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赋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路径研究
肖述文 李仁子(通讯作者)
延边大学 133002
一、问题提出
和美乡村概念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部分提出了“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战略任务,因此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1]。2023 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对和美乡村建设进行具体部署。2024 年 9 月 12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省兰州市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指出:“分类推进村庄建设,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目前乡村振兴已进入全面推进期,第一书记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驻村第一书记是中国共产党在乡村治理中,从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选派到村,助力乡村发展的重要治理角色,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等阶段发挥关键作用[2]。在建设乡村全面振兴的新阶段,第一书记继续发挥重要任务,面对乡村振兴中“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战略课题,第一书记如何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完成乡村振兴的关键任务,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是亟待思考的现实问题。
总体而言,现有研究围绕驻村第一书记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不同阶段的作用等有一定积累,但聚焦第一书记赋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路径的研究仍较为薄弱。故本文聚焦第一书记参与乡村振兴实践,深入挖掘其在赋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过程中,如何从文化嵌入、制度嵌入、关系嵌入、组织嵌入,构建赋能路径,为第一书记助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供实操指引,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迈向新阶台阶。
二、实践成效:第一书记赋能和美乡村的三维突破
S 村位于济南市钢城区汶源街道。全村共有 175 户人家,517 口人,拥有 570 亩耕地与 2000 亩山滩。曾经,受制于地理位置与产业结构,桑家庄村经济发展滞后,村民大多以林果种植为主要收入来源,经济基础薄弱,村集体收入匮乏。2023 年 7 月,派驻的“90 后”第一书记。第一书记驻村后,以乡风建设助推乡村和美转变,以筑牢民生基底打造宜居乡村,以产业赋能打造宜业乡村。
1.和美乡村:重塑乡土认同优化人居环境
为唤醒乡村文化活力,第一书记邀请高校艺术生绘制墙画,S 村的和美蜕变,始于对村容村貌的系统性提升。过去斑驳的青瓦白墙,在手绘墙画的装点下焕发新生——粉嫩桃枝、田园风光等元素与山村的自然景致相映成趣,让村庄从“视觉平淡”变为“步步有景”。将乡村振兴政策、孝善故事等融入色彩,原本空白的墙面变成了“会说话的文化阵地”,既传承了乡土记忆,又让村民在耳濡目染中增强了对家乡的认同感,乡风文明的种子在文化浸润中悄然生根。
2.生活宜居:筑牢民生基底
第一书记将民生实事落到实处,以“解难题”筑牢宜居根基。日常生活中,他定期走访老龄村民,像为桑大娘解决屋顶翻盖问题一样,逐个破解住房、养老等民生“小麻烦”;策划“地铁研学之旅”,让山乡孩子接触前沿科技,拓宽视野;节日里组织志愿者为孤寡老人送温暖,让孝亲之风融入日常。从历史遗留问题破冰到日常关怀落地,村民的安全感与幸福感在实干中不断提升。
业宜业:激活链式动能
打破山村发展瓶颈,第一书记聚焦“产业兴村”,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增收路。他牵头成立星冉联合社,搭建电商平台,将豆制品等特色农产品推向线上市场,2024 年中秋节单季销售额达 25 万元。在此基础上,创新推出“智慧桃市场”方案,整合多村优质农产品统一销售、定制专属包装,更牵头成立第一书记助农超市,将销路从桑家庄村扩展到整个汶源街道,形成“抱团发展”的产业链条。
三、现实困境:和美乡村建设的系统性挑战
宜居”“宜业”和“和美”是全面建设乡村振兴的战略任务,第一书记在赋能乡村振兴实践过程中,在“宜居”“宜业”和“和美”三个维度会面临多重困境,嵌入式治理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治理模式,第一书记驻村模式是嵌入式治理的典型展现。
1.产业嵌入的可持续性断裂
产业嵌入是宜业乡村建设的核心。从实践表现来看,诸多村庄的产业发展呈现出“书记在,产业兴;书记走,项目停”的显著特征。外部引入的产业项目往往高度依赖第一书记个人的资源调动能力与推动力,未能有效激活村庄内部的主体性参与和自主经营能力[3]。其内在根源在于,外部产业项目未能实现与基于宗族、邻里关系的乡村社会结构、乡村关系网络及利益机制的深度融合。项目仅通过第一书记这一“临时连接点”与村庄发生脆弱联系,而非扎根于乡土社会的肌理之中,导致外部干预与乡土社会始终处于“悬浮式”分离状态。项目无法成为村庄有机体的组成部分,其可持续性自然无从谈起。
2.文化嵌入的个人能力依赖
文化嵌入是建设和美乡村的关键,乡村文化振兴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第一书记个人对当地文化的理解深度、热情及其资源整合能力[5]。一位擅长挖掘、包装本地民俗或历史资源的第一书记,可能推动村庄实现“文化出圈”。文化振兴工作未能通过制度化、系统化的路径融入乡村既有的文化网络,如建立村民文化自治组织、设立专项扶持基金、形成常态化活动机制。由于缺乏稳定的“嵌入机制”,外部干预过度依赖第一书记个体的经验、人脉和投入程度,陷入“人治”色彩浓厚的困境。
3.制度嵌入的落地难题
宜居乡村的建设离不开本土化的制度支持。外部输入的现代化治理制度在村庄实践中常遭遇“水土不服”。更大的张力在于,由上级任命、代表科层权威的第一书记,与村庄内部关键人物往往存在微妙的角力或疏离感,导致制度空转或执行变形。乡土社会的权威核心是基于血缘、地缘、宗族纽带、长期互动积累的深厚信任以及对个人德行、能力的认可,这与现代科层制下“任命授权”的权威来源存在本质差异。
4.组织嵌入的治理能力提升难
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是构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组织基础[6]。“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是对基层治理的形象描述,但现实中往往呈现“千条线”各自为政的状态。来自不同条线部门的支持项目常呈现“各唱各调”的碎片化特征,难以形成有效合力。嵌入式治理的核心洞见在于,外部资源与力量的整合效应必须通过“网络嵌入”才能实现。
四、路径优化:第一书记嵌入性治理振兴和美乡村
第一书记是嵌入式乡村治理的关键力量,在对乡村进行持续改造过程中,建议从文化嵌入、制度嵌入、关系嵌入和组织嵌入四个方面生成落地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治理路径。
1.文化嵌入:激活和美乡村的内生动力
打造和美宜居乡村,文化嵌入是让乡村变美的关键一环,要设计艺术共建机制,激活当地文化网络。第一书记利用外部赋予的资源,发挥自身优势,与当地的初中、高中、大学等学习资源,共建“乡村美育实践基地”,将项目签约 3-5 年,学生可以参与乡村的和美环境设计,村庄墙体彩绘、地面彩绘、共载一片林、同种一朵花等活动,为学校教学提供丰富的乡村场景教学基地。
第一书记打开乡村文化视野,挖掘本村的民俗传承人,比如古建技艺、地方戏曲、特色饮食、农耕记忆与学校师生形成互动,打造特色的文化活动,通过驻村采风、口述史记录、工作坊等形式,与村民共同挖掘、整理、再创造本地文化资源。
2.制度嵌入:构建宜居乡村的保障体系
和美宜居宜业乡村的建设需要久久为功的付出,建设宜居乡村对于乡村产业链的打造需要一棒接着一棒干,这就需要完善的体系衔接。健全“第一书记”选派制度[7]。在人才选拔时,不但要考量愿干事、能干事的青年人才,还要考虑到现有的乡村产业链与人才专业背景,只有专业能力相匹配,第一书记到村庄后才能尽快抓住工作主线。
3.关系嵌入:织密宜业乡村的人才网络
第一书记属于外部力量的输入,那如何进行内部人才力量的挖掘,实现宜业乡村的人才网络,首先要进行在地化培养计划,选拔本土的有志之士,可以是返乡大学生、退伍军人、致富能手,也可也是有威望的“老”乡贤。第一书记针对本村产业所需要的能力进行实战化培训,让其成为乡村合作社的关键力量。
4.组织嵌入:筑牢美丽乡村的韧性根基
基层党组织建设是第一书记的首要任务[8]。为了筑牢美丽乡村的韧性根基,第一书记更要推动“支部+产业链”融合,成立产业联合党支部,依靠党支部进行网络化资源整合,支部成员涵盖产业链上下游的党员村两委干部、合作社党员负责人、企业党员骨干、党员技术能手、党员经纪人。产业联合党支部成为整合村庄内部碎片化组织力量的核心平台,也是通过党支部引领作用让村庄产业发展、村民致富、村庄美丽的核心力量。
结语
驻村第一书记是和美乡村建设的重要纽带。本文通过剖析其在文化、制度、关系、组织四维度的嵌入实践,结合案例展现建设成效。实践中暴露的产业可持续性不足、文化依赖个体、制度落地不畅、组织资源碎片化等问题,警示需平衡短期与长期发展。未来应完善选派与衔接机制,推动外部资源与内生动力融合,以党建引领、村民主体、产业为基、文化为魂,让和美乡村蓝图落地,为乡村振兴注入动能。
参考文献:
[1]唐衍军.新质生产力赋能和美乡村建设的四维逻辑与路径[J/OL].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10[2025-07-17].
[2]李振宁.驻村第一书记带动乡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25,(17):13-16.
[3] 刘学侠, 宋宗喆. 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效应及路径[J]. 行政管理改革,2025,(06):65-74.
[4]高武梅.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价值之蕴、实然之困与应然之策[J].农业经济,2025,(05):57-60.
[5]李俊斌,陈小容.驻村第一书记嵌入乡村治理的定位、冲突及调适——基于角色理论的分析视角[J].理论导刊,2025,(06):87-93.
[6]周忠丽.从脱贫攻坚到乡村全面振兴——驻村第一书记的职能转型与优化路径启示[J].现代经济探讨,2025,(06):92-98.DOI:10.13891/j.cnki.mer.2025.06.008.
[7]王恩明.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策略研究——基于驻村第一书记视角[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5,(03):78-80.
[8]付亮,王晓博,何娜.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助力乡村振兴[J].农业经济,2025,(06):63-64.
[9]李福夺,尹昌斌.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J].环境保护,2024,52(
[10]高鸣,郑兆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进路——基于浙江“千万工程”的经验与启示[J].中州学刊,2024,(02):1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