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现场施工技术交底的标准化流程与执行效果提升

作者

赵秀明

身份证号码:510922198810246496 眉山益川建筑有限公司 620000

一、引言

现场施工技术交底作为施工前期的核心准备工作,是将设计意图、技术标准、施工要求精准传递至作业层的重要途径。然而,实际工程中交底流程混乱、内容模糊、执行流于形式等问题频发,易引发质量缺陷与安全事故。因此,构建标准化交底流程,探索执行效果提升路径,成为破解施工管理痛点、保障工程建设有序推进的关键举措,对提升施工管理水平具有迫切的现实需求。

二、现场施工技术交底的标准化流程构建

2.1 交底前期筹备阶段

交底前期筹备是确保技术交底质量的基础环节,需实现全要素精准把控。首先应明确交底责任主体,以项目技术负责人为核心,联合设计、监理、施工班组负责人组建交底小组,明确各自职责与协作机制。其次需完成资料梳理整合,汇总施工图纸、设计变更、规范标准、地质勘察报告等核心资料,结合工程实际编制针对性交底文件,明确施工重点、难点及技术要求。同时要提前勘察现场环境,核实场地条件、周边管线分布等情况,确保交底内容与现场实际高度匹配。

2.2 交底实施执行阶段

交底实施需遵循“分层传递、精准覆盖”原则,保障信息传递无偏差。在交底对象上,需涵盖管理层、技术层与作业层,针对不同群体采用差异化方式:对管理层侧重施工方案统筹与风险管控,对技术层细化工艺标准与质量要求,对作业层强化操作要点与安全规范。交底方式以书面交底为主,结合现场演示、模型展示等可视化手段,关键工序需组织现场实操培训。交底过程中需同步记录,形成包含交底内容、参与人员、答疑情况的书面纪要,经各方签字确认后留存归档,确保责任可追溯。

2.3 交底后期核查阶段

后期核查是检验交底成效的重要保障,需建立“动态跟踪、闭环管理”机制。交底完成后24 小时内,技术负责人需组织首次核查,通过现场提问、实操抽查等方式,验证作业人员对技术要求的掌握程度。施工过程中实施常态化核查,重点检查工序操作与交底内容的符合性,对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等关键工序实行全程旁站监督。针对核查中发现的偏差,立即下达整改通知,明确整改措施与时限,整改完成后组织复核验收,形成“核查—整改—复核”的闭环流程,确保交底要求真正落地。

三、现场施工技术交底执行效果的现存问题

3.1 流程标准化程度不足

当前多数项目未形成统一的交底流程规范,存在“依经验操作”现象。部分项目交底前未进行充分的现场勘察与资料整合,导致交底内容与实际脱节,如山区项目未考虑地形因素,交底的基础施工方案缺乏可行性。交底环节缺失严重,部分小型项目省略后期核查步骤,仅以签字确认代替实效检验;部分项目未区分交底层级,对作业人员的交底流于形式,未覆盖关键操作细节,流程的随意性严重影响交底质量。

3.2 参与主体协同性欠缺

交底参与各方存在“各自为政”的问题,协同机制不畅。设计单位常因未参与现场交底,导致设计意图传递不完整,施工中出现“按图施工却不符合设计初衷”的矛盾;监理单位未充分履行监督职责,对交底过程的规范性核查缺位,难以及时发现交底漏洞。施工单位内部技术部门与作业班组沟通不足,技术人员未充分倾听作业人员的实操建议,交底内容缺乏实操性,作业人员因理解偏差擅自调整施工工艺,引发质量隐患。

3.3 效果评估与反馈滞后

技术交底的效果评估体系尚未健全,反馈机制失效。多数项目以“是否签字”作为交底完成的唯一标准,缺乏量化评估指标,无法精准判断作业人员对技术要求的掌握程度,如对焊接工艺的交底效果,未通过焊缝检测等数据验证。反馈渠道不畅通,作业人员在施工中发现交底内容存在问题时,难以快速反馈至技术部门,导致问题积累扩大;部分项目即使收到反馈,也未及时优化交底内容,形成“一次交底、不再调整”的僵化模式。

四、现场施工技术交底执行效果的提升策略

4.1 完善标准化流程体系

以“全流程规范、各环节可控”为目标,构建系统化的标准化交底体系。企业层面需牵头编制《技术交底管理标准》,明确界定交底前期筹备、实施执行、后期核查三大阶段的具体流程节点、责任主体、工作标准与时间要求,其中明确规定交底前必须完成“资料交叉审核、双人现场勘察、方案专家评审”三步前置程序,评审通过率未达 100% 不得启动交底工作。针对房建、市政、公路等不同工程类型,细化编制专项交底模板,如公路工程模板需重点突出路基压实、路面摊铺等核心工序的技术参数与验收标准,模板中明确要求附带施工节点图、风险识别表等附件。建立流程执行专项考核机制,将流程符合性权重提升至项目技术负责人绩效考核的 30% ,对未按标准执行的情况实行“一票否决”,倒逼标准化流程刚性落地。

4.2 强化参与主体协同机制

搭建“多方联动、全程参与、责任共担”的协同工作平台,彻底破解主体间的沟通壁垒。建立设计、监理、施工三方联合交底制度,明确设计单位需指派项目主创设计师或结构工程师参与基础、主体等关键工序的现场交底,全程解读设计参数的由来与核心控制要点;监理单位需安排专业监理工程师全程监督交底过程,对交底内容的完整性、方式的适配性、人员的覆盖性进行逐项核查并签字确认,对不符合要求的交底出具整改意见书,限期重新组织。施工单位内部推行“技术人员驻班包保”制度,要求项目技术负责人每周至少 3 次深入作业班组,与班组长、骨干工人开展面对面沟通,收集实操中的技术难题与优化建议,对具有可行性的建议24 小时内纳入交底内容修订范围。每月组织一次跨部门交底协调会,召集技术、质量、安全、物资等部门负责人共同研判交底执行中的协同问题,形成会议纪要并跟踪落实,确保各环节衔接顺畅。

4.3 构建动态评估反馈机制

建立“量化评估、快速响应、持续优化”的动态管理机制,实现交底效果的闭环管控。制定可量化、可操作的效果评估指标体系,从“理论掌握程度、实操符合性、质量达标率”三个维度设置 12 项具体指标,其中作业人员对关键操作要点的口头回答准确率需达到 90% 以上,实操过程中工艺参数偏差需控制在规范允许范围的 50% 以内,工序质量抽检合格率需与交底预设标准完全一致,评估结果与作业班组绩效直接挂钩。畅通多元化反馈渠道,在施工现场设置实体“交底意见箱”并实行每日开箱登记制度,同时开发上线轻量化线上反馈小程序,支持图文、视频等多种形式的问题上报,明确专人负责反馈信息的分类整理与初步核实。建立反馈快速响应机制,技术部门实行“反馈 24 小时内受理、48 小时内复核、72 小时内解决”的工作制度,对确需调整交底内容的,在 2 日内完成修订并组织专项补交底,同时将典型问题及解决方案纳入企业技术交底案例库,形成经验沉淀与复用机制。

五、结论

现场施工技术交底的标准化流程构建与执行效果提升,是提升工程施工管理水平的核心抓手。本文通过梳理交底前期筹备、实施执行、后期核查的标准化流程,剖析出流程标准化不足、主体协同欠缺、评估反馈滞后等现存问题。实践表明,通过完善标准化流程体系、强化参与主体协同机制、构建动态评估反馈机制,可有效破解执行难题,推动技术交底从“形式化”向“实效化”转变。未来需进一步结合数字化技术,推动交底流程智能化升级,为工程质量安全提供更坚实的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闫金能.土木工程的现场施工技术管理应用探讨[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5,(08):241-243.

[2]闫洪坤.住宅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管理与质量控制要点探析[J].居舍,2024,(33):173-176.

[3] 张浩.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和现场管理要点研究[J]. 建设科技,2022,(10):90-9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