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 文本解读—文化溯源—情感共鸣”教学路径实践研究
张笑
淄川二中
一、“ 文本解读 — 文化溯源 — 情感共鸣” 教学路径的核心内涵与设计逻辑
该教学路径以 “ 学生认知规律” 为基础,从 “ 语言理解” 到 “ 文化感知” 再到 “ 情感内化” ,层层递进,确保古诗文教学既有 “ 文字温度” ,又有 “ 文化厚度” 与 “ 情感深度” 。
1.1 核心内涵
一是文本解读:聚焦古诗文的语言形式与内容深意,突破 “ 逐字逐句翻译” 的浅层教学,通过 “ 抓关键词、析句式特点、品表达技巧” ,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字面意思与深层主旨,如分析《岳阳楼记》中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句式对仗与作者胸襟的关联。二是文化溯源:挖掘古诗文背后的历史背景、文化习俗、思想流派,让学生理解文本产生的文化逻辑,如学习《使至塞上》时,溯源 “ 边塞诗” 的创作背景与盛唐边塞政策,理解 “ 大漠孤烟直” 的壮阔意境与边塞生活的关联。三是情感共鸣:通过 “ 链接生活体验、创设情境、角色代入” ,引导学生将古人的情感与自身生活关联,如学习《游子吟》时,结合 “ 父母照顾自己的经历” ,体会 “ 慈母手中线” 的母爱深情,实现情感的共鸣与内化。
1.2 设计逻辑
初中学生对古诗文的认知需经历 “ 陌生 — 熟悉 — 共情” 的过程:文本解读解决 “ 陌生” 问题,通过语言解析让学生读懂文本;文化溯源实现 “ 熟悉” ,通过文化背景补充让学生理解文本的 “ 来龙去脉” ,减少文化隔阂;情感共鸣达成 “ 共情” ,通过生活链接让学生将古人情感转化为自身可感知的体验,最终实现 “ 理解 — 认同 — 传承” 的古诗文教学目标。
二、“ 文本解读 — 文化溯源 — 情感共鸣” 教学路径的实践方法结合初中古诗文教学实际,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例,阐述该路径的具体实践步骤,确保各环节衔接自然、目标明确。
2.1 文本解读:从 “ 字词理解” 到 “ 主旨把握”
以 “ 抓关键、析手法、悟主旨” 为核心,避免浅层翻译:一是聚焦关键词句解析,引导学生圈画诗中 “ 卷” “ 飞” “ 渡” “ 洒” “ 挂罥” 等动词,体会秋风破屋的动态场景;分析 “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中 “ 冷似铁” “ 踏里裂” 的夸张手法,感受诗人生活的窘迫。二是梳理文本脉络,通过 “ 秋风破屋 — 群童抱茅 — 夜雨难眠 — 抒发情怀”的脉络梳理,让学生理解诗歌从 “ 个人遭遇” 到 “ 社会关怀” 的情感递进。三是深挖主旨内涵,针对 “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引导学生思考:诗人自身处境艰难,为何仍心系 “ 天下寒士” ?通过小组讨论,明确诗人 “ 忧国忧民” 的主旨,避免仅停留在 “ 诗人生活苦” 的浅层认知。
2.2 文化溯源:从 “ 背景补充” 到 “ 文化理解”
通过 “ 历史背景、文化习俗、思想流派” 的补充,搭建文化桥梁:一是补充创作背景,介绍杜甫 “ 安史之乱后流落成都” 的经历,说明 “ 茅屋” 是诗人晚年的栖身之所,破屋之苦不仅是物质困境,更是乱世中文人的生存缩影;对比 “ 盛唐” 与 “ 安史之乱后” 的社会状况,让学生理解诗人 “ 忧民” 情感产生的时代原因。二是链接文化传统,讲解中国古代 “ 士大夫” “ 以天下为己任” 的文化传统,结合《岳阳楼记》“ 先天下之忧而忧” 、《孟子》“ 达则兼济天下” ,让学生明白杜甫的情怀并非个例,而是中华文人的精神传承,减少文化陌生感。
2.3 情感共鸣:从 “ 情境创设” 到 “ 生活链接”
通过 “ 情境体验、角色代入、生活关联” ,引发学生共情:一是创设沉浸式情境,播放茅屋秋风、夜雨绵绵的音频,展示相关画作,让学生直观感受诗人的生活环境;组织 “ 角色扮演” 活动,让学生模拟 “ 杜甫面对破屋、夜雨时的心理活动” ,用第一人称表达内心感受。二是链接学生生活体验,提问引导:“ 生活中你是否有过‘ 困境中仍为他人着想’ 的经历?(如同学遇到困难时,即使自己很忙也伸出援手)” “ 看到他人遭遇困难时,你会有怎样的想法?” 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理解 “ 忧民” 情感并非遥不可及,而是源于对他人的关怀,进而共情杜甫的博大胸怀。三是拓展情感表达,让学生以 “ 给杜甫的一封信” 或 “ 假如我在茅屋现场”为题,写下对诗人情感的理解与自身的感悟,将情感共鸣转化为文字表达,深化情感内化。
三、“ 文本解读 — 文化溯源 — 情感共鸣” 教学路径的实践效果与反思
3.1 实践效果
该路径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应用后,取得三方面成效:一是学生理解深度提升,学生从 “ 会背诗句” 转变为 “ 能析手法、懂主旨” ,如分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能自主关联 “ 中秋赏月” 的文化习俗与苏轼 “ 豁达乐观” 的情感;二是文化认同感增强,通过文化溯源,学生对 “ 士大夫精神” “ 传统节日文化” 等的认知更清晰,在课后反馈中表示 “ 原来古诗文里藏着这么多古人的智慧” ;三是情感共鸣更强烈,在学习《木兰诗》时,学生能结合 “ 责任与担当” 的生活体验,理解木兰替父从军的选择,而非仅关注 “ 木兰是英雄” 的标签。
3.2 反思与改进
实践中仍存在不足:一是部分学生对文化背景兴趣不高,参与度低;二是情感共鸣环节对 “ 生活体验较少” 的学生难度较大。未来改进方向:一是创新文化溯源形式,采用 “ 动画短片” “ 历史情景剧” 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文化背景,如用动画展示 “ 安史之乱” 的历史脉络;二是分层设计情感任务,对生活体验较少的学生,提供 “ 情感案例参考”(如“ 父母冒雨送自己上学” ),帮助其找到情感链接点。
四、结论
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 “ 文本解读 — 文化溯源 — 情感共鸣” 教学路径,通过 “ 语言解析 — 文化补充 — 情感链接” 的三阶设计,有效解决了传统教学 “ 重翻译、轻内涵、弱共情” 的问题。实践表明,该路径能引导学生深度理解古诗文的语言之美、文化之厚与情感之真,提升学生的古诗文素养与文化认同感。未来,需进一步结合学生认知特点优化各环节设计,推动古诗文教学从 “ 知识传授” 向 “ 文化传承与情感培育”转型,让古诗文真正成为学生滋养心灵、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
参考文献
[1]徐海金. 文心育美: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古诗文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5,(09):65-69.DOI:CNKI:SUN:YWJY.0.2025-09-012.
[2]高睿. 文人行吟左迁路——基于互文性理论的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研究[J].求知导刊,2025,(24):71-73.DOI:10.14161/j.cnki.qzdk.2025.24.027.
[3] 赵 锐 宁 . 新 课 改 背 景 下 的 初 中 语 文 古 诗 文 教 学 [J]. 好 作文,2025,(16):71-72.DOI:CNKI:SUN:HZWW.0.2025-16-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