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时代高校“ 浸润式” 体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探索与实践

作者

李娜 高浩 马汶桐

大连医科大学学生处 大连 116044

Abstract:This research took the freshmen of a certain university in Dalian in 2024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Through a self-designed questionnaire, a survey was conducted after the freshmen completed the "immersive" experience teaching in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enter. A total of 1,102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terms of cognition, the students had a high degree of recognition, and the degree of importance attached to mental health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fter the visit; in terms of emotion, the vast majority of students had a positive emotional change; in terms of behavior, the willingness to actively seek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was enhanced and the interest in the functional rooms was strong; in the evaluation of teaching effect, most students had a strong sense of harvest and diverse sources of harvest. The "immersiv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injecting new vitality into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promoting the improvement of the mental health level of college students.

Keywords: ∵ immersive;mental health education;mental education and cultivation

Fund program:2022 Liaoning Provinci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eaching Reform Research Project: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Infiltratio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2022-96)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 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 [1],教育部最新印发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明确指出,要“ 切实把心理健康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学生成长环境不断变化,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更加凸显,这对高校心理育人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育人实践把教育教学局限在固定的知识传授的框架之内,缺少科学理念建构下的情感浸润和多维渗透,难以使得学生获得深度情绪共鸣和成长体验,无法切合大学生日益变化的心理成长需求,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容易流于说教和灌输,教学中的互动和创新不足,学生难以对心理健康教育产生兴趣和探究意识,也没有办法对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能力提升进行科学评估。因此,如何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育人范式中坚持创新,积极构建多维浸润和科学评估的心理育人工作体系,全面提升心理育人质量和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2],对于高校人才培养和立德树人总体教育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3]。本文以浸润式心理育人实践体系调查为例,探索引领大学生心理育人的创新型教育模式,提升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心理问题发生,降低高校危机事件发生频率。

1. 对象

本研究以市某高校的2024 级全体新生作为研究对象,共计1102 人参与了此次 “ 浸润式” 体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相关调查。

2. 方法

本研究自行设计了“ 浸润式参观体验反馈小调查” 问卷。问卷内容涵盖了学生对浸润式参观活动认知、情绪、行为体验、活动收获以及对心理中心功能室的兴趣等多个维度,共包含 10 个题目。在新生完成 40 分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 浸润式” 体验教学后,通过问卷星,对学生发放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1102 份,有效回收率达 100‰

3. 结果

3.1 高校浸润式体验教学对学生的认知影响

调查显示,对于“ 浸润式参观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是否必要” ,平均分4.71。仅11 人反对,占比 1% ;63 人中立,占 5.72% ;超九成学生认同,其中“ 很同意” 者达 79.49‰ 。在关于“ 浸润式参观后对心理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新认识”调查中,平均分 4.6.18 15 人反对,占 1.37% ;93 人中立,占 8.44% ;超九成认同,“ 很同意” 者达 71.78‰ 。

参观前,大学生对心理健康重要性认知不一,“ 不重要” “ 不太重要” 共85 人( 7.71% ),“ 非常重要” 有 451 人( 40.93% )。参观后,仅6 人轻视“,非常重要” 大幅增至793 人( 71.96% ),可见参观提升重视程度。

3.2 高校浸润式体验教学对学生的情绪影响

调查显示,学生情绪变化积极者占比高,其中 50.18% 明显更积极, 40.83% 稍有积极,两者共达 91.01% ;而情绪消极者占比较少,仅 1.36% 变得消极, 0.36% 稍有消极。

3.3 高校浸润式体验教学对学生的行为影响

从数据来看,大部分学生( 54.72% 选择“ 很符合” , 24.05% 选择“ 符合” )表示在浸润式参观后,如果遇到困惑会主动找心理老师咨询,说明这种参观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寻求心理帮助的意愿。只有少部分学生( 0.91% 选择“ 很不符合” , 2.09% 选择“ 不符合” )对此持否定态度,而 18.24% 的学生选择“ 一般” ,态度相对中立。

学生对各功能室兴趣颇高。鼓圈、手工剪纸、读书坊因有趣味性等吸引近半或超半学生;团体行为训练虽有挑战,仍有超三分之一学生认可;沙盘与冥想凭独特体验受大部分学生喜爱。仅 3.45%的学生不感兴趣,参观激发了多数学生参与积极性。

3.4 高校浸润式体验教学效果评价

大部分学生在浸润式参观后收获颇丰。仅 13 人( 1.18% )认为收获少, 37.94% 认为有一定收获, 60.89% 觉得收获颇丰。收获来源多样, 74.41% 源于自身感觉变化, 62.79% 得益于讲解, 70.33% 受环境影响, 44.65% 来自同学交流, 5.63% 因其他因素。

4. 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高校“ 浸润式” 体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也为进一步优化课程提供了方向。

在认知影响方面,学生对“ 浸润式” 参观的认可度高,认识到其必要性且对心理学和心理健康教育有了新认知,参观后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重视程度显著提升。这表明该课程模式能有效引导学生关注心理健康,改变部分学生之前对心理健康认知不足的状况,为后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高校应建立健全心理育人机制[4]。高校“ 浸润式”体验心理健康教育打破了传统教育可能存在的局限,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为其在大学期间及未来应对各种挑战筑牢心理基石。

情绪影响上,绝大多数学生情绪向积极方向转变,积极情绪变化比例高达 91.01‰ 。这充分体现了“ 浸润式” 体验课程在营造积极氛围、改善学生情绪状态方面的优势,这与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对积极情绪培养的倡导高度相符[3]。积极的情绪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增强心理韧性,对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

行为影响层面,多数学生在参观后主动寻求心理咨询意愿增强且对功能室兴趣浓厚。这既体现出学生对心理帮助接受度和主动寻求支持意识的提升,也表明“ 浸润式” 教学有效激发了学生参与心理活动的积极性。真正实效的教育一定是能够引发学生兴趣,触动学生情感让学生产生共鸣从而主动引发行为改变,并不断强化自省的过程[5]。功能室兴趣数据为后续开展多样化、针对性心理活动提供了重要参考,有助于满足学生多元心理需求,这与新时代背景下心理育人强调从“ 全员、全方位和全过程” 进行的理念相呼应,进一步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发展[6]。

从教学效果评价来看,大部分学生收获感强烈,收获来源广泛,涵盖自我感觉变化、讲解、环境和同学交流等多个方面。这充分表明“ 浸润式” 课程通过多元途径全方位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自我感觉变化比例高反映出学生内心受到切实触动并积极反思,而环境和交流等因素的积极作用提示课程设计应注重氛围营造和互动环节构建。这种多维度、多层次和多元化的育人实践体系能够将润物细无声的浸润式心理育人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有助于学生培养健全人格和积极心理品质,使其成为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兼备的卓越人才[7]。

综上所述,高校“ 浸润式” 体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成效显著,但仍需持续优化,以更好地适应时代需求和学生发展需要,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注入新活力,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不断提升。

5.教育建议

5.1 发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阵地的辐射作用

深度融合身心体验与课程内容,优化浸润式教学环境与氛围营造。精心打造与课程主题相契合的教学空间环境,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方面入手,全方位营造沉浸式的身心体验氛围。全方位营造沉浸式的身心体验氛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获取知识,更能从多个感官层面深入感受心理健康教育的魅力,从而提升学习效果,强化对心理健康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增强课程的实效性和吸引力,真正发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阵地的辐射作用。

5.2 浸润式教学会增加学生对课程的认可程度

浸润式教学通过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实际活动中,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同时,浸润式教学注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体验,能够让学生在活动中产生真实的情感触动。这种亲身经历所带来的感悟和成长,会让学生认识到课程的价值和意义,进而增加对课程的认可程度,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和持续关注心理健康的动力,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5.3 浸润式心理课程与讲授式课程之间的融合

为培育心理健康教育核心特质,可尝试采用一些相耦合的新教学方法。鉴于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面临的现实困境,如学生心理需要多元化、认知灵活化、问题多样化等情况,建议针对当代大学生常见多发的高频、疑难心理问题,设计契合他们认知学习特点的“ 正向行为塑造” 教育内容。同时,将课程思政与德育熏陶中的积极引导和信念塑造,融入到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之中,以此改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现状,扭转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单向灌输的心理定势,提升学生的心理认可度,探寻出更为有效的教育途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17(02)

[2]甄葭.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 2023(27):25-28

[3]苑素梅 刘雨昕.“ 大思政” 视域下大学生精神素养培育工作探赜[J],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23,3:104-108. DOI:10.3969/j.issn.1674-6287.2023.03.020

[4] 许 继 亮 . 高 校 建 立 健 全 心 理 育 人 机 制 论 析 [J]. 思 想 理 论 教育,2022(12):108-111.DOI:10.16075/j.cnki.cn31-1220/g4.2022.12.007

[5]张欣.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动力的优化,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18):13-17.DOI: 10.19865/j.cnki.xxdj.2023.18.003

[6] 马 建 青 , 杨 肖 . 心 理 育 人 的 内 涵 、 功 能 与 实 施 [J]. 思 想 理 论 教育,2018(09):87-90.DOI:10.16075/j.cnki.cn31-1220/g4.2018.09.015

[7]秦小琪.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生成渊源、理论体系及原创性贡献,理论学刊,2023,7(4):13-20. DOI: ∵ 10.14110/j.cnki.cn-37-1059/d.2023.04.017

通信作者:马汶桐 mwtpsy@163.com

基金项目:2022 年度辽宁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时代高校“ 浸润式”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探索与实践(202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