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金融赋能制造业绿色创新的路径与策略研究
关晓东 殷晓红
辽宁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辽宁锦州 121001
一、引言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石,但我国制造业长期处于高能耗、高排放的状态,不符合全球低碳绿色经济发展的趋势。据《中国制造业发展报告(2024)》显示,我国制造业的能源消耗占全国总量的 60% 以上,碳排放占比超过 50‰ 。促进制造业绿色创新发展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实现绿色转型的必然选择。数字金融以数据为主,利用物联网、区块链、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汇集并分析供应链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各项因素,在降低金融服务成本的同时,也更加贴合制造企业绿色创新的各个细分需求。目前,数字金融与制造业绿色创新的融合仍处于探索阶段,如何将这个新的事物更好地用到制造业转型发展中,推动其向高质量方向迈进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此为抓手,研究数字金融在制造业绿色创新中所能够具有的功效及其面临的问题,最后提出推进制造业绿色创新的一些思路及建议。
二、核心概念概述
(一)数字金融
数字金融是传统金融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的新型金融模式,其核心是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实现金融服务的精准化、场景化与高效化。与传统供应链金融相比,数字金融不仅涵盖应收账款融资、存货融资等基础业务,更通过 “ 技术 + 数据” 重构服务逻辑。
(二)制造业绿色创新
制造业绿色创新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核心,是指制造业企业通过技术研发、工艺改进、产品设计、管理优化等手段,实现生产全流程的低碳化、环保化与资源循环化。其内涵涵盖三个维度:一是绿色技术创新,如研发节能设备、低碳工艺;二是绿色产品创新,设计可回收、低污染的产品;三是绿色管理创新,构建全生命周期环境管理体系。不同于传统创新,制造业绿色创新更强调 “ 经济价值 - 环境价值 - 社会价值” 的协同,需依托技术、资金、信息等多要素的整合,而数字金融正是连接这些要素的关键纽带。
三、数字金融对制造业绿色创新的作用机制
(一)破解资金约束,降低绿色创新融资门槛
在传统金融模式下,金融机构对制造业绿色创新项目的评估往往依赖于企业规模、固定资产等静态指标,但是中小企业往往自身资产较少、风险较大,所以会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而数字金融则是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突破。一方面,重构评估逻辑——不再仅关注企业自身资质,而是整合供应链协同数据、绿色绩效数据,借助大数据模型量化企业绿色创新潜力。另一方面,拓展融资渠道——通过数字平台链接多元资金,如发行绿色 ABS(资产支持证券)、对接绿色产业基金,将企业绿色资产转化为现金流,为长期绿色研发项目提供持续资金支持。
(二)防控创新风险,保障项目稳定推进
制造业绿色创新面临着技术研发、市场需求、政策等不确定性的风险,数字金融通过“ 风险分散+动态监测” 的手段,可以化解这些风险。一是构建风险共担机制。运用供应链网络搭建“ 利益共同体” ,由核心企业给上下游企业信用背书,金融机构依托数字平台对项目进行拆分,并实时监控资金流向和各环节信息,将风险及时发布到平台上分散给所有的参与方去承担风险压力。二是对项目的风险进行动态监测,借助物联网传感器,实时采集绿色项目的研发设备运转情况、产品合格率等相关数据,再应用人工智能模型对存在的风险点进行预测和预警。
(三)整合多元资源,加速创新成果转化
制造业绿色创新需资金、技术、信息的协同支撑,而数字金融可以通过以下两方面将这些联系起来,一方面是连接技术资源——数字金融平台可以通过连接绿色技术研发机构、高校实验室,为企业提供定制化的技术解决办法。另一方面是整合配置资源——通过数据分析市场需求,指导资金投向到更具有发展前景的创新项目上,避免资源错配。
四、数字金融赋能制造业绿色创新的现存问
(一)服务体系不完善,适配性不足
目前数字金融服务制造业绿色创新的体系还有不少不足之处。一是风险评估不够精准。制造业绿色创新项目涉及技术、环境、市场等多维度数据,金融机构现有模型难以全面量化风险,导致部分高潜力项目因评估偏差被排除;二是信息不对称较严重。制造业企业绿色相关的数据信息分布在生产、物流等多个环节,未能形成统一共享的信息,使得金融机构难以获取到真实的、实时的信贷资金数据,增加了信贷风险;三是主动服务能力较弱。多数金融机构仍主要依靠政策引领来进行具体的业务办理,在了解制造业绿色创新具体需求方面研究较少,因此不能精准地提供相关服务。
(二)产品模式滞后,场景覆盖不足
数字金融产品没有做到全生命周期配套支撑制造业绿色创新。一是产品类型单一。现有产品主要是传统的绿色信贷类,在用于制造业绿色研发、试产等阶段的产品上的专门型产品较少。二是数字技术应用浅层化。当前大部分区块链、人工智能应用还仅处于记录信息、控制基本风控等初级阶段,并没有深入应用于绿色创新项目的全流程管理。三是服务流程僵化。大部分产品采取“ 一次性授信” 的方式,不能针对制造业绿色创新项目的不同阶段给予不同的资金额度和期限长短的调整,所以资金供给与实际需求难以匹配。
(三)跨主体协同缺失,合力尚未形成
数字金融赋能制造业绿色创新需要政府、金融机构、制造业企业以及第三方机构(如技术评估机构、碳核算机构)等多方合作,而目前的协同合作还存在一定缺陷,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政府政策和市场服务脱节,部分绿色金融补贴政策落地流程较为复杂,金融机构很难迅速对接政策,企业也无法及时享受支持;二是第三方服务支撑薄弱,目前没有权威的绿色技术评估机构和碳核算机构,金融机构只能自己判断项目的可行性和环境效益,导致金融机构对接风险加大;三是企业和金融机构沟通不够畅通,制造业企业对数字金融产品的了解度不足,不清楚自身绿色创新所要寻求的资金供给是多少,另一方面,金融机构虽然了解制造业,但是由于人才的欠缺,也难以提供真正适合制造业企业的金融服务产品。
五、数字金融赋能制造业绿色创新的优化路径
(一)构建精准化服务体系,破解适配性难题
1.完善多维度风险评估模型
金融机构要和高校、第三方智库一起开发出“ 技术+环境+市场” 的三维风险评估模型,技术维度纳入绿色技术成熟度、专利数量等指标;环境维度参考碳排放量、能耗强度等数据;市场维度结合绿色产品消费趋势、政策支持力度。同时运用大数据整合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物流、环保数据,由人工智能不断动态优化模型参数,以达到科学评估的效果。
2.搭建绿色数据共享平台
基于区块链技术搭建“ 制造业绿色数据共享平台” ,对接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及第三方机构等多方数据到平台共享,做到数据实时同步、不可篡改,切实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3.建立主动需求对接机制
金融机构可以在各地区的重点制造业集聚区设置“ 绿色创新服务驿站” ,派驻“ 金融+技术” 双重专长的复合型人员,跟踪企业在研发、试产、量产过程中面临的各项问题;同时,联合行业协会定期向有关企业公布《制造业绿色创新需求白皮书》,实行动态更新的企业需求清单,使得服务供给与企业需求精准匹配。
(二)创新场景化金融产品,覆盖全生命周期需求
1.分阶段设计专项产品
针对制造业绿色创新各个阶段设计差异化产品,在研发阶段推出“ 绿色研发贷” ,采取“ 风险共担+补贴贴息” 的模式降低由于风险较高而带来的融资成本;试产阶段可以给予“ 试产周转贷” ,随着试产进程按期拨付贷款;量产阶段可给企业发“ 绿色供应链 ABS” ,把企业绿色应收款项作为基础资产进行发债融通。
2.深化数字技术融合应用
推动区块链、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技术在产品中的深度运用,利用区块链跟踪绿色创新项目的资金流向、查看碳减排的成果;采用人工智能的方式,实时监控项目进展情况,并实时触发额度的增减以及风险预警;用数字孪生的方式去模拟一些绿色项目的一些生产流程,收益情况等,供银行做决定判断参考。
3.优化动态服务流程
构建绿色创新项目的“ 分阶段授信机制” 模式,研发阶段给予小额度授信,并以此为重点评价企业技术创新可行性;试产阶段,根据试产的结果对授信进行额度调整;量产阶段结合市场反馈对企业增信提额。并且要简化手续,通过数字平台实现网上申贷、审贷的全流程服务。
(三)强化跨主体协同,形成赋能合力
1.推动政策与市场服务衔接
政府要建立“ 数字金融+制造业绿色创新” 的政策对接平台,将企业绿色补贴和税收优惠的办理程序予以简化,并且让政策红利和金融资金得到精准匹配,当企业在平台上提出申请某项绿色创新项目补贴之后,就会自动在平台上推荐与之相匹配的相关数字金融产品,而金融机构也可以通过该平台快速地得到政策的信息和精神的支持。
2.培育第三方服务生态
大力扶持认证评级机构、碳核算机构发展,同时建立健全行业标准,例如,由行业协会牵头制定《制造业绿色技术评估指南》,规范绿色技术的技术可行性、环境效益等评估流程,帮助企业做好精准碳排放量核算,为金融机构做决策提供依据。
3.加强政企银人才合作
金融机构应引进制造业领域的专业人才,或与高校合作开设 “ 数字金融 + 制造业” 定向培养项目。同时,开展企业数字金融培训,提升企业对产品的认知度,推动企业与金融机构的高效沟通。
六、结语
在绿色低碳发展与制造业高质量转型的大背景下,数字金融依靠技术、数据等方面的优势,可有效破解制造业绿色创新缺乏资金支持及风险防控不足的问题。目前两者的融合还存在服务体系不健全、产品服务单一过时、协同机制缺乏等问题,在今后的发展中可通过建设精准化的服务体系、创新场景化的产品、强化跨主体协同等方式有效发挥数字金融赋能作用,在此基础之上借助数字技术不断更新迭代及政策不断向好所带来的利好,进一步推动制造业绿色创新深度融合,使制造业实现“ 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价值” 的三效合一,更好地助力我国“ 双碳” 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王鼎文。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制造业数字化创新路径探索 [J]. 产业创新研究,2025(03):21-23.
[2] 孙雨蕊,严艳秋。供应链金融对企业绿色创新的支持作用与应用路径 [J]. 上海企业,2025 (08):30-32.
[3] 周茜。数字经济对制造业绿色发展的影响与机制研究 [J]. 南京社会科学,2023(11):67-78.
[4] 李建军,赵雪梅。数字金融赋能制造业绿色转型的机制与路径 [J]. 金融研究,2024(02):89-102.
[5] 陈云翠。数字化转型对企业持续绿色创新的影响研究 [D]. 郑州:河南大学,2023.
作者简介:姓名:关晓东,出生年月:1994.02,性别:女,民族:满族,籍贯:辽宁省沈阳市,学历: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主要从事工商管理相关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