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中钻孔灌注桩技术的运用策略
谭显沐
公民身份号码 422801199609090634
引言:随着现代建筑工程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建设环境的日益复杂,对地基基础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钻孔灌注桩凭借其较高的承载力、较好的抗侧向变位能力和良好的环境适应性,在各类建筑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确保钻孔灌注桩的施工质量,需要深入分析其施工工艺,并采取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
一、钻孔灌注桩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适用领域
钻孔灌注桩技术凭借其优良的力学性能和广泛的适用性,在建筑工程领域获得了大量应用。高层建筑由于上部结构荷载大,传统的浅基础已无法满足要求,钻孔灌注桩可将荷载传递至地层较深的承载层,从而有效提高地基承载力。在桥梁工程中,钻孔灌注桩可有效抵抗水流、波浪的侧向冲击,同时也适用于较大埋深的水下桩基施工。在港口码头、挡土墙等工程中,钻孔灌注桩也展现出其较强的抗弯、抗拔能力。此外,钻孔灌注桩对施工场地要求相对较小,在狭窄、环境复杂的建设工况下同样适用。
二、钻孔灌注桩技术的具体应用
(一)前期准备工作
钻孔灌注桩施工前的准备工作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后续施工的顺利进行和桩基质量。首先,要根据设计图纸对现场进行仔细放样,准确无误地测设出各轴线控制点,并用明显的标记加以标识,同时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防止控制点被破坏或移位。其次,选择合适的护筒材料,一般采用钢制护筒,直径应比成孔直径大 100mm 左右,以确保成孔质量。护筒在埋设过程中,要精心校正,确保护筒中心与桩位中心的偏差控制在 10mm 以内。为防止灌注过程中发生漏浆,护筒周围应用粘土认真填实。最后,根据桩径大小选择与之匹配的钻机就位,通过调整机架,保证钻杆的垂直度偏差不超过 0.5% ,为后续成孔施工创造有利条件。只有做好以上这些前期准备工作,才能为钻孔灌注桩的顺利施工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成孔施工
本工程采用泥浆护壁成孔工艺,这是钻孔灌注桩施工的关键环节。泥浆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成孔质量,因此泥浆应具备优良的悬浮性和润滑性,比重应严格控制在1.10 至1.15 之间。在钻进过程中,要合理控制钻进速度,做到匀速、平稳,切忌过快钻进而引发坍孔或者缩颈等问题。若在钻进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导致无法继续钻进,可通过适当提高泥浆比重的方式加以解决。成孔施工完成后,应利用测绳或测杆对孔深和孔壁垂直度进行仔细检查,确保成孔质量满足设计和规范的要求。只有严格控制成孔施工的每一个细节,才能为后续钢筋笼制作和混凝土灌注打下坚实的基础。成孔施工虽然看似简单,但实际操作中需要有丰富的经验和娴熟的技术,只有严谨操作、科学管理,才能确保施工质量。
(三)钢筋笼施工
钢筋笼是钻孔灌注桩的骨架,起到承受主要荷载的作用,其施工质量至关重要。首先,钢筋笼骨架的主筋和箍筋直径、数量必须严格按照设计要求配置,不得擅自更改。其次,钢筋笼采用焊接接头时,搭接长度要满足规范要求,一般为主筋直径的 35 至 40 倍。焊接时要控制焊接参数,确保焊缝表面平整,不出现裂纹、焊瘤等缺陷。此外,考虑到钢筋笼的吊装下放,可在笼体表面设置一定的保护装置,如焊接短钢筋并绑扎混凝土垫块等,避免下放过程中钢筋笼直接刮蹭孔壁,造成孔壁坍塌。最后,在钢筋笼吊装就位时,要采用两点或多点吊装,吊装过程平稳、缓慢,严禁大幅晃动,防止笼体变形。总之,只有在钢筋笼制作和安装的每一个细节都严格把控,才能确保钢筋笼质量,进而保证桩基的承载能力和使用寿命。
(四)清孔作业
钻孔灌注桩施工中,泥浆护壁成孔后,孔底往往会沉积一定厚度的泥浆渣,若不及时清理,会严重影响桩端持力层的承载能力。因此,成孔完成后,要第一时间进行清孔作业。具体做法是向孔内泵入新鲜泥浆,同时不断抽出孔内污浆,直至排出泥浆的比重降至1.20 以下,即可认为初次清孔合格。但这并不是清孔作业的全部,还应利用测绳或吊锤测量孔底沉渣厚度,若超过 150mm ,则须继续清孔,直至沉渣厚度减少到规定值以内。完成钢筋笼下放和导管安装后,考虑到前期作业可能会再次引入杂质,需要进行第二次清孔,直至孔底沉渣厚度再次满足要求。只有反复清孔,确保孔底沉渣厚度合格,才能保证桩端持力层发挥应有的支撑作用。
(五)混凝土浇筑
混凝土浇筑是钻孔灌注桩施工的最后一道工序,对桩基的力学性能具有决定性影响。本工程采用导管分段浇筑法,即利用多节导管拼接而成的整管,随混凝土面的上升逐节提高,以封闭式浇筑。为确保首批混凝土封底成功,首批混凝土方量应不小于 1.5m3 ,且必须一次性连续灌注。待混凝土灌至设计标高以下一定距离时,应反复升钻和插捣,促使桩头混凝土充分振捣密实,并及时清除桩头浮渣。考虑桩身混凝土长期处于地下水环境中,对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要求较高,因此桩身混凝土标号应比设计标号高一级配制,坍落度控制在18 至 22cm 之间。浇筑过程必须连续进行,严禁中断,导管埋深应始终保持在 2m 以上,严防导管提出混凝土面而发生断流。整个浇筑过程应实时记录混凝土用量,计算混凝土灌注的充盈系数,确保充盈系数达到1.10 以上。只有严格控制混凝土浇筑的每一个环节,才能保证桩身混凝土质量满足设计要求。
(六)桩间清理及成桩质量检测
钻孔灌注桩施工过程中,往往需要在狭窄的场地内施工多根桩,桩间距较小,因此需要采用跳桩施工法,即相邻桩错开施工。一般要求新成孔与已浇筑桩的间距不得小于3 倍桩径,且已浇筑桩的龄期不得少于24 小时,以免新孔施工扰动已成桩的桩身混凝土。在全部桩基施工完成后,要及时对桩间多余土体进行清理,为后续施工让出场地。成桩后,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 70% ,一般在浇筑28 天后,应利用低应变反射波法对桩身完整性进行检测,检测数量不少于总桩数的 10% ,且不得少于 5 根。如果对桩身质量有疑虑,或者工程桩承载力有较高要求,还应对桩身混凝土或桩端持力层进行钻芯取样检测,通过室内试验确定混凝土强度和地基承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只有经过一系列质量检测,并确认检测结果合格,才能认为钻孔灌注桩施工全部完成,为后续施工和建筑物使用提供可靠的质量保证。
结语:钻孔灌注桩施工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工艺环节多,影响因素复杂。施工中应加强组织管理,科学安排,精心操作,严把质量关。成孔施工要确保孔壁稳定,垂直度满足要求。钢筋笼制作要符合设计要求,保护层厚度合格,吊放时防止变形。混凝土灌注应连续、均匀,随时测量灌注量,控制充盈系数。成桩后应及时进行质量检测,对存在缺陷的桩体及时处理。只有严格控制每道工序,钻孔灌注桩才能发挥出应有的桩基承载及变形控制效果,为建筑物的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冉莘睿.钻孔灌注桩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J].工程技术研究,2024,9(12):81-83.
[2]郭鸿源.钻孔灌注桩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住宅设施,2023,(08):175-177.
[3]唐少平.建筑工程中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J].大众标准化,2022,(22):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