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象化技术在小学体育课堂中的德育实践研究
张泽林 孔美玲
1.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广东广州 510006;2.广州市越秀区清水濠小学 广东广州 510030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1]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其中明确了“立德”是培养人不可动摇的中心任务,这为本研究提供了根本遵循。体育是“五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以独特的价值内涵日益发挥着显著的育人载体作用,“以体育体、以体育智、以体育德”已经成为共识。从长远看,充分利用体育载体,实现“以体育德”是必然趋势。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尚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其思维、记忆、想象等高级认知过程需要依靠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具象化技术有助于增强小学体育课堂的实效性。本研究的“具象化技术”是指:把“看不见,摸不着,不容易理解”的东西变得“看得见,摸得着,让道理和知识通过直观和易感知的方式变得更容易理解”。教师可从巧借隐喻、绘画表达、量尺刻划、身体练习体验四个方面,化抽象的概念为具体的行为,指导学生放下防御、自由述说,聚焦自身行动,从而优化小学体育课堂。
一、巧借隐喻,化抽象的概念为具体的行为
隐喻是比喻的一种形式,是用一个概念去理解另一个概念,概念本身及概念间的互动都基于人的经验。这意味着通过可感知的、感性的经验世界来 认知抽象的观念世界,将抽象的概念本体通过隐喻的路径具象化为感性的喻体。[2]
教师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可结合绘本、故事、视频的隐喻功能,将其中的人物、角色比作课程中的核心概念,让抽象的概念变成小学生熟悉的、可操作的学习对象,增强代入感。学生在观看或倾听他人故事的过程中能进一步整合自身的经验,拉近课堂知识与自身之间的距离。
以“小小加油站”为例,本课旨在培养学生与人为善的积极体育品质。课上,教师引入“小小加油站”的情况,让学生给跑400米的同学送上掌声和葡萄水,用情景中“加油人”的形象隐喻友善的人。通过“给他人加油”,将“与人为善”这一概念具象化,用油比作每个人内心的感受和好的想法,让感受可视化。通过身动带动情动、心动,“友善”这个抽象概念在活动中被转化为具体行为,并逐渐被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借助这样的方式,学生自然而然地将课堂知识与自身的生命经验相联结。
又如,将“生命的意义”比作“生命之屋”,折返跑教学过程中利用积木巧借搭建房子的活动,鼓励学生畅想自己所期待的“生命之屋”是什么样子的,然后通过自己的行动为它添砖加瓦。搭建生命之屋的过程也是学生自主构建生命意义的过程,引导学生培养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
二、绘画表达,让学生自由述说
绘画是一种情感表达的艺术性工具,能反映个体内在的、潜意识层面的信息。主要用于个别学生的课间辅导,解决同学之间的矛盾,缓解愤怒、伤心、失望等不良情绪,还用于学生运动兴趣的调查和激发,让学生描绘自身参与体育运动的场景并加以注释。
三、量尺刻划,聚焦自身行动
针对兴趣、能量、内驱力、价值、意义等抽象内容,教师可将它们进行以下几种具象化处理,让其变成可评估、可衡量、可操作的学习对象,助力学生明确自身的位置,关注自身资源及努力的方向。
(一)量化设计
利用数值评估的方式将抽象的概念以具体、可衡量、可操作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对某方面进行评分,评价此时自己的位置以及希望到达的位置,中间的区域便是学生可以努力的方向。帮助学生更加关注自己当前的行为、内在的感受以及可能采取的行动,强化学生的自我反思意识,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在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将“能量”的概念以“能量电池”这一形象的图像呈现出来,并对电池进行分格,引导学生思考“我可以做哪些体
育健康行为将我的能量电池充满”。
在体育与健康技能教学的过程中,同样将“能量”的概念以“能量电池”这一形象的图像呈现出来。800米长跑技术教学的时候,老师要求学生在起跑的时候用接近短跑起跑的速度启动,尽快将速度拉升到能一直坚持到终点的最大速度,然后保持均速跑,最后100米全力加速,这样的速度分配确保学生冲过终点时将“能量电池”消耗完毕,将平时训练的水平充分地发挥出来。
(二)借助物理距离具象化心理距离
语言的温度、心与心之间的距离是抽象的。在教学实践中,我运用具象化技术设计了“语言温度计”这一活动,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奥林匹克精神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当中的更团结是可以通过语言这个媒介实现。体育比赛当中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团结的事不做。“语言温度计”这一活动让学生直观地体会到恶语伤人三冬寒,并对体育比赛的胜负造成显著的影响。
四、身体练习体验
身体练习体验是将行为规范、规则内化、意义理解的要求具象化为某一动作、技能,通过反复的身体练习行为活动、适宜运动认知参与、良好心理感受获得,在获得积极身体练习体验的同时,也形成了学生良好的“道德体验”。[3]
身体练习行为的具象化德育做法:例如“立正”是小学生运动技能学习的内容,经过反复的身体练习体验形成“立正”的动作技能,同时也形成了“站立”的行为规范。在“立正”的教学中,植入“立德树人”行为规范的“站姿好的同学最神气”要求,让学生在不同环境、不同要求之下的学习情境中进行身体练习,规范身体活动行为,在形成积极身体练习体验同时,获得良好的“道德体验”。
运动认知参的具象化德育做法:帮助教师布置场地器材,是体育教学中师生合作的一个重要内容, 也是培养学生“关心集体,帮助他人”良好道德品质的具体行为活动。只有在长期的身体练习中,在运动认知参与下,经反复多次的身体练习体验,才能形成一种习得性能力,并成为一种良好的道德品质的素养。一般要采用这样三个步骤:一是,教师带领学生做,形成初始认知;二是,作为任务要求学生做,强化认知;三是,学生自觉主动做,拓展布置场地器材的认知。
良好心理感受的具象化德育做法:进行身体运动前的“准备 活动”,既是学生体育学习的内容,也是学生体育素养的构成因素。将德育教育的 “团结合作”行为规范作为主题,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集体性“准备活动”练习,并保障每个学生都有“领做”的机会,让学生在集体合作的“准备活动”中得到 “表现与展示”,获得良好的心理感受,进而强化“团结合作”品质。
五、小结
综上所述,教师运用具象化技术优化体育课堂的德育活动,可以使活动内容、 活动形式更好地契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价值体验和行动体验。当然,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段,人本主义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全面分析班级学情,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来设计课堂活动,由此,具象化技术在体育课堂中的应用仍有诸多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索。
参考文献:
[1]张力.纵论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J].人民教育,2013(1):10-13.
[2]杨雅琼. 具象化技术在小学心理课堂中的实践 [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2, (21): 26-27.
[3]邓若锋. 不同运动技能学习层次的“立德树人”价值 [J]. 中国学校体育, 2016, (07): 34-36.本文系广东省中小学德育课题““三全育人”视域下体育与健康课程具象化德育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3ZXDY003)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