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市政工程管理与可持续发展

作者

鲍永芳

青海省 西宁市 810000 身份证号码:632125198106072124

一、市政工程管理适配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维度

(一)规划环节的可持续导向

规划环节是市政工程适配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需以长期生态与社会需求为导向制定方案。在空间布局上,需结合城市整体规划,避免市政工程过度占用生态空间,例如道路规划需避开生态敏感区,给排水管网规划需与城市人口增长、产业布局相适配,减少后期改造带来的资源浪费。在功能设计上,需融入多效益整合理念,例如市政道路建设可同步规划绿化隔离带与非机动车道,兼顾交通功能与生态防护、绿色出行需求;污水处理工程设计需考虑中水回用功能,提升水资源循环利用效率。在风险预判上,需评估工程长期运行对环境的潜在影响,例如桥梁建设需预判水文变化对结构的影响,垃圾处理设施规划需考虑异味、渗滤液等环境风险,提前制定防控措施。

(二)建设环节的绿色化管控

建设环节的绿色化管控是减少市政工程环境足迹、降低资源消耗的核心。在材料选用上,优先选择可再生、低污染、高强度的绿色建材,例如道路铺设采用再生沥青,给排水管道选用环保塑料管材,减少传统建材生产与使用过程中的碳排放与污染。在施工工艺上,推广低碳、高效的施工技术,例如采用模块化施工减少现场作业量与扬尘污染,利用非开挖技术进行地下管网铺设,降低对地面交通与生态环境的干扰。在污染控制上,建立施工全过程环境监测与治理机制,例如对施工扬尘采用喷雾降尘设备,对施工废水进行沉淀处理后回用,对施工噪声通过隔声屏障、限时作业等方式管控,减少工程建设对周边环境与居民生活的影响。

二、市政工程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的协同路径

(一)目标协同设定

目标协同设定是两者协同的前提,需将可持续发展目标融入市政工程管理全周期目标体系。在总体目标上,明确市政工程需同时满足城市功能需求、生态保护需求与长期发展需求,避免单一追求建设速度或短期效益;例如市政公园建设目标不仅包括景观打造,还需纳入生物多样性保护、雨水调蓄等生态目标。在阶段目标上,将可持续指标分解至规划、建设、运维各阶段,规划阶段需明确生态红线与资源利用标准,建设阶段需设定绿色建材使用率、施工污染控制指标,运维阶段需制定资源循环率、设施寿命延长目标,确保各阶段均有可持续导向的量化指引。在责任目标上,明确各参与方的可持续管理责任,将生态保护、资源节约纳入责任考核,避免因责任分散导致可持续目标落空。

(二)过程协同推进

过程协同推进需整合市政工程管理各环节资源,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联动机制。在规划阶段,引入生态、环保领域专家参与方案论证,确保规划方案符合可持续理念;同时加强市政工程与城市其他规划的衔接,避免规划冲突导致的资源浪费。在建设阶段,建立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环保监测机构的协同管控机制,施工单位落实绿色施工措施,监理单位监督措施执行,环保监测机构实时监测环境影响,形成 “执行 - 监督 - 监测” 闭环。在运维阶段,推动市政管理部门与社区、环保组织的协同,例如邀请社区居民参与设施运维监督,收集居民对设施运行的意见;联合环保组织开展市政设施生态效益评估,根据评估结果优化运维方案,提升可持续管理的公众参与度与科学性。

三、推动两者协同的保障机制与发展方向

(一)制度保障机制

制度保障机制是两者协同的重要支撑,需通过政策与标准明确协同要求。在政策层面,制定鼓励市政工程可持续管理的政策,例如对采用绿色建材、智慧运维技术的市政项目给予财政补贴或税收优惠;建立市政工程可持续评估制度,将评估结果作为项目审批、验收的重要依据,未达标的项目需整改后投入使用。在标准层面,完善市政工程可持续管理标准体系,明确绿色建材选用标准、施工污染控制标准、运维资源循环标准等,为各环节提供可操作的技术指引;同时统一可持续指标的核算方法,确保不同市政项目的可持续效益具有可比性,便于管理部门统筹评估。

(二)技术支撑机制

技术支撑机制需通过技术创新提升市政工程管理的可持续性。在绿色技术应用上,推广节能、环保、循环利用技术,例如市政污水处理采用高效生物处理技术,提升污水净化效率;道路建设采用温拌沥青技术,减少施工过程中的碳排放。在智慧技术融合上,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优化市政工程管理,例如通过大数据分析预测市政设施的故障风险,提前安排维护;利用人工智能优化交通信号灯配时,减少道路拥堵与车辆怠速排放。在技术研发上,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针对市政工程可持续管理的难点问题开展研发,突破技术瓶颈;同时建立技术推广平台,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提升技术对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

(三)未来发展方向

市政工程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将朝着数字化、低碳化、标准化方向迈进。在数字化方向,构建市政工程数字孪生系统,通过虚拟仿真模拟工程建设与运行过程,提前发现规划缺陷与运行风险,优化管理方案;同时实现市政设施数据与城市大数据平台的互联互通,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在低碳化方向,推动市政工程全周期碳中和,建设阶段减少建材生产与施工的碳排放,运维阶段通过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利用降低碳消耗,同时探索市政工程碳捕捉技术的应用,抵消无法避免的碳排放。在标准化方向,完善市政工程可持续管理的国际标准与行业规范,推动不同城市、不同项目间的管理经验共享;同时建立市政工程可持续发展评价认证体系,通过认证引导更多项目践行可持续理念,形成行业示范效应。

结束语

市政工程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的深度融合,是现代城市建设的必然选择,其通过规划、建设、运维环节的可持续导向,及目标、过程、效益的协同路径,实现市政工程从 “功能导向” 向 “综合效益导向” 的转变。制度保障与技术支撑为两者协同提供坚实基础,而数字化、低碳化、标准化的发展方向,则进一步拓展了协同的深度与广度。未来,需持续优化市政工程管理模式,强化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落地,让市政工程不仅成为城市功能的载体,更成为城市生态保护、资源节约、长效发展的推动者,助力构建宜居、韧性、可持续的现代化城市。

参考文献

[1]陈金妍. 论市政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创新[A] 新质生产力驱动第二产业发展与招标采购创新论坛论文集(二)[C]. 《中国招标》期刊有限公司, 《中国招标》期刊有限公司, 2025: 2.

[2]文道佳杰. 市政工程项目经营管理中的绿色施工与可持续发展路径[A] 人工智能与经济工程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三)[C]. 重庆市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产业协会, 重庆市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产业协会, 2025: 5.

[3]陈小祎. 市政工程施工现场管理难点及策略[J]. 居舍, 2019, (21):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