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孤独症儿童共同注意力的研究现状与未来展望

作者

蔡艺芳 周爱珠

厦门市心欣幼儿园 361009

1.研究背景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是一种复杂的神经发育障碍,其特征包括社交沟通困难、兴趣范围狭窄以及重复性行为等。ASD 的核心特征之一是共同注意力的缺陷,这种能力使个体能够与他人共享注意力,关注同一对象或事件,这对于社交发展至关重要。共同注意力的形成通常在婴幼儿期开始,能够促进语言学习、社交技能和情感交流的发展(陈玉美等,2015)[2]。

孤独症儿童在共同注意力方面表现出明显的缺陷,主要体现在回应性和自发性共同注意力的不足。这些缺陷对孤独症儿童的语言沟通和社交能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缺乏共同注意力会导致孤独症儿童在沟通时难以理解他人的意图,从而影响他们的语言表达和社交互动(郑蓉,2018)[1]。此外,研究表明,孤独症儿童在与他人交流时常常无法有效地使用目光接触和指向等非语言信号,这直接阻碍了他们与他人建立有效的社交联系。

2.国内研究现状

2.1 共同注意力的定义与评估方法

共同注意力(Joint Attention)是指两个或更多个体在社交互动中共同关注同一对象或事件的能力。这一能力在儿童的语言发展和社交技能的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而言,共同注意力的缺陷是其核心症状之一,影响着他们的沟通和社交能力的发展。

在国内的研究中,评估共同注意力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包括观察法和标准化量表。例如,通过观察儿童在特定情境下对他人指向或分享注意力的反应,评估儿童的回应性共同注意力(RJA)和自发性共同注意力(IJA)。研究表明,国内学者采用的评估工具如 Gesell 发展诊断量表和早期社会交流量表等,能够有效测量儿童的共同注意力水平。这些评估工具的多样性和适用性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选择,使得对孤独症儿童共同注意力的研究更加全面。

2.2 孤独症儿童的共同注意力特点

国内对孤独症儿童的共同注意力特征研究显示,ASD 儿童在回应性和自发性共同注意力方面均存在显著缺陷。研究表明,孤独症儿童在执行共同注意力任务时,往往表现出较低的眼神接触频率和对他人指向的响应能力。具体而言,ASD 儿童在近距离和远距离指示的跟随能力上均显著低于正常发育儿童,且这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这些缺陷直接影响了孤独症儿童的社交互动和语言沟通能力,进一步加深了他们社交障碍的程度。

3.国外研究现状

3.1 共同注意力的理论基础

国外对共同注意力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发展心理学的视角下,强调共同注意力在儿童社会认知和语言发展的重要性。共同注意力指的是个体在同一时间关注同一对象的能力,这种能力在儿童早期的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根据一些学者的观点,儿童在 18 个月左右开始展现出共同注意力的能力,而这一能力的提升与他们的语言能力和社交技巧密切相关。发展心理学家提出了一些模型来解释共同注意力的发展过程,例如,三方互动模型强调了儿童、他人和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共同注意力是在这一互动中逐渐形成的[6]。

3.2 孤独症儿童的共同注意力研究

近年来,国外的研究者们对孤独症儿童的共同注意力进行了广泛的探讨。研究表明,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在共同注意力的表现上与典型发展儿童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而言,ASD 儿童在回应性和自发性共同注意力任务中表现出明显的缺陷,这影响了他们的语言学习和社交能力。此外,不同文化和教育背景下的孤独症儿童在共同注意力的发展上也存在差异。例如,一些文化对共同注意力的重视程度不同,这可能导致孤独症儿童在社交交互和语言学习上的差异性表现。

4.分析讨论

近年来,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的共同注意力研究逐渐成为关注的热点,国内外学者在此领域的研究成果日益丰富。国内研究主要集中于孤独症儿童共同注意力的特点、影响因素以及干预策略的有效性,而国外研究则在理论模型和干预方法上展现出多样性。总体来看,尽管孤独症儿童共同注意力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存在一些争议和不足之处。研究的样本量相对较小,且多采用单一方法进行评估,缺乏跨文化的比较研究。此外,现有研究对干预效果的长期跟踪和评估也显得不足,限制了结果的广泛应用。未来的研究应加强多学科合作,结合新技术与方法,推动孤独症儿童共同注意力的深入研究与应用。

5.未来展望

基于现有研究,孤独症儿童共同注意力的研究及干预领域仍面临众多挑战与机遇。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拓展:

5.1 多学科合作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的共同注意力研究需要综合各个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如心理学、医学、教育学及信息技术等。通过建立跨学科的研究团队,可以更全面地理解 ASD 儿童的共同注意力缺陷及其影响因素。例如,心理学家可以提供发展心理学的视角,而教育学者则可以从教学干预的角度出发,共同探讨有效的干预策略。

5.2 新技术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进步,许多新技术如眼动追踪、增强现实(AR)和虚拟现实(VR)等工具已被应用于儿童注意力的研究与干预中。郑蓉(2018)提到,通过观察和互动的方式,可以有效提升 ASD 儿童的共同注意力,而新技术的引入将大大丰富互动的形式和内容,使干预更加生动和有效[1]。例如,利用 AR 技术可以创建更具吸引力的学习环境,增强儿童的参与感和注意力。

5.3 长期跟踪研究:当前的研究大多集中于短期效果,缺乏对 ASD 儿童长期发展的跟踪研究。未来的研究应关注干预效果的持续性以及儿童在不同成长阶段的共同注意力表现,形成系统的长期观察与评估机制。

综上所述,孤独症儿童共同注意力的研究和干预面临广阔的发展前景。通过加强多学科合作,应用新技术,发展个性化干预策略,进行跨文化比较,以及实施长期跟踪研究,将为 ASD 儿童的康复与发展提供更加全面和有效的支持。

参考文献

[1]郑蓉.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共同注意训练有效策略.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2018.

[2]陈玉美,林珍萍,王红,陈捷文,黄伟新.孤独症儿童相关能力缺陷与共同注意力的关系.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东广州,510630.DOI:10.13261/j.issn.2096-0328.2015.02.014

[3]刘美仪.(2019).巧用生活情境提升自闭症学生的共同注意力.第 7 期.

[4]朱梅,王雨晴.孤独症谱系障碍及智力落后引起的语言发育迟缓儿童的共同注意力分析.蚌埠医学院学报,2021,46(12):1741-04.

[5]王智,田婧,朱紫桥,唐辉一,倪磊.关键反应训练对学龄前自闭症儿童社交领域的个案研究[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2):21-25.

[6]宋春兰,姚梅玲,段桂琴,徐海萍,王晓芳,刘秋云.关键性技能训练法干预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效果研究.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童发育行为科,河南郑州 450052.2021.doi:10.11852/zgetbjzz2020-1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