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国有企业党建聚才赋能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作者

郑丹

山东高速青岛公路有限公司 266000

引言

党建聚才赋能是新时代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重要实践创新。通过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将党的建设与人才工作深度融合,能够有效凝聚各方面优秀人才,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这一机制不仅体现了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更是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探索党建聚才赋能的有效路径,对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旨在探讨党建聚才赋能对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与实践价值。

1 党建聚才赋能的理论逻辑与时代价值

1.1 强化核心引领筑牢人才根基

党建聚才赋能通过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强化核心引领作用。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把握人才工作的正确方向,将各类优秀人才紧密团结在党组织周围。这种引领不仅体现在思想上的统一和价值认同,更落实到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各个环节。通过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确保人才队伍既专业过硬又政治可靠。这种引领式聚才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形成推动企业战略实施的核心力量。

1.2 激发内生动力提升创新效能

党建聚才赋能注重激发人才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通过建立健全党组织联系服务专家人才制度,为人才施展才华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开展党员示范岗、技术攻关小组等活动,充分发挥人才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将个人理想融入企业发展目标,增强人才的归属感和使命感。这种赋能模式有效提升了人才的创新热情和攻坚能力,推动关键技术突破和业务模式创新,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能。

1.3 促进融合发展增强竞争实力

党建聚才赋能推动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通过将党组织嵌入公司治理结构,确保人才工作与企业发展战略同频共振。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促进党建资源与业务资源优化配置。这种融合使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政治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既保证了企业发展的正确方向,又提升了运营效率和经济效益。最终形成党建引领下的人才发展与企业发展良性互动格局,全面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 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

2.1 创新动能不足与核心技术受限的挑战

国有企业普遍面临原创性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的严峻挑战。许多企业仍习惯于技术引进和模仿,对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探索投入不足,导致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存在严重的“卡脖子”风险。内部创新体制机制不活,科研项目决策和经费管理行政化色彩较浓,难以适应快速迭代的市场需求。创新人才激励机制不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畅,研发与市场脱节现象突出,使得大量创新成果停留在实验室阶段,难以形成现实生产力和竞争优势。这种创新能力的短板严重制约了企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影响发展质量和安全水平。

2.2 体制机制僵化与市场化经营困境

国有企业在体制机制方面仍存在深层次的矛盾和障碍。现代企业制度虽已建立但运行效能不佳,公司治理结构中权责不清、监管不到位等问题依然存在,行政化干预企业微观经营活动的现象仍未根本消除。市场化经营机制不健全,三项制度改革尚未完全到位,干部能上不能下、员工能进不能出、收入能增不能减的问题在不少企业依然突出。企业内部管理模式较为粗放,业务流程复杂决策效率低下,对市场变化的反应速度迟缓,难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这些体制机制障碍严重束缚了企业活力与效率的提升。

2.3 历史负担沉重与转型升级阻力

许多国有企业背负着沉重的历史遗留包袱,严重拖累其发展步伐。人员负担过重,离退休人员管理与费用支出压力巨大,冗员问题难以快速消化。部分企业资产负债率偏高,不良资产存量较大,融资渠道受限且成本较高。产业结构调整面临巨大阻力,大量资源仍沉淀在产能过剩的传统产业领域,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需要长期大量投入且风险较高,转型难度极大。此外,部分企业还承担着大量办社会职能和非经营性资产,剥离移交进程缓慢。这些历史负担使得企业资源被大量占用,难以轻装上阵参与市场竞争,制约了高质量发展进程。

3 党建聚才赋能的实践路径

3.1 强化政治引领与思想凝聚的聚才路径

党建聚才赋能的首要路径在于强化政治引领和思想凝聚力。企业党组织需要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确保人才工作的正确政治方向。通过建立健全理论学习机制,持续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形势政策宣讲,增强人才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认同感,引导他们自觉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同时要注重企业文化塑造,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建立党组织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定期开展谈心谈话,及时了解人才思想动态和工作生活困难,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使命感,从而真正把各方面优秀人才凝聚到党组织周围。

3.2 优化组织体系与机制创新的赋能路径

党建聚才赋能需要构建科学高效的组织体系和机制保障。要完善党组织嵌入公司治理结构的工作机制,明确党组织在人才队伍建设中的职责权限,确保党组织在重大人才决策中的话语权。创新人才发现机制,通过设立党员先锋岗、组建技术攻关突击队等方式,为人才搭建施展才华的实践平台。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将政治培养与专业能力提升相结合,实施双向培养工程,把业务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业务骨干。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建立以价值创造为导向的评价标准,强化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3.3 推动深度融合与价值转化的实践路径

党建聚才赋能的关键在于推动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要围绕企业发展战略和中心任务谋划人才工作,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人才发展优势。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平台,促进党建资源与创新要素有效对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开展党建与业务融合的实践活动,组织党员技术骨干带头攻克关键技术难题,在重大项目一线培养锻炼人才。构建人才作用发挥的评价反馈机制,定期评估党建聚才赋能的实际效果,及时调整优化工作措施,确保人才优势真正转化为企业发展优势和创新优势,最终实现党建引领与企业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

结束语

党建聚才赋能通过强化政治引领、激发创新活力和促进融合发展,为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人才支撑和组织保障。这一机制有效破解企业发展难题,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是新时代国有企业提质增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参考文献

[1]杨天宇.国有企业党建聚才赋能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J].现代企业,2025,(09):94-96.

[2]肖英.国有企业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多维路径[J].企业文明,2025,(08):66-67.

[3]李楠.通过党建提质增效引领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J].石油商技,2024,42(05):82-85.

[4]唐东.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策略研究[J].四川有色金属,2024,(03):70-72.

[5]李昱昊.新时代国有企业以高质量党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思考[J].四川劳动保障,2024,(08):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