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家校社协同视角下小学道德与法治实践活动的开展路径探索

作者

纪艳艳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实验小学

一、明确家校社协同的实践目标,凝聚教育共识

家校社协同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实践活动,需确立清晰且统一的目标,为各方行动提供方向指引。从学生发展维度,目标应聚焦于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法治观念、责任意识和实践能力,如通过活动让学生理解规则的意义、学会尊重他人、懂得关爱社会等。从协同育人维度,旨在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明确各方在实践活动中的角色定位:学校作为主导者,负责活动的整体设计与组织;家庭作为参与者,承担起日常行为引导与情感支持的责任;社会作为支持者,提供实践场景与资源保障。目标设定需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相衔接,分学段细化,低年级侧重生活习惯与情感启蒙,中年级注重规则意识与社会责任,高年级强化法治观念与公民素养。同时,通过家长会、社区座谈会等形式加强沟通,让家校社各方认同目标内涵,避免教育理念冲突,确保实践活动始终围绕共同目标推进,使学生在一致的教育导向中实现品德的持续发展。

二、构建家校社协同的内容体系,实现资源互补

小学道德与法治实践活动的内容体系需打破单一主体的局限,整合家校社三方资源,形成互补共生的内容网络。学校层面,基于课程内容设计主题性实践活动,如 “校园里的规则”“班级责任我担当” 等,将课本知识转化为学生可参与的体验活动;同时挖掘校本资源,结合学校文化特色开发特色内容,如利用校园环境开展环保实践,结合传统节日开展文化传承活动。家庭层面,引导家长将道德教育融入日常生活,如通过家务劳动培养责任意识,通过亲子沟通渗透诚信品质,将家庭生活场景转化为实践内容的延伸载体。社会层面,链接社区、企业、公益机构等资源,提供多样化的实践内容,如走进社区参与志愿服务,参观法治教育基地了解法律知识,与行业模范交流感受敬业精神等。内容体系的构建需注重逻辑性与连贯性,围绕 “个人 — 家庭 — 学校 — 社会 — 国家” 的脉络设计递进式内容,使学生在不同场景的实践中逐步拓展道德视野,形成对自我、他人、社会的全面认知,实现家校社资源在内容上的有机融合。

三、创新家校社协同的实施机制,优化活动组织

家校社协同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实践活动,需建立灵活高效的实施机制,确保各方参与的有序性与实效性。在活动策划阶段,成立由学校教师、家长代表、社区工作者组成的协同小组,共同商议活动主题、内容与形式,如针对 “公共生活守规则” 主题,学校设计课堂讨论框架,家长记录家庭生活中的规则案例,社区提供公共场所实践场景,形成 “课堂引领 — 家庭观察 — 社区体验” 的连贯流程。在活动实施阶段,采用 “学校主导 + 家庭配合 + 社会支持” 的模式,学校负责活动的整体统筹与过程指导,家庭配合完成延伸任务,如活动后的亲子反思、家庭场景模拟等,社会提供实践场地与专业指导,如博物馆、科技馆等场所的专题讲解。在活动衔接阶段,建立信息反馈机制,通过线上平台共享活动进展,如教师发布活动要求,家长反馈家庭实践情况,社区提供活动评价建议,确保三方及时调整参与方式。实施机制需注重灵活性,根据活动类型调整协同方式,如短期活动可采用集中协作模式,长期项目则建立阶段性分工机制,使家校社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发挥优势,形成 “ 1+1+1>3" 的育人效果。

四、完善家校社协同的评价体系,提升活动实效

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家校社协同开展道德与法治实践活动的重要保障,需突破单一评价主体与结果导向的局限,构建多元、过程性的评价机制。评价主体应实现家校社三方联动,学校教师侧重评价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度与道德认知提升;家长关注学生在家庭生活中行为习惯的变化;社区则反馈学生在社会场景中的实践表现,如志愿服务中的责任意识、公共场合中的规则遵守等。评价内容需兼顾认知、行为、情感多个维度,不仅关注学生对道德知识的掌握,更重视其行为表现与情感态度,如是否主动帮助他人、能否自觉遵守公共规则、参与活动时是否具有积极性等。评价方式可采用过程性记录与阶段性评估相结合,通过活动档案袋、观察记录表、成长手册等载体,收集学生在实践中的作品、反思日记、他人反馈等资料,全面呈现其品德发展轨迹。评价结果的运用应以激励与改进为主,通过三方会商分析评价数据,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调整活动设计,同时肯定家校社协同中的有效经验,为后续活动提供参考,使评价真正成为推动实践活动提质增效的动力。

五、健全家校社协同的保障措施,确保长效发展

家校社协同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实践活动,需建立健全保障措施,为协同机制的长效运行提供支撑。在制度保障方面,学校应制定《家校社协同育人实施方案》,明确三方的权利与义务、活动开展的流程与规范,如家长参与活动的请假制度、社区资源对接的申请流程等;同时推动建立校级、区级层面的协同育人协调机制,统筹解决活动中的难点问题。在资源保障方面,学校应设立专项经费,用于实践活动的材料采购、场地租赁、人员培训等;家庭需提供时间与情感支持,保障学生参与活动的连续性;社会应主动开放优质资源,如图书馆、纪念馆、企业等场所定期为学生实践活动提供便利。在队伍保障方面,加强对教师的协同育人能力培训,提升其组织协调与资源整合技能;培育家长志愿者队伍,通过专题讲座、经验分享提升家长的参与能力;联动社区工作者、行业模范等组建校外指导团队,为实践活动提供专业支持。通过多维度的保障措施,消除家校社协同中的障碍,形成 “制度引领、资源支撑、队伍保障” 的良性循环,确保小学道德与法治实践活动持续、深入开展。

六、总结

家校社协同为小学道德与法治实践活动的开展注入了新活力,是提升德育实效性的重要路径。明确协同目标能凝聚教育共识,避免各方力量分散;构建内容体系可实现资源互补,丰富实践活动的内涵;创新实施机制能优化活动组织,提升协同效率;完善评价体系可科学衡量活动实效,为改进提供依据;健全保障措施能确保协同模式长效发展,避免形式化。这五个方面相互关联、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家校社协同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实践活动的完整路径。在实践中,需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让家庭的温暖、学校的引导、社会的滋养形成合力,使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体验道德价值、践行法治精神,逐步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时代新人,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

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高德胜。道德教育的时代遭遇 [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

[3] 边玉芳。家校合作:理论、研究与实践 [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

社,2020.

[4] 朱小蔓。德育原理 [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