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开采方式对矿石资源回收率的影响研究

作者

刘家宏

公民身份号码371122198712087218

引言

在全球工业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矿石资源作为重要的基础原料,其需求量持续攀升。然而,矿石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且当前开采过程中普遍存在资源浪费现象。不同的开采方式因技术原理、适用条件的差异,对资源回收率产生显著影响。深入研究开采方式与回收率的关系,探索提升回收率的有效途径,对保障资源安全、实现矿业绿色发展意义重大。

一、常见矿石开采方式概述

1.1 露天开采方式原理与特点

露天开采是通过剥离矿体上覆的岩土,使矿石敞露后进行开采的方式。其原理是采用自上而下的分层开采顺序,利用大型采掘设备如挖掘机、电铲等进行矿石挖掘,并通过自卸卡车、带式输送机等运输设备将矿石运出矿区。这种开采方式具有生产规模大、开采效率高、作业安全、管理相对简便等特点。露天开采能够直接对矿体进行大规模机械化作业,不受地下复杂地质条件的限制,可有效降低开采难度。同时,露天开采的生产组织和工艺流程较为简单,便于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操作,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但露天开采也存在明显的弊端,如占地面积大,对地表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易引发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环境问题。

1.2 地下开采方式分类与适用场景

地下开采是指在地下矿床中,通过挖掘巷道、竖井等工程,将矿石采出的方式。根据开采技术的不同,地下开采可分为空场采矿法、充填采矿法、崩落采矿法等。空场采矿法适用于矿岩稳固的矿体,开采过程中先将矿体划分为矿房和矿柱,矿房开采后形成的空场依靠矿柱和围岩自身的稳固性来维护;充填采矿法适用于矿岩不稳固或对地表保护要求较高的矿体,通过将废石、尾砂等充填材料输送到采空区,支撑围岩,控制地压;崩落采矿法则适用于地表允许崩落、矿岩不稳固的矿体,利用矿体自身的重力或借助爆破作用,使矿石崩落至采场。地下开采适用于埋藏较深、不适合露天开采的矿体,能够有效利用地下资源,减少对地表环境的影响。

1.3 溶浸开采等新兴开采方式简介

溶浸开采是一种利用化学溶剂将矿石中的有用成分溶解,然后通过回收溶液提取金属的开采方法。该方法主要包括堆浸、原地浸出、搅拌浸出等工艺。堆浸是将矿石破碎后堆积成一定高度的矿堆,通过喷淋溶浸液使其渗透矿石,溶解其中的有用成分;原地浸出则是在不破坏矿体原有状态的情况下,直接向矿层注入溶浸液,在原地进行浸出;搅拌浸出适用于处理细粒矿石,将矿石与溶浸液混合搅拌,加速溶解过程。溶浸开采具有工艺流程简单、成本低、对环境友好等优点,尤其适用于低品位矿石、难采矿石的开采。此外,随着技术的发展,一些新兴的开采方式如微生物开采、深海采矿等也逐渐兴起。

二、开采方式对矿石资源回收率的影响机制

2.1 开采工艺与技术水平的作用

开采工艺与技术水平直接决定了矿石资源的回收程度。先进的开采工艺能够更精准地对矿体进行开采,减少矿石的损失和贫化。例如,在地下开采中,采用分段空场法代替传统的全面采矿法,可根据矿体的形态和矿岩特性,合理划分开采单元,提高矿石的回采率。同时,技术水平的提升能够实现对复杂矿体的有效开采,如利用定向钻探技术、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等,准确掌握矿体的赋存状态,优化开采设计,避免因开采方案不合理导致的资源浪费。此外,智能化开采技术的应用,如智能采掘设备、自动化控制系统等,能够实时监测开采过程,及时调整开采参数,提高开采效率和资源回收率。

2.2 设备选型与配置的影响

设备选型与配置是否合理对矿石资源回收率有着重要影响。合适的采掘设备能够提高开采效率,减少矿石的损失。在露天开采中,选择与矿体规模、矿石硬度相匹配的挖掘机和电铲,能够确保矿石的高效采装;在地下开采中,采用先进的凿岩台车、装岩机等设备,可提高掘进和回采速度,降低矿石在开采过程中的损失。此外,运输设备的选型和配置也至关重要,合理的运输设备能够保证矿石及时、安全地运出矿区,避免因运输环节不畅导致的矿石洒落和堆积。同时,设备的维护和管理水平也会影响其性能的发挥,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确保设备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有助于提高开采效率和资源回收率。

2.3 开采参数设置与管理的关联

开采参数设置与管理直接关系到矿石资源的回收效果。在开采过程中,合理的开采参数能够充分利用矿体的赋存条件,提高资源回收率。例如,在露天开采中,台阶高度、坡面角、采掘带宽度等参数的设置,会影响到矿石的采装效率和边坡稳定性,进而影响资源回收率;在地下开采中,矿房矿柱尺寸、开采顺序、爆破参数等的选择,对矿石的回采率和安全性有着重要影响。

三、基于开采方式优化的回收率提升策略

3.1 开采技术创新与工艺改进

推动开采技术创新与工艺改进是提高矿石资源回收率的关键。一方面,应加大对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投入,如研发新型的采矿方法、高效的选矿工艺等,以适应不同类型矿体的开采需求。例如,研究和应用无废开采技术,将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废石、尾砂等进行综合利用,减少废弃物的排放,提高资源利用率;开发智能化开采技术,实现开采设备的自动化控制和远程操作,提高开采精度和效率。另一方面,对传统开采工艺进行优化改进,通过技术升级和设备改造,提高现有工艺的适用性和可靠性。

3.2 开采管理体系优化与升级

优化与升级开采管理体系是保障资源回收率的重要手段。首先,建立科学的开采规划和设计体系,根据矿体的地质条件、资源储量等因素,制定合理的开采方案,确保开采过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其次,完善开采过程管理制度,加强对开采作业的全过程管理,包括采掘、运输、选矿等环节,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和考核机制,确保各项工作符合要求。此外,加强安全生产管理,保障开采作业的安全进行,避免因安全事故导致的生产中断和资源浪费。

3.3 资源综合利用与协同开发模式

推行资源综合利用与协同开发模式是提高资源回收率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加强对伴生矿、低品位矿等资源的综合利用,通过研发先进的综合回收技术,提高矿石中有用成分的提取率,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例如,对含有多种金属的矿石,采用联合选矿工艺,同时回收多种金属,提高资源的综合回收率。另一方面,探索协同开发模式,实现不同开采方式、不同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

四、结论

开采方式对矿石资源回收率有着深远影响,不同的开采方式及其工艺、设备、管理等因素共同作用于资源回收过程。通过深入研究开采方式的影响机制,采取技术创新、管理优化、综合利用等策略,能够有效提升矿石资源回收率。未来,应持续关注开采技术的发展趋势,不断探索更高效、更环保的开采方式,为矿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刘鹏飞,袁帅,李艳军,等.含铁锰矿石资源概述及开发利用研究现状[J].中国锰业,2021,39(01):5-12.

[2]罗增鑫.预先分级联合选别提高某低品位铜矿金属回收率试验[J].现 代矿业,2020,36(03):103-107.

[3]蔡敏.金尾矿资源回收的半工业连续浮选试验研究[J].甘肃科技,2020,36(14):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