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采矿工程中的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
赵明
公民身份号码 622725199309272658
引言
在国家能源与矿产资源需求持续增长的背景下,地下采矿工程作为资源开采的重要支柱,其稳定运行至关重要。但地下采矿作业空间狭窄、地质结构多变,瓦斯爆炸、顶板冒落、突水等灾害隐患始终存在,严重威胁着矿工生命安全与企业生产效益。传统的安全管理模式侧重于事后处理,在风险预判、动态防控等方面存在短板。加强地下采矿工程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研究,革新管理理念与技术手段,对提升行业安全水平、促进资源可持续开发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地下采矿工程安全管理体系构建
1.1 安全管理制度与责任体系建设
安全管理制度是地下采矿工程安全管理的基石。需建立涵盖作业流程规范、设备维护标准、人员操作守则等全方位的制度体系。例如,制定巷道掘进、爆破开采等关键作业环节的标准化操作流程,明确各工序的安全技术要求,减少因操作不当引发的安全事故。同时,构建完善的责任体系,明确企业负责人、部门管理人员、一线矿工的安全职责。企业负责人作为安全第一责任人,需统筹规划安全管理工作;部门管理人员负责落实安全制度,监督作业现场;一线矿工则需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履行岗位安全义务。
1.2 安全教育培训与安全文化培育
安全教育培训是提升矿工安全意识与技能的关键。培训内容应包括安全法规、操作技能、应急处理等方面。针对新入职矿工,开展系统的岗前培训,使其熟悉采矿流程与安全规范;对在岗员工,定期组织技能提升培训与安全知识更新学习,引入案例教学、模拟演练等方式,增强培训效果。同时,注重安全文化培育,通过在矿区设置安全标语、开展安全知识竞赛、评选安全标兵等活动,营造“人人讲安全、事事重安全” 的氛围。
1.3 安全监督与应急管理机制完善
安全监督是保障安全制度有效执行的重要手段。建立专职安全监督队伍,采用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对作业现场进行监督。运用信息化手段,搭建安全监督管理平台,实时监控设备运行状态、人员操作行为等。对发现的安全隐患,及时下达整改通知,跟踪整改过程,形成闭环管理。应急管理机制的完善同样关键,制定涵盖瓦斯爆炸、透水、火灾等各类事故的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响应流程、人员疏散路线、救援物资调配等内容。
二、地下采矿工程风险识别与评估
2.1 常见安全风险类型与成因分析
地下采矿工程常见的安全风险类型多样。地质风险方面,复杂的地质构造如断层、破碎带等,易引发巷道坍塌、顶板冒落;瓦斯、煤尘等气体与粉尘聚集,则可能导致爆炸事故。设备风险上,采矿设备长期运行,若缺乏及时维护保养,可能出现机械故障,引发机械伤害;电气设备老化、线路短路等问题,还可能引发火灾。人为风险也是重要因素,矿工违规操作、安全意识淡薄,以及管理人员安全决策失误等,都可能成为安全事故的导火索。
2.2 风险识别的方法与技术手段
风险识别需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与技术手段。传统方法如现场观察法、专家调查法,可凭借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和专家,对作业现场进行实地勘查,识别潜在风险。同时,借助现代技术手段提升识别精准度,利用地质雷达、三维激光扫描等设备,对地下地质结构进行探测,提前发现地质隐患;通过物联网技术,在设备关键部位安装传感器,实时采集设备运行参数,监测设备故障风险。此外,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历史事故数据、设备运行数据等进行挖掘分析,总结风险发生规律,预测潜在风险,实现风险的早期识别与预警。
2.3 风险评估模型与量化分析策略
风险评估旨在确定风险的严重程度与发生概率,为风险控制提供依据。可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等构建风险评估模型。以层次分析法为例,将地下采矿工程安全风险分解为地质、设备、人为等多个层次指标,通过专家打分确定各指标权重,进而计算出风险综合值。在量化分析策略上,结合历史数据与行业标准,对风险发生概率和损失程度进行量化分级。例如,将风险发生概率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损失程度从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维度进行量化评估。通过科学的风险评估模型与量化分析,实现对风险的精准评估,为制定合理的风险控制策略提供数据支持。
三、地下采矿工程风险控制策略
3.1 基于技术手段的风险防控措施
技术手段是风险防控的重要支撑。在地质灾害防控方面,采用锚杆支护、注浆加固等技术,增强巷道围岩稳定性;利用瓦斯抽采技术,降低瓦斯浓度,预防瓦斯爆炸事故。在设备安全保障上,引入智能采矿设备,提高设备自动化水平,减少人工操作风险;应用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对设备进行实时健康评估,提前发现故障隐患并及时处理。此外,推广应用先进的采矿工艺,如充填采矿法,可有效减少地表沉降,降低地质灾害风险;采用无轨运输技术,提高运输效率与安全性,从技术层面全方位降低安全风险。
3.2 风险预警与动态监测方案
构建完善的风险预警与动态监测系统,实现对安全风险的实时监控与及时预警。利用传感器网络、物联网技术,对地下采矿作业环境中的瓦斯浓度、顶板压力、水文参数等关键指标进行实时监测。设定合理的预警阈值,当监测数据超过阈值时,系统自动发出预警信号,并通过短信、语音等方式通知相关人员。同时,建立风险预警分级响应机制,根据风险严重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如轻微风险可安排现场人员进行处理,重大风险则需立即停止作业,组织人员撤离。通过动态监测与预警,实现对风险的主动防控,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3.3 风险控制的协同管理与持续改进
风险控制需各部门、各环节协同合作。建立由企业管理层、技术部门、安全部门、生产部门等组成的协同管理机制,明确各部门在风险控制中的职责与协作流程。例如,技术部门负责提供技术支持,优化采矿工艺;安全部门负责监督检查,确保防控措施落实;生产部门则严格按照操作规程组织生产。同时,注重风险控制的持续改进,定期对风险控制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引入 PDCA 循环管理模式,对风险控制流程进行不断优化,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防控策略,持续提升风险控制水平,保障地下采矿工程安全稳定运行。
四、结论
地下采矿工程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贯穿于采矿作业的全生命周期。通过构建科学的安全管理体系,精准识别评估风险,并实施有效的风险控制策略,能够显著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在未来发展中,随着智能化、信息化技术的不断进步,需持续创新安全管理理念与技术手段,进一步完善风险防控体系,提升行业整体安全水平,实现地下采矿工程安全与效益的双赢,为国家资源开发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姚占辉.采矿工程中的采矿技术与施工安全分析[J].中国金属通报,2025,(04):31-33.
[2]李春.试析地下采矿工程安全管理措施[J].世界有色金属,2023,(21):223-225.
[3]吴会明.地下采矿施工技术与安全管理研究[J].中国金属通报,2021,(06):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