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大跨度钢结构施工过程模拟与监测分析

作者

肖波

武汉凌云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湖北武汉 430000

引言

随着建筑行业进步,大跨度钢结构因自重轻、强度高、跨度大等优势,在大型公共建筑中广泛应用。但其施工过程复杂,受结构形式、施工方法、环境条件等诸多因素影响,关乎施工安全与最终质量。传统施工依赖经验,难准确预测结构变形和应力,易引发事故、影响进度质量。采用先进的施工过程模拟技术虚拟再现施工,能提前预测变形应力以优化方案;实时监测可记录实际状态、及时调整。二者结合,能为大跨度钢结构施工提供更科学可靠的技术支撑。

1.大跨度钢结构施工过程模拟

1.1 有限元模型建立

有限元法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工程结构分析的数值计算方法,通过将连续的结构离散为有限个单元,利用单元之间的节点连接来模拟结构的力学行为。在大跨度钢结构施工过程模拟中,建立精确的有限元模型是关键。

首先,需要根据结构的实际尺寸和几何形状,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软件中建立结构的几何模型。然后,将几何模型导入到有限元分析软件中,进行网格划分。网格划分的质量直接影响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和计算效率,一般来说,网格越细,计算结果越精确,但计算时间也会相应增加。因此,在进行网格划分时,需要根据结构的复杂程度和计算精度要求,合理选择网格大小和形状。

对于大跨度钢结构,常用的单元类型有梁单元、壳单元和实体单元等。梁单元适用于模拟细长的杆件,如钢梁、钢柱等;壳单元适用于模拟薄板结构,如钢屋盖的面板等;实体单元则适用于模拟复杂的实体结构。在实际建模过程中,需要根据结构的不同部件和受力特点,选择合适的单元类型进行模拟。

1.2 关键参数设置

在进行施工过程模拟时,需要设置一系列关键参数,以确保模拟结果的准确性。这些参数包括材料的力学性能参数、边界条件、荷载条件等。

材料的力学性能参数是模拟的基础,主要包括弹性模量、泊松比、屈服强度等。这些参数需要通过材料试验获得,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边界条件是指结构在施工过程中的约束情况,如固定支座、滑动支座等。边界条件的设置需要根据实际施工情况进行准确模拟,否则会影响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荷载条件是模拟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包括结构自重、施工荷载、风荷载、温度荷载等。结构自重可以根据材料的密度和结构的体积计算得到;施工荷载需要根据施工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进行估算,如施工人员的重量、施工设备的重量等;风荷载和温度荷载则需要根据当地的气象资料和规范要求进行计算。

1.3 施工步骤模拟方法

大跨度钢结构的施工过程通常分为多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施工方法和顺序都会对结构的受力状态产生影响。因此,在进行施工过程模拟时,需要按照实际的施工步骤进行逐步模拟。

一种常用的施工步骤模拟方法是“ 生死单元法” 。该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在模拟开始时,将所有单元都“ 杀死” ,即赋予单元一个很小的刚度,使其对结构的受力不产生影响。然后,按照实际的施工顺序,逐步“ 激活” 相应的单元,模拟结构的安装过程。在每个施工阶段,计算结构的变形和应力状态,并将计算结果作为下一个施工阶段的初始状态。

例如,在一个大跨度钢屋盖的施工过程中,首先模拟基础施工和钢柱的安装,将钢柱对应的单元“ 激活” ,计算钢柱在自重和施工荷载作用下的变形和应力。然后,模拟钢梁的安装,逐步“ 激活” 钢梁单元,计算钢梁和钢柱组成的框架结构在荷载作用下的受力情况。最后,模拟钢屋盖面板的安装,完成整个结构的施工过程模拟。

2.大跨度钢结构施工过程监测技术与实施

2.1 监测内容

大跨度钢结构施工现场监测聚焦于结构变形、应力与温度等关键指标,各监测内容对保障施工安全与质量意义重大。

变形监测主要针对结构施工时各部位的位移变化,涵盖垂直位移、水平位移及倾斜等维度。通过全站仪、GPS 等设备对关键节点进行精准测量,可实时掌握结构变形趋势。一旦变形量超出阈值,便能及时预警,判断结构安全性,为施工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应力监测重点关注结构关键部位的应力波动,通过在主要承重梁、柱等构件上布设应变传感器,实时采集应力数据。此举可清晰呈现结构在施工中的受力状态,避免因应力集中或过大引发构件破坏,保障结构稳定。

温度监测同样不可或缺,由于温度变化会致使结构热胀冷缩,进而影响其变形与应力分布。通过在结构不同位置安装温度传感器,持续记录温度数据,分析温度应力对结构的影响,提前采取温控措施,防止温度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确保大跨度钢结构施工顺利推进。

2.2 监测仪器选型与布置

根据监测内容的不同,需要选择合适的监测仪器。对于变形监测,常用的仪器有全站仪、水准仪、激光位移传感器等。全站仪可以同时测量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具有测量精度高、速度快等优点;水准仪主要用于测量垂直位移,适用于对测量精度要求较高的部位;激光位移传感器可以实现非接触式测量,适用于一些难以直接测量的部位。

应力监测通常采用应变计,如电阻应变计、光纤光栅应变计等。电阻应变计具有成本低、使用方便等优点,但容易受到电磁干扰;光纤光栅应变计具有抗电磁干扰能力强、测量精度高、可实现分布式测量等优点,但成本相对较高。

温度监测可以采用温度传感器,如热电偶、热电阻等。热电偶具有测量范围广、响应速度快等优点;热电阻具有测量精度高、稳定性好等优点。

监测仪器的布置需要根据结构的特点和监测要求进行合理选择。一般来说,变形监测点应布置在结构的关键部位,如跨中、支座附近等;应力监测点应布置在结构的应力集中部位,如节点、焊缝附近等;温度监测点应布置在结构的代表性部位,以反映结构的整体温度变化情况。

2.3 监测数据采集与处理

在大跨度钢结构施工监测体系中,数据采集主要依赖人工与自动两种方式,二者优势互补,共同为施工安全保驾护航。人工采集适用于监测点稀疏、采集频次低的场景,通过人工使用测量工具完成数据记录,虽能灵活应对复杂环境,但易受人为操作、主观判断等因素干扰,导致效率与精度存在波动。自动采集系统由传感器、数据采集仪及计算机组成,在监测点密集、高频采集需求下展现显著优势,可实现数据的实时捕捉、远程传输与云端存储,极大降低人工成本,提升数据采集的时效性与准确性。

采集完成后,数据需经过严格处理与深度分析。处理阶段通过数据滤波剔除环境噪声、异常值,并采用插值、预测等方法修正缺失数据,夯实数据质量基础。分析环节运用统计分析挖掘数据规律,结合时程分析动态追踪结构变化,将监测数据与施工模拟结果交叉比对,精准评估结构在施工各阶段的状态,为施工参数调整、工艺优化提供科学依据,切实保障大跨度钢结构施工平稳有序推进。

3.工程案例分析

3.1 工程概况

某大型体育场馆的屋盖采用 120 米大跨度钢结构,采用空间管桁架结构形式。该工程施工涵盖高空作业、大型构件吊装等复杂环节,不仅对施工技术要求严苛,而且对施工安全和质量把控提出了极高标准。施工过程中,结构受力状态随施工进度动态变化,构件连接与安装精度直接影响整体结构稳定性。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安全事故或质量隐患,因此,运用科学的施工过程模拟与监测手段,确保每个施工环节精准可控,成为保障工程顺利推进的关键。

3.2 施工过程模拟结果

在施工中,研究团队依据工程实际需求,运用专业建模技术构建精细化有限元模型,对钢屋盖安装等关键施工过程进行模拟分析。结果显示,在钢屋盖安装阶段,结构受力与变形分布不均,跨中部位垂直位移最大值达50 毫米,钢柱底部应力峰值高达180 兆帕。

通过对模拟数据的深入挖掘,团队精准预判出施工过程中的潜在风险。部分杆件应力超出设计限值,且结构变形趋势逼近允许阈值,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威胁施工安全与结构稳定。为此,技术团队迅速调整施工方案,重新规划构件安装顺序,优化临时支撑布局,确保结构在安装过程中受力均衡;同时,科学调控索体张拉力及张拉时序,有效控制结构变形。经上述优化措施,施工风险大幅降低,不仅保障了工程施工安全,也为后续同类大跨度钢结构工程施工模拟与方案优化提供了宝贵实践经验。

3.3 监测数据分析

为确保大跨度钢结构施工安全,项目团队依据结构特点与模拟分析结果,在施工现场科学布设变形、应力及温度监测点,构建起全方位实时监测体系。

在整个施工进程中,监测系统持续采集数据。其中,变形监测重点聚焦跨中部位,通过高精度全站仪与GPS 设备,精准捕捉垂直位移变化;应力监测则针对钢柱底部等关键受力区域,借助光纤光栅应变传感器实时反馈应力数据。经对比分析,跨中部位垂直位移的实测值与模拟值契合度良好,最大误差控制在 10% 以内;钢柱底部应力实测值与模拟值亦高度接近,误差范围处于 15% 以内。

基于对监测数据的深度剖析,施工过程中结构的变形与应力状态均处于设计允许范围,未出现超限风险。这不仅验证了前期施工过程模拟的准确性与可靠性,也充分表明施工方案合理可行,有效保障了施工安全,为工程顺利推进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也为后续同类大跨度钢结构工程施工监测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实践参考。

3.4 模拟与监测结合的效果评估

通过将施工过程模拟结果与现场监测数据进行系统性对比分析,有效验证了模拟方法的准确性与监测系统的有效性。模拟过程基于理论计算,对结构在各施工阶段的受力与变形进行预测,而监测数据则真实反映了结构的实际状态,二者相互印证,形成科学闭环。

在实际施工中,模拟与监测的有机结合发挥了关键作用。施工方借助模拟预测与实时监测数据,能够精准把握结构在施工过程中的实际状态,针对出现的偏差及时调整施工参数,优化施工工艺,从而有效规避风险,确保施工顺利推进。此外,模拟结果还为监测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导,帮助施工团队合理规划监测仪器的布置点位,科学确定监测频率,显著提升了监测工作的效率与针对性,为大跨度钢结构施工的安全与质量提供了坚实保障。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深入探究大跨度钢结构施工过程模拟与监测分析,借建立有限元模型模拟施工,构建监测系统实时监测结构,以实际工程案例验证了模拟与监测的有效准确。研究表明,模拟可提前预知结构变形与应力,助优化施工方案、提质量、减隐患;监测能及时掌握实际状态、保安全。二者结合可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持。但目前该技术存在模拟模型精度不足、监测数据处理分析方法待优化等问题,未来研究可聚焦于此完善技术。

参考文献

[1]李宪金,朱静.大跨度复杂空间钢结构施工全过程受力分析与监测[J].砖瓦.2024(06):149

151

[2]覃媛媛,王堂锐.大跨度悬挑钢结构施工技术优化过程模拟与实测对比[J].粘接.2024(06):162-165

[3]魏晓军.大跨度超重钢桁架结构吊装施工模拟分析[J].甘肃科技.2024(09):12-17,24

[4]王杨,李锐.大跨度曲面钢屋盖卸载施工模拟分析与监测研究[J].建筑技术.2024(23):2852-2855

[5]张鹏.大跨度空间钢结构施工与监测[J].江苏建材.2024(02):1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