分析实际情况与预算的偏差后及时启动调整程序,再经简化审批快速落地,形成完整反馈闭环。其次,国有企业需针对不同业务场景设定预算调整触发条件,涵盖市场需求显著变化、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政策法规重大调整及突发应急事件等,满足条件时自动触发调整流程,依据预设规则快速调整预算,确保调整的及时性与客观性。最后,国有企业需根据企业层级与业务类型简化审批权限,子公司可在年度预算总额一定范围内自行调整生产、采购、销售等环节预算,超范围调整提交集团审核,集团通过线上审批系统提升效率,对紧急调整申请缩短审批时长,实现“ 放而不乱” 的管理目标。
(二)强化跨部门数据协同机制,提升预算管控的协同性
强化跨部门数据协同机制,提升预算管控的协同性,是国有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破解部门信息壁垒、推动预算高效执行的关键,国有企业需通过统一数据标准、搭建共享平台、建立沟通机制,让数据成为预算协同的纽带,保障资源合理调配。其一,国有企业要成立由财务、业务、信息部门组成的数据标准委员会,通过该委员会开展跨部门数据标准制定与维护工作,重点统一业务系统与财务系统的核心指标定义,明确销售收入、生产产能、原材料成本等关键指标的统计口径,避免因数据歧义产生协同障碍,保障数据的一致性与可比性。其二,国有企业需依托现有ERP 系统或信息化平台搭建跨部门数据共享平台,整合销售订单、生产进度、库存水平、采购计划、财务预算等关键数据,实现数据实时采集与共享,确保销售、生产、采购、财务等部门基于同一数据开展工作,提升数据传递效率,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预算执行偏差。其三,国有企业要建立定期预算协同会议制度,每月组织销售、生产、财务、采购等部门负责人及相关业务人员参会,各部门汇报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协同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实际协同需求,根据会议讨论结果制定具体解决措施,推动业务流程顺畅衔接,保障预算目标顺利实现。
(三)建立价值导向评价机制,提升预算管控的价值创造能力
建立价值导向评价机制,提升预算管控的价值创造能力,是国有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从短期规模扩张转向长期核心竞争力培育的必然选择,国有企业需以长期价值为核心,通过优化指标、完善流程、联动激励,让预算评价从重结果转向重价值,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第一,国有企业需优化预算评价指标体系,调整指标权重结构,降低收入、利润等短期财务指标占比,提高经济增加值EVA、现金流回报率、研发投入回报率等价值创造指标权重。其中 EVA 反映企业扣除全部资本成本后的真实盈利水平,现金流回报率体现资金实际使用效率,研发投入回报率衡量研发资金对技术创新的贡献,引导资源向价值创造环节倾斜。第二,国有企业需完善预算评价流程,突破仅看结果的局限,兼顾指标完成情况、指标合理性与价值贡献。指标设定阶段审查与集团战略、长期价值目标的契合度;执行考核阶段分析完成指标的方式;结果反馈阶段评估对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作用,避免短期行为损害企业长期利益。第三,国有企业需建立评价结果与绩效激励的联动机制,将价值创造指标纳入高管及核心团队薪酬考核体系,对表现突出的团队给予额外奖励;同时设置股票期权或限制性股票等长期激励措施,将行权条件与企业长期价值指标绑定,实现管理层利益与企业长期价值创造的深度绑定。
结语
综上所述,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国有企业预算管控模式优化研究,阐释了预算管控的应用现状,提出三类优化策略,为突破传统模式局限、提升预算管控效能提供路径。从理论价值看,丰富了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下预算管控的理论体系;从现实价值看,为国企提供可操作方法,助力适配数字化运营需求。但本研究未深入不同行业国有企业的适配性,未来可扩大案例范围细化策略,为国有企业预算管控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全面支持。
参考文献:
[1]国资委关于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的通知》[EB/OL].(2020-09-21)[2025-09-22].http://www.sasac.gov.cn/n2588020/n2588072/n2591148/n2591150/c15517908/content.html
[2]国资委关于印发《中央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执行监督管理暂行办法》[EB/OL].(2019-09-15)[2025-09-22].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19-10/12/content_5456401.htm
[3]范双双.数字化转型对国有企业预算管理的影响[J].科技经济市场,2024,(09):80-82.
孙晓阳,男,199105,汉,河北省保定市人,本科学历,中级会计师,主要从事预算管理及项目成本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