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方法选用策略的研究
张娟
石家庄市长征街小学 050000
一、引言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基础性课程,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冀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内容丰富,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精心选用教学方法。
二、情境创设法的应用
(一)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生活是科学的源泉,将科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例如,在冀教版三年级上册“测量长度”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为教室定制窗帘”的情境,让学生思考如何准确测量窗户的长度和宽度,从而引出长度测量的方法和工具。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测量长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二)利用故事、游戏创设情境
小学生喜欢听故事、做游戏,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通过讲述科学故事、开展科学游戏来创设教学情境。比如,在四年级上册“运动和力”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讲述“牛顿与苹果”的故事,引发学生对物体受力现象的思考,进而导入课程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拔河比赛”的游戏,让学生亲身体验力的作用和大小,增强对知识的理解。
三、实验探究法的实施
(一)注重实验设计的合理性
实验探究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合理的实验设计能够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和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在设计实验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验操作能力,使实验步骤清晰、简单易行。以五年级上册“空气的成分”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计“蜡烛燃烧”的实验,让学生观察蜡烛在封闭空间内燃烧的现象,从而推断空气中氧气的存在和含量。实验前,教师要详细讲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确保学生能够安全、有效地进行实验。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例如,在六年级上册“各种各样的能量”教学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实验材料,如电池、灯泡、导线、小电动机等,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究电能与其他形式能量的转化。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通过不断尝试和调整,能够深入理解能量转化的原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小组合作法的运用
(一)合理分组
小组合作学习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教师在分组时,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等因素进行合理搭配,确保每个小组的成员都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一般来说,每组以 4-6 人为宜,小组成员之间要有明确的分工,如组长、记录员、操作员等。
(二)组织小组讨论与交流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与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例如,在三年级下册“植物与我们的生活”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植物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并将讨论结果进行汇报。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拓宽思维视野,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五、多媒体辅助法的作用
(一)展示微观世界和宏观宇宙
小学科学中有很多知识涉及微观世界和宏观宇宙,如细胞结构、太阳系的组成等,这些内容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将这些抽象的知识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例如,在五年级下册“小水珠从哪里来”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水的蒸发和凝结过程的动画,让学生清晰地看到水分子的运动变化,从而理解小水珠形成的原理。
(二)突破教学难点
对于一些教学难点,多媒体辅助教学也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在四年级下册“地球、月球和太阳”教学中,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月相的变化等内容比较复杂,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相关的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地球、月球和太阳之间的相对运动关系,以及月相变化的过程,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结论
小学科学教学方法的选用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学目标进行综合考虑。情境创设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探究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小组合作法能够促进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多媒体辅助法能够提高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不断探索和创新,以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潘洪建. 小学科学教学研究:成就、反思与展望(1949—2024)[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5, 44 (04): 11-20.
[2]高伟, 徐敬标. “工学团创”模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25, 41 (02): 20-25.
[3]杨晨. 小学科学思维可视化的教学价值与方法[J]. 华夏教师, 2025,(08): 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