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大数据背景下事业单位档案管理效率提升方法研究

作者

陶亚辉

庆安县环境卫生服务中心

引言

当前事业单位档案管理正经历从传统模式向数字化管理的转型过程,档案数据呈现几何级增长态势,传统人工管理方式在存储成本、检索效率和安全性等方面显现明显不足。大数据技术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但现有研究在技术落地路径和管理适配性方面存在不足。深入探讨大数据技术与档案管理的融合机制,对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行政管理效能具有现实意义,也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1 大数据特征在档案管理的体现

大数据技术对档案管理的变革主要体现在其四大核心特征上,数据体量特征,事业单位档案管理面临纸质档案数字化后的海量存储需求,例如医疗机构的影像档案每天新增数据可达TB 级别,传统存储方式难以应对。数据类型特征,档案数据已从结构化文本扩展至非结构化的视频、三维图纸及社交媒体数据,某省级档案馆的统计显示非结构化数据占比超过七成,需新型处理技术支撑。处理速度特征,应急事件中需实时调取历史档案,如疾控部门在疫情研判时要求分钟级响应,传统检索方式无法满足时效需求。价值密度特征,档案数据蕴含潜在知识价值,通过关联分析可发现规律,如城建档案与地质灾害数据的交叉分析能提升预警准确性,但需智能算法进行数据淘金。这四大特征共同构成了大数据时代档案管理升级的技术逻辑基础。

2 大数据时代背景给当前档案管理带来的挑战

大数据是指数据规模非常大,达到无法用一般的软件进行统计,且数据类型多样,需要用超出传统软件的数据分析新软件进行获取、储存、管理等的数据集合;大数据具有规模大、数据运转快、数据形式多样、数据价值高密度低的特点。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档案管理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与考验。传统档案管理系统难以应对爆炸式增长的数据规模,存储空间与硬件设备面临严峻挑战。数据类型的多样化使得非结构化数据处理成为难题,音频、视频及社交媒体档案的归档与检索效率低下。数据流转速度的加快要求档案管理系统具备实时响应能力,而传统人工管理模式无法满足即时调阅需求。此外,海量数据中包含大量低价值信息,如何通过智能技术精准挖掘有效档案成为关键问题。这些挑战倒逼档案管理必须进行技术革新与模式转型,以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需求。

3 大数据背景下事业单位档案管理效率提升方法

3.1 构建智能化档案管理平台

事业单位应建立集成人工智能技术的智慧档案管理系统,该系统需包含三大核心模块:智能采集模块通过OCR 技术自动识别纸质文件,图像增强算法可修复老旧档案字迹;智能分类模块采用深度学习模型,按照档案主题自动生成多级分类标签;智能检索模块支持语义搜索,用户输入自然语言即可精准定位档案位置。系统架构应采用微服务设计,便于后期功能扩展。技术实现上需部署分布式存储集群,采用Hadoop 框架处理海量数据,利用 Elasticsearch 构建全文检索引擎。运维层面要建立自动化监控体系,实时检测系统运行状态。实施过程中需重点解决历史档案数字化标准不统一问题,建议参照国际档案理事会数字化指南制定规范。

(二)建立全生命周期数据治理体系

档案管理需贯穿数据产生、流转、归档、销毁全流程,在数据生成阶段部署自动标引系统,为电子文件添加元数据标签。流转环节采用区块链技术记录操作日志,确保档案修改轨迹可追溯。归档时设置智能质检规则,自动检测文件完整性并提醒补全缺失要素。销毁阶段引入机器学习模型,根据档案价值密度预测最佳保管期限。该体系实施需配套建立三层次保障机制:技术层开发智能分析工具,管理层制定数据质量标准,操作层设置

专职数据治理岗位。

(三)打造跨部门协同共享机制

破除数据孤岛需要构建多维度共享体系,物理层面建设统一数据中台,聚合各部门档案资源。逻辑层面制定标准接口规范,开发适配不同系统的转换中间件。安全层面实施分级授权策略,通过属性基加密技术实现精细化权限控制。具体操作上可先行试点重要高频业务,如将人社部门的职称档案与教育部门的学历档案进行关联共享。需同步建立四项配套制度:跨部门协调联席会议制度,数据安全责任追溯制度,共享服务质量评估制度,争议数据处理仲裁制度。

(四)培养复合型档案管理人才

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人才培育需要构建技术能力、专业能力与管理能力的三维能力矩阵,技术能力培养应聚焦数据处理与分析技能,包括 Python编程、SQL 数据库操作、大数据平台应用等数字化工具掌握,同时需要了解机器学习算法在档案分类中的应用原理。专业能力培育要夯实传统档案学基础,重点强化档案鉴定理论、文献修复技术、档案编研方法等核心专业技能,确保数字化进程中不失传统档案管理精髓。管理能力提升着重培养系统思维与组织协调能力,涵盖档案信息化项目管理、跨部门协作沟通、风险管控机制设计等现代管理知识。实施路径建议采用产学研协同模式,高校开设档案大数据交叉学科课程,行业主管部门开发继续教育模块化培训体系,科技企业提供认证考核与实战演练平台,形成理论教学、技能实训、岗位实践有机衔接的培养闭环。

(五)完善安全防护与应急体系

档案管理安全体系建设需建立技术防护、管理制度、法规预案三位一体的保障框架,技术防护层面构建全链路防御体系,前端实施生物识别与设备指纹双重认证,传输过程采用量子加密隧道技术,存储系统部署动态脱敏与密级标记功能,后台运维建立异常行为智能监测机制。管理制度设计突出分级分类管控原则,依据档案价值密度划分保护等级,核心数据实行物理隔离与多副本存储,建立密钥分持与操作留痕的权限管控体系。法规预案编制需覆盖全风险场景,详细规范数据泄露、系统故障、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响应流程,明确事件定级标准、处置权限划分、灾备切换时序等关键操作规范,定期开展红蓝对抗演练验证预案有效性。特别要关注AI 技术带来的新型威胁,建立深度伪造内容检测机制与模型安全加固方案。

结束语

大数据技术为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创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支撑和发展机遇,通过系统性的技术应用和管理变革,档案管理工作将实现从被动保管向主动服务的转变。未来需要持续关注技术演进趋势,不断完善安全防护体系和人才培养机制,推动档案管理向智能化、标准化方向发展。这一转型不仅提升管理效率,更为决策支持和公共服务创新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芳.大数据时代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创新的思考[J].兰台内外,2024,(33):36-38.

[2]王德功.基于现代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电子信息技术研究[J].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2024,8(11):62-64+68.

[3]朱彩莲.大数据环境下提高事业单位档案管理效率的措施研讨[J].兰台内外,2024,(32):4-6.

[4]施林林.大数据视域下提升事业单位档案管理效率的策略分析[J].中国新通信,2023,25(03):65-67.

[5]李晶.基于大数据的事业单位办公室文书档案管理分析[J].办公室业务,2023,(02):148-14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