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的难点与改进措施
李文海
公民身份号码 132529198010234810
一、引言
在建筑行业蓬勃发展的当下,施工质量至关重要。然而,施工过程常受复杂环境、人员素质差异、材料管理不善及工序衔接问题困扰,致使质量隐患频现。本文精准剖析这些难点,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力求为提升建筑施工质量、保障工程安全与品质筑牢根基,推动建筑行业稳健前行。
二、建筑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的难点
2.1 施工环境复杂影响质量稳定
施工环境复杂多变,天气、地形和场地条件对材料性能与施工工艺影响显著。如雨季进行地基施工,连续降雨致现场泥泞,机械设备移动受阻,施工进度滞后。同时,湿度过大影响混凝土浇筑质量,出现蜂窝麻面、强度不达标等问题。雨后泥泞不仅降低工人与机械设备作业效率,还使混凝土养护期水分蒸发受阻,水泥水化不均匀,威胁结构耐久性。若未及时调整施工计划与养护方式,质量问题将难以避免。
2.2 人员技能参差不齐,操作规范难以统一
建筑施工人员技能水平差异大,老工匠经验丰富,能快速察觉隐患,新进人员则常依赖表面操作,对工艺理解不足。在混凝土浇筑中,部分新工人未按规范操作,致使钢筋绑扎松散、模板安装不牢,浇筑时混凝土泄漏、出现蜂窝麻面,事后返工延误工期、增加成本。人员技能不均衡与培训不到位,严重影响施工质量,成为质量控制的关键难点。
2.3 材料供应和管理不严谨,影响施工质量
材料质量直接关乎工程性能,但材料进场后的管理常被忽视。如建筑砂石含泥量超标,降低混凝土和砂浆性能,因验收不严直接使用,导致墙体渗水、裂缝。材料存放环境也十分关键,钢筋生锈会削弱与混凝土的粘结力,增加安全隐患。材料管理缺乏系统性与责任追究机制,易引发施工质量问题,是施工质量控制的突出难点。
2.4 施工工序交叉复杂,工序间衔接易出问题
大型工程工序繁多,多工种交叉作业频繁。砌筑与抹灰、安装与封闭等环节若衔接不紧密,易遗留质量隐患。例如,水电暗管安装后,墙体砌筑未妥善保护管线,导致管道受损、频繁返工。工序时间安排与质量验收节点不合理,易使工人产生 “赶工期” 心理,忽视细节。如抹灰层未达规定厚度,后期墙体出现明显裂缝,影响建筑美观与使用安全。
三、建筑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的改进措施
3.1 优化施工环境应对策略,保障施工条件稳定
施工前需组织专业团队对现场环境进行全方位勘察,结合地质勘察报告与近三年气候数据,绘制详细的环境影响评估图,明确雨季、高温、严寒等特殊时段的施工风险区域与应对优先级。雨季施工时,不仅要提前搭建防雨防护棚,还需在基坑周边设置 30 厘米高的挡水墙,配备功率适配的抽水泵,确保积水能在 1 小时内排出施工区域;针对混凝土养护,除常规覆盖与喷雾外,引入智能湿度传感器,实时监测混凝土表面湿度,当湿度低于 90% 时自动启动喷雾系统,保证水泥水化处于最佳湿度环境。同时,建立环境预警机制,与当地气象部门建立数据共享通道,提前 48 小时获取极端天气预警,据此调整施工计划,如遇暴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提前 2 小时停止高空作业与露天混凝土浇筑,将环境对施工质量的影响降至最低。
3.2 加强人员培训和技能提升,提升操作规范性
构建 “三级培训体系”,公司层面每季度开展质量法规与行业新标准培训,项目部每月组织专项工艺培训,施工班组每周进行现场实操演练,培训内容需涵盖从基础砌筑到高精度钢结构安装的全流程工艺要点。为确保培训效果,采用 “理论考核 + 实操评分” 的双维度考核模式,新进人员需连续三次实操评分达 85 分以上方可独立上岗。在关键工序推行 “一对一师带徒” 机制,为每位新工人配备具有 5 年以上经验的技术骨干作为导师,导师需每日记录学徒操作细节,每周提交改进报告,学徒考核合格后导师可获得专项奖励。此外,设立 “质量之星” 月度评选,获奖个人与班组可获得工资上浮 5% 的奖励,对出现重大质量隐患的人员,除扣除当月绩效外,需重新参加培训并通过考核才能返岗,通过奖惩并重的方式,让规范操作成为施工人员的自觉行为。
3.3 严格材料验收与管理,确保材料质量可靠
建立材料供应商动态评级系统,从资质认证、过往供货质量、履约时效等 6 个维度进行季度评级,A 级供应商可享受付款周期延长 30 天的优惠,C 级供应商直接纳入黑名单。材料进场验收实行 “双人复核制”,由现场质检员与监理工程师共同抽样,对于钢筋、水泥等关键材料,除核查出厂合格证外,还需现场进行力学性能检测,检测合格后在材料表面喷涂验收合格标识与验收日期;砂石材料需采用水洗法检测含泥量,一旦发现超标立即退回并追溯供应商责任。材料存储区划分严格的功能分区,砂石料场设置混凝土硬化地面与 30 度倾斜的排水坡度,钢筋存放采用 20 厘米高的架空支架,表面覆盖防雨防晒的防火帆布,每周安排专人检查材料状态,对钢筋锈蚀程度、砂石含水率等指标进行记录,发现异常立即采取除锈、晾晒等处理措施,同时实行 “先进先出” 的领料制度,领料单需注明材料批次与使用部位,实现从采购到使用的全生命周期可追溯。
3.4 优化工序衔接与管理,提升整体施工质量
根据施工总进度计划编制 “工序衔接横道图”,明确各工序的开始时间、持续时长、验收节点及交叉作业的安全距离,如水电管线安装与墙体砌筑的衔接,需在横道图中标注管线安装后 24 小时内完成压力测试,测试合格后方可进行墙体砌筑。在现场设立 3 名专职质量监督员,分别负责土建、安装、装饰三个专业的工序衔接监督,监督员需随身携带验收检查表,每道工序完成后对照表中 20 项核心指标逐项检查,确认无误后签字放行,未通过验收的工序需在检查表中注明整改要求,整改完成并经二次验收合格后才能进入下一道工序。针对多工种交叉作业频繁的区域,如地下室施工阶段,实行 “作业面交接单” 制度,上一工种完成作业后,需与下一工种共同确认作业面的质量状态,包括预留孔洞位置、预埋件标高、表面平整度等细节,交接单需经双方班组长与质量监督员三方签字,以此明确各工序的质量责任,避免因工序衔接疏漏导致后期出现渗漏、结构变形等质量问题。
四、结论
建筑施工质量控制是一项系统且复杂的工程,施工环境、人员技能、材料管理和工序衔接等方面的难点相互交织,对工程质量构成严峻挑战。通过实施优化施工环境应对策略、加强人员培训和技能提升、严格材料验收与管理以及优化工序衔接与管理等改进措施,能够有效化解这些难点,提升建筑施工质量。建筑行业各方应高度重视施工质量控制,持续完善管理体系,强化执行力度,确保建筑工程安全可靠、品质优良,为社会打造更多优质建筑。
参考文献
[1]陈思隆.建筑工程土建施工中桩基础施工技术要点及质量控制[J].建筑机械,2025,(07):106-110+114.
[2]田野.高层建筑花岗岩外立面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J].石材,2025,(07):86-88.
[3]胡垂青.建筑工程管理中的施工质量控制问题及对策[J].中国住宅设施,2025,(06):181-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