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全育人” 格局下高校辅导员工作范式的新思考
屈婷
四川电影电视学院 610000
引言
当今时代,高等教育已然踏入内涵式发展的崭新阶段,“ 三全育人” 成为这一过程中的核心指引方向。高校辅导员身为学生成长成才道路上重要引路人,现有的工作范式迫切需要开展创新性变革。因此,探索契合“ 三全育人” 要求的全新路径,极具研究价值。这项工作深刻地影响着高校对于社会责任担当的具体落实情况,以及高校人才培养的整体成效。
1“ 三全育人” 的内涵
1.1 全员育人
全员育人即在学校范围内全体教职员工,涵盖行政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教师等,均肩负育人责任,凝聚成强大的育人合力,共同构建起一个全方位的育人体系。此育人模式着重强调每个人皆是教育工作者,每个岗位皆是教育阵地,共同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与灵魂的塑造者,传授专业知识时贯穿党的政策方针,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行政管理人员通过制定并执行学校规章制度,营造优良的学习氛围与管理秩序,促使学生健康成长。后勤服务人员通过提供优质的生活服务,为学生打造一个舒适、安全的学习生活环境,如住宿、餐饮、安全保卫等,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与成长产生间接影响[1]。
1.2 全程育人
全程育人指在学生从入学至毕业的整个教育过程中,学校需依据学生在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与需求,展开具有针对性的教育与引导工作。此育人模式致力于保障学生在各个阶段均能获得恰当的关注与指导,着重强调教育的连续性、系统性。入学开始时学生处于适应期,育人工作的重点在于助力他们迅速融入校园生活,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培育良好的行为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中期阶段,学生开始深入研习专业知识,此时育人重点转变为专业素养的培育,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毕业阶段,学生面临就业或深造的抉择,育人重点聚焦于职业规划指导、就业技能培训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助力学生顺利实现向社会的过渡。
1.3 全方位育人
全方位育人即借助校园文化、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网络空间等多元渠道,对学生展开全面且立体的教育。此育人模式有利于推动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实现全面发展,强调教育的多样性与综合性。课堂教学作为育人的核心阵地,通过优化课程设置、革新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校园文化凭借举办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学术讲座、体育竞赛、文艺演出等,助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营造出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社会实践鼓励学生踊跃参与志愿服务、社会调研、实习实训等活动,切实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实践能力。网络空间运用互联网与新媒体技术,搭建网络育人平台,开展在线教育、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服务,有效拓展育人的时空界限[2]。
2 存在问题
2.1 工作理念方面
部分辅导员长期受传统管理思维的束缚,将工作重心过度偏向事务性处理,如日常考勤、奖助学金评定等工作,而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关注不足。在思想引领方面,他们习惯用统一标准去衡量和要求学生,未能充分认识到每个学生独特的价值观形成过程,忽视了学生个体在思想认知、兴趣爱好、职业规划等方面存在的差异,难以做到因材施教、精准引导。在“ 三全育人” 背景下,传统工作理念局限于特定场景与既定模式,难以构建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参与的育人格局,难以保证工作成效,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育人工作的深度与广度。一些辅导员对“ 三全育人” 理念的内涵理解仅停留在表面,并未真正转化为工作准则与行动指南,缺乏主动育人的积极性与责任感。
2.2 工作方法方面
部分辅导员在工作中,依旧依赖传统的说教式、灌输式方法。他们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交流和情感共鸣,习惯以权威姿态向学生传达信息与要求。这种单一且陈旧的工作方式,很难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学生通常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对于辅导员所传达的内容,既缺乏深入思考,也难以产生认同,最终致使育人效果大打折扣。学生还可能对辅导员的工作产生抵触情绪,影响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辅导员在开展工作时,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多样化需求。不同学生在性格、家庭背景、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他们对于教育和引导的需求也各不相同。一些辅导员在制定工作计划以及实施育人措施时,并未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实行分类指导和个性化培养。这种缺乏针对性的工作模式,使得育人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脱节,导致育人效果不太理想,无法有效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
2.3 工作协同方面
学校各部门在育人工作中,存在信息传递不及时、不准确的状况,辅导员数量不足。各部门缺乏与其他部门的有效沟通及协调,总聚焦于自身工作范畴。这一现象致使育人工作出现重复劳动或工作空白。在与家长、社会力量合作育人方面,辅导员缺乏完善的合作机制以及深入的合作实践。与家长沟通时,往往仅在学生出现问题时才联系,缺少日常的定期交流与信息共享,难以形成家校育人的强大合力。由于家校社合作不足,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这三个环境中的教育衔接不够紧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无法充分借助各方资源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3]。
3“ 三全育人” 格局下高校辅导员工作范式创新的路径
3.1 更新工作理念
在“ 三全育人” 格局之下,辅导员不仅是教书匠,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支撑力量,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贯穿于育人工作的全过程。这是提升育人实效的关键所在,还是落实“ 三全育人” 理念的根本前提。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与成长需求,意味着辅导员必须彻底突破传统管理模式的局限,主动深入到学生群体当中,借助日常谈话、线上线下交流等多种渠道,精准捕捉学生在职业规划、学业发展、心理调适、生活适应等方面的想法、困惑与期望,不再只将制定规则、监督执行作为工作核心,为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指导与支持。这种角色转变,对辅导员的工作方式提出更高要求,需要加强与学生的深度沟通和良性互动。高校应通过系统性、常态化的专项培训与学习活动,助力
辅导员全面深化对“ 三全育人” 理念内涵、理论体系以及实践路径的理解。培训内容应涵盖“ 三全育人” 的政策背景、理论基础、国内外高校实践经验总结,以及在校园文化、学科建设、社会实践等高校教育各环节的具体应用方法,帮助辅导员将理念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从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两方面着手,对在育人工作中表现突出、成效显著的辅导员予以表彰与奖励,推动“ 三全育人” 格局在高校落地生根,充分激发辅导员主动参与育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3.2 创新工作方法
案例教学法借助实际案例的引入,引领学生剖析与解决问题,以此培育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小组讨论法激励学生踊跃参与讨论,发表自身观点与看法,推动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与交流。体验式教学法通过安排学生亲身参与特定活动或情境,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能够获取直接的体验与感受。这些丰富多样的教育方法,能够契合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与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新能力。新媒体技术具备覆盖范围广、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等许多优势,为辅导员开展工作开辟全新的途径与手段。辅导员借助微信公众号,能够及时发布学校通知、活动信息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与学生展开实时互动。微博作为一个开放平台,辅导员通过关注与评论,能够了解学生动态并加以引导,学生可在此分享自身生活、想法。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凭借生动有趣的视频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传播正能量与正确的价值观。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专业特点以及心理状况。辅导员应依据这些差异,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与帮助。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记录学生在学习、生活以及心理发展方面的情况,有助于辅导员及时调整辅导策略、掌握学生的变化,使辅导的针对性、有效性有效增强。例如,对于存在社交恐惧的学生,可以参加社团活动改善。针对沉迷网络游戏的学生,推送心理健康方面的相关资源帮,为学生成长提供坚实保障[4]。
3.3 加强工作协同
搭建“ 三全育人” 格局,辅导员应强化与任课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的常态化沟通及深度协作,汇聚多方力量,主动打破工作壁垒,营造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任课教师可借助课堂这一主阵地,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自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与辅导员形成教育方向一致、协同共进的育人合力;行政管理人员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制度,优化育人工作流程,为育人实践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与资源支撑;后勤服务人员以环境育人的隐性力量,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成长,以及凭借提供细致入微的服务,使校园环境更加和谐、温馨。定期召开育人工作协调会议,组织各岗位人员共同剖析学生在学习、生活、思想方面的突出问题,协同制定解决方案,确保育人工作衔接紧密,具备连续性和系统性。辅导员还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联系,搭建家长微信群、家校联系手册等便捷的家校互动平台,及时反馈学生在校的学习进展、生活状况及思想动态,推动家校携手参与学生教育工作,让家长全面了解学生情况。积极对接企业、社区、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合作开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为学生争取更多实践机会与成长平台,助力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提升开展学生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例如,某高校在新生入学之际便建立个人成长档案,记录兴趣测评结果以及职业倾向情况。学校专门开设大量实践课,课堂形式为行业专家讲座与企业参访交替开展。到毕业季,学校组织模拟面试大赛,还特意邀请校友到现场来点评。通过这些举措,该校的就业率得到显著提升。
3.4 提升自身素质
辅导员将提升自身政治素养与理论水平作为核心任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挥辅导员在学生思想引领方面的重要作用。积极主动参与定期举办的政治理论培训以及专题学习活动,系统且深入地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把握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导向,留意时事政治动态,确保能够及时、准确地向学生传递主流思想与时代精神。以理论上的清醒确保政治上的坚定,凭借政治坚定引领学生的思想方向。通过持续不断地学习,辅导员能够更有效地引导学生认清时代发展的大趋势,使其深刻领悟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之间的紧密联系,助力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以及时代担当精神,让学生在思想层面始终与党和国家保持同向同行。辅导员应当注重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专业能力,持续更新知识储备夯实专业基础,致力于相关领域的专业培训、学术交流活动,切实提升综合素质、社会适应能力。着重培养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心理辅导能力,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能够保障各类育人活动有条不紊地开展、高效落地实施,充分发挥活动育人的实际成效;具备沟通能力有助于辅导员走入学生内心、倾听学生诉求,有利于构建平等信任的师生关系;专业的心理辅导能力可使辅导员及时察觉并疏导学生的心理困惑,推动学生实现全面健康成长,为学生的心理健康筑牢保障防线[5]。
4 结语
在“ 三全育人” 的格局之下,高校辅导员工作范式的创新,从本质上来说是对育人理念、机制以及技术实行系统性的重新构建。未来,伴随“ 三全育人” 生态系统持续优化完善,辅导员会以更为开放的眼界、更为专业的素养以及更具创新性的方法,为高校思政工作谱写全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杨猛.高校辅导员融合“ 三全育人” 在新农科人才培养与就业促进中的创新与实践路径[J].智慧农业导刊,2025,5(18):169-172.
[2]张心如.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辅导员学风建设工作的协同机制研究[C]//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教育文化理论专业委员会.“ 传承中华文化,融合创新育人专题研讨会” 暨2025 年教育理论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25:505-508.
[3]李琴.“ 三全育人” 视域下的高校辅导员思政工作探析[J].科教导刊,2025(21):103-105.
[4]王芹.“ 三全育人” 视域下高校辅导员思想领域工作责任制的实践探索[N].鹰潭日报,2025-07-16(002).
[5] 郑达理, 巴若易. “ 三全育人” 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创新[J]. 大学,2025(19):161-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