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能训练与健康素养的融合实践
舒泽壮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330038
引言
随着社会对人才全面发展需求的提升,高校体育教学不仅承担着增强学生体质的任务,更需肩负起培育健康素养的责任。当前大学生群体中存在体能水平下滑、健康认知不足、不良生活习惯普遍等问题,传统以技能传授和体能强化为主的体育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学生终身健康需求。在此背景下,推动体能训练与健康素养的融合,将健康知识、健康技能融入体能训练全过程,成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这一融合不仅能提升体能训练的科学性与实效性,更能帮助学生建立正确健康观念,为其未来健康生活奠定基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能训练与健康素养融合的现状与必要性
1.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能训练与健康素养融合的现状分析
当前多数高校体育教学仍以体能指标提升为核心目标,教学内容集中于力量、耐力、速度等传统体能训练项目,对健康素养的融入不足。部分课程虽涉及基础健康知识讲解,但多为理论灌输,缺乏与体能训练实践的结合,导致学生难以将健康知识转化为实际健康行为。同时,学生对健康素养的认知程度较低,普遍重视体能测试成绩,忽视自身健康管理能力的培养,进一步加剧了体能训练与健康素养的脱节。
2.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能训练与健康素养融合的必要性
从学生发展角度来看,融合体能训练与健康素养能够帮助学生在提升体能水平的同时,掌握科学健身方法、疾病预防知识、心理健康调节技巧等,形成终身健康所需的核心素养,应对未来学习与工作中的健康挑战。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角度而言,二者的融合是响应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举措,能够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丰富教学内容与形式,提升体育教学的综合育人价值。此外,融合实践还能弥补当前高校健康教育碎片化的不足,构建“体能+健康”一体化的体育教学体系,推动高校体育教学向更科学、更全面的方向发展。
二、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能训练与健康素养的融合实践路径
1.重构课程内容体系,实现体能训练与健康素养的有机整合
在课程目标设定上,明确将健康素养培育纳入体育教学总目标,与体能提升目标并列,形成“体能达标+健康素养养成”的双重目标体系。在教学内容设计上,根据不同体能训练项目的特点,融入对应的健康知识与技能。例如,在耐力训练模块中,加入有氧运动与心肺功能保护知识、运动损伤预防与急救技能讲解;在力量训练模块中,结合肌肉骨骼健康知识、合理营养搭配建议,使体能训练过程成为健康素养培育的载体。同时,开设健康素养专题课程,围绕健康行为养成、心理健康维护、慢性疾病预防等主题,与体能训练课程形成互补,构建系统化的课程内容体系。
2.创新教学方法与模式,强化融合实践的互动性与实效性
采用“情境教学+实践体验”的教学模式,在体能训练课堂中创设真实健康场景,引导学生运用健康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设置“运动后恢复方案设计”情境任务,让学生结合运动生理学知识,为不同体能训练项目设计科学的休息、营养补充与拉伸方案,提升其健康实践能力。利用信息化教学工具,搭建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平台,线上推送健康素养微课、体能训练指导视频,线下组织小组合作训练、健康主题辩论赛等活动,增强教学的互动性与趣味性。此外,引入“同伴互助”教学法,让学生分组开展体能训练与健康知识学习,通过互相监督、互相指导,促进健康素养的内化与体能水平的共同提升。
三、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能训练与健康素养融合实践的保障机制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融合教学能力
高校需制定针对性的师资培训计划,定期组织体育教师参加健康素养相关培训课程,学习健康教育学、运动医学、心理学等跨学科知识,弥补教师健康素养教学能力的短板。鼓励教师开展融合教学研究,支持其参与相关课题立项、教学改革项目,探索融合教学的有效策略与方法。同时,建立“体育教师 + 健康教育教师”协作教学机制,邀请健康教育领域专家参与体育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形成教学合力,确保融合教学的专业性与科学性。
2.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保障融合实践的持续推进
构建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改变传统以体能测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将健康素养指标纳入评价范畴。评价内容包括学生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健康行为养成情况、健康问题解决能力等,可通过课堂提问、健康知识测试、健康行为记录表、实践任务完成情况等方式进行评估。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对学生在体能训练过程中健康素养提升过程的关注,而非仅关注最终结果。同时,建立评价反馈机制,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与教师,为学生调整学习策略、教师优化教学方案提供依据,保障融合实践持续改进与完善。
四、结论
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能训练与健康素养的融合,是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提升体育教学育人质量的重要举措。通过分析融合现状与必要性,探索课程内容重构、教学方法创新等实践路径,构建师资建设、评价体系完善等保障机制,能够有效打破二者脱节的局面,实现“以体促健、以健强体”的教学目标。在融合实践过程中,需始终以学生终身健康发展为核心,不断优化融合策略,推动高校体育教学从“重体能”向“体能与健康素养并重”转变。未来,还需进一步加强融合教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结合不同高校的办学特色与学生特点,形成更具针对性与可操作性的融合模式,为培养具备良好体能与高水平健康素养的新时代大学生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唐凝智.功能性体能训练融入高校体育教学研究[J].拳击与格斗,2025,(16):77-79.
[2]董久奎.功能性体能训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拳击与格斗,2025,(10):1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