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
孙丽雪
阿克苏市依尔玛小学 新疆阿克苏 843000
一、引言
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新时代背景下,核心素养已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理念,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落实核心素养,成为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核心素养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更强调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因此,深入研究小学数学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的实践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包含十大要素,各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数感是学生对数与数量、数量关系及运算结果估计的感悟,如购物时能估算费用;符号意识指运用符号表示数量关系并推理,像用字母表示未知数解决方程问题;空间观念体现为 “实物 — 图形” 的双向转化能力,例如由长方体想象其展开图;几何直观借助图形简化问题,如用线段图分析行程问题;数据分析观念要求通过数据提取信息并合理推断,比如统计身高后分析分布特点;运算能力强调依据法则准确运算并灵活选择策略,如四则运算中的简便计算;推理能力是通过归纳、类比等方式发现规律,如推导三角形内角和;模型思想是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如 “工作总量 Σ=Σ 工作效率 × 工作时间”)并应用;应用意识体现为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比如计算水电费;创新意识则是探究中尝试新方法的精神,如提出独特解题思路。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的实践策略
(一)优化教学目标,融入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情况,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融入教学目标中。例如,在教学 “认识图形” 一课时,教学目标可设定为: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常见图形,发展空间观念;在探究图形特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推理能力;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意识。这样的教学目标既关注了知识技能的传授,又注重了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创新教学方法,培养核心素养
1. 情境教学法:教师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如在教学 “百分数的认识” 时,教师可创设商场打折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和应用。
2. 问题导向教学法:教师通过设置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 “三角形的分类” 时,教师可提出问题:“如何根据三角形的角和边的特点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讨论等方式解决问题。
3. 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学生相互讨论、相互启发,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责任感。如在探究 “圆的面积公式推导” 时,学生分组进行操作实验,共同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三)丰富教学内容,渗透核心素养
1. 挖掘教材资源:教师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核心素养元素,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整合和拓展。例如在教学 “数学广角” 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2. 引入生活实例:将生活中的数学实例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如在教学 “平均数” 时,教师可引入学生的考试成绩、平均身高、平均体重等生活实例,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3. 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如数学调查、数学实验、
数学建模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例如,让学生调查家庭一个月的水电费支出情况,并进行数据分析和总结。
(四)加强教学评价,促进核心素养发展
1. 多元化评价主体: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例如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让小组成员相互评价对方在合作过程中的表现,同时学生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评价。
2. 多样化评价方式:运用课堂表现评价、作业评价、测验评价、实践活动评价等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如通过课堂观察评价学生的参与度、思维活跃度;通过作业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3. 注重过程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和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例如在课堂提问中,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的肯定和指导,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
四、小学数学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的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
在 “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中,教师旨在培养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教师通过展示将一个蛋糕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的情境,提出问题:“每个小朋友能得到多少蛋糕?” 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引出分数的概念。
2. 探究新知: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折纸、画图等方式,将一张纸平均分成若干份,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分数的意义。例如,学生将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 4 份,用 1/4 表示其中的一份。
3. 巩固练习:教师设计了一系列与生活实际相关的练习题,如让学生用分数表示班级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比例、用分数表示一个星期中上课天数占总天数的比例等,让学生在练习中加深对分数的理解和应用。
4. 课堂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分数的认识和体会,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三)教学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分数的初步知识,还在情境体验、动手操作和实际应用中,发展了数感、符号意识和抽象思维能力,有效落实了数学核心素养。
五、结论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是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通过优化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和加强教学评价等实践策略,能够有效地将核心素养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同时,教师应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未来的小学数学教学研究中,还需进一步深入探究核心素养与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不断完善教学策略,以更好地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海燕.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实践研究——以"小数乘法和除法"单元教学为例[J].数学之友, 2025(8).
[2]蔡琛.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生数学说理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J]. 2025.
[3]郭泽宝.小学数学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与实践探索[J]. 2025(5):82- 84.
[4]杨晓华.小学数学教学中促进核心素养发展的实践策略[C]//首届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交流会论文集.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