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市政给排水工程质量管理策略研究

作者

郭培政

公民身份号码130430199007061536

引言:市政给排水工程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市政给排水工程建设规模持续扩大,但与此同时,工程质量问题也日益凸显。质量管理水平参差不齐、质量责任意识淡薄、施工过程把控不严等问题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市政给排水工程的建设质量和使用效果。如何加强市政给排水工程质量管理,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已成为城市建设亟待解决的关键课题。本文将深入分析市政给排水工程质量管理面临的形势和挑战,系统探讨质量管理策略,为市政给排水工程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一、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

市政给排水工程质量管理的首要任务是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是指为实现质量目标而在质量管理方面建立的组织机构、职责权限、管理制度、控制程序和所需资源的有机整体。构建科学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是保证市政给排水工程质量的基础。

首先,需要明确质量管理机构及其职责权限。设立专门的质量管理部门,配备专职质量管理人员,负责制定质量管理目标、编制质量管理计划、组织实施质量控制、开展质量检查评估等工作。同时,将质量管理职责分解落实到各参建单位,形成质量管理网络。

其次,健全质量管理制度体系。制定覆盖设计、采购、施工、验收等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制度,明确各环节质量要求和操作规范。建立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将质量责任落实到个人,确保人人重视质量、人人承担责任。

再次,构建质量信息管理平台。运用信息化手段,搭建质量数据采集、分析、反馈的信息化平台,实现质量管理的信息化、动态化、智能化,为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最后,营造质量管理文化氛围。加强质量意识教育,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培养全员参与质量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定期开展质量管理培训,提升质量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二、严格原材料质量控制

原材料质量是保证给排水工程质量的关键。原材料质量控制应贯穿采购、运输、储存、使用全过程,严把材料质量关。在采购环节,应优选资质齐全、信誉良好的供应商,索要并审核供应商的资质证明、产品检验报告等,确保原材料来源可靠。对进场材料严格检验,检查生产日期、规格型号、外观质量等,对不合格材料坚决清退。原材料运输过程中做好防护,避免受潮、污染或损坏。尤其是水泥、砂石等材料,要采取有效的防潮、防尘措施。抵达施工现场后,按照材料性质分类堆放,做好标识,防止搞混。脆弱材料要轻拿轻放,防止破损。

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使用原材料,把好配比关。混凝土、砂浆等材料要准确计量,严格控制用水量,确保配合比科学、均匀搅拌。钢筋、模板等材料要防锈、防变形,确保性能稳定。为加强原材料质量控制,可引入第三方检测,定期送检,对原材料质量进行全面评估。一旦发现质量问题,要及时查明原因,采取有效整改措施,防止问题扩大化。

三、加强施工过程质量管控

施工过程是市政给排水工程质量形成的关键阶段,必须加强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质量管控,从源头上防范和控制质量隐患。施工前,组织设计交底和图纸会审,使施工人员充分了解设计意图和技术要求。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和质量控制计划,细化分解质量目标,明确质量控制重点。组织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和安全教育,提高责任意识和操作水平。

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执行施工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按照施工方案组织施工。加强巡视检查,及时发现质量隐患并整改。强化对隐蔽工程、关键部位、薄弱环节的旁站监理,确保施工质量受控。混凝土浇筑要严控振捣时间和方法,防止漏振、欠振或过振。模板支设要稳固,确保轴线位置、平整度、垂直度符合要求。钢筋绑扎要牢固,保护层厚度要满足设计要求。管道安装要确保管材质量,接口连接要严密、平直、牢固,闭水试验合格后方可回填。坚持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相结合,加大工序检验和专项检查力度。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提高施工精度和效率。强化现场施工动态管理,及时协调解决施工难题,确保施工有序推进。

四、强化施工人员质量意识和技能

施工人员是市政给排水工程质量的直接创造者,其质量意识和操作技能高低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提升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和专业素质。定期开展质量教育培训,使施工人员深刻认识质量的重要性,掌握质量控制要点。制定施工人员持证上岗制度,规范从业行为,淘汰不合格人员。加强技术交底和岗前培训,组织施工人员学习图纸、方案、工艺流程等,熟悉操作规范和质量标准。开展技能比武和质量竞赛,调动施工人员参与质量管理的积极性。建立质量责任制和奖惩机制,将质量责任和利益挂钩,形成人人重质量、个个保质量的良好氛围。对工序质量实行首检负责制,质量自评达标后,再由专人复检。选树质量标兵和工匠型人才,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总结推广质量管理优秀经验和创新做法,带动整体质量管理水平提升。

四、做好竣工验收和后评估

竣工验收是市政给排水工程质量管理的最后一道防线,必须高度重视,严把质量关。验收过程要严格依据相关标准和规范,采用现场检查、数据分析、试验测试等方法,全面系统评估给排水工程质量状况。组织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参与验收,对照图纸和设计要求逐一检查,重点查验隐蔽工程、关键部位质量情况。开展管道闭水、通球、CCTV 检测,综合评判管道系统的密闭性、畅通性和完整性。对存在的质量缺陷,要责成施工单位限期整改,整改合格后方可验收。验收合格的给排水工程,还应跟踪使用效果和运行情况,听取业主和使用者意见,客观评价工程实际质量状况。定期开展设施设备运行维护,及时处理质量隐患,确保工程长期安全运行。后评估是总结质量管理经验教训的重要途径。要系统梳理质量管理全过程,查摆质量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总结质量管控经验,固化为标准化做法,在后续工程中推广应用。持续改进完善质量管理体系,不断提升质量管理水平和效果。

结束语

加强市政给排水工程质量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设计、施工、监理等各参建主体密切配合,形成工程质量共同体。只有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创新质量管控模式,严把材料、施工、验收等关键环节的质量关,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市政给排水工程质量水平。这不仅是工程建设的需要,更是城市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迫切要求。全社会都应高度重视市政给排水工程质量,共同营造有利于工程质量提升的良好环境,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设施保障。

参考文献:

[1]曹玲凤. 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优化措施 [J]. 建材发展导向, 2025, 23 (10): 7-9.

[2]樊建文,滕怀杰. 市政给排水工程中顶管施工技术研究 [J]. 新城建科技, 2025, 34 (04): 141-143.

[3]赵明建. 市政给排水工程质量管理策略研究 [J].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 2023, 22 (07): 147-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