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家园协同视角下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困境与突破路径

作者

石知灵

四川天府新区润朗幼儿园 610213

幼儿时期是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阶段,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具有深远影响[1]。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持续且复杂的过程,涉及家庭、幼儿园等多个环境的互动影响。当家庭与幼儿园教育理念一致、教育行为协同时,幼儿能在统一的标准下强化良好行为,反之则会导致幼儿行为认知混乱,阻碍习惯养成。

二、家园协同视角下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困境

(一)家园教育理念存在差异

家庭与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差异是制约协同效果的核心问题。部分家长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更关注幼儿的知识学习,认为“行为习惯可以长大后再培养”,对幼儿园提出的习惯养成要求配合度低;而幼儿园则基于《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将行为习惯养成视为幼儿发展的首要任务,强调规则意识、生活自理能力等培养。此外,不同家庭的教育理念也存在差异。有的家长主张“自由发展”,对幼儿行为过度放任;有的家长则过于严格,采用体罚等方式纠正幼儿行为。这些差异导致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在家庭中难以落实,形成“幼儿园努力培养,家庭疏于巩固”的脱节现象。

(二)家园沟通机制不健全

有效的沟通是家园协同的基础,但当前家园沟通存在诸多问题。沟通不足,多数幼儿园仅通过家长会、家园联系册进行定期沟通,难以实时反馈幼儿行为表现;部分家长因工作繁忙,主动与教师沟通的积极性低。沟通多集中于幼儿的饮食、睡眠等生活情况,对行为习惯养成的深度交流较少,如幼儿在园的规则遵守情况、家庭中出现的行为问题等未得到充分讨论。沟通渠道单一,过度依赖线下沟通,忽视微信群、线上平台等便捷渠道的使用,导致信息传递不及时。

(三)家庭与幼儿园责任边界模糊

家园协同需明确双方的责任,但现实中存在“责任推诿”与“越位干预”两种极端情况。部分家长认为“教育是幼儿园的事”,将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责任完全推给教师,对幼儿园布置的“家庭任务”敷衍了事;而部分幼儿园则过度要求家长配合,将本应在园内完成的教育活动转移给家庭,如要求家长代劳幼儿手工制作、强制家长参与幼儿园活动等,引发家长抵触情绪。责任边界的模糊导致双方难以形成稳定的协同关系,影响行为习惯养成的连贯性。

(四)协同活动形式化,缺乏实效性

部分幼儿园开展的家园协同活动流于形式,未能真正聚焦幼儿行为习惯养成。例如,组织“亲子活动”时,更注重活动的娱乐性,忽视对幼儿合作意识、规则意识的引导;开展“家长课堂”时,内容多为理论宣讲,缺乏具体的行为习惯培养方法指导,导致家长参与后仍不知如何配合幼儿园开展教育。此外,协同活动多由幼儿园主导,家长的参与多为被动配合,缺乏对家庭需求的关注,难以调动家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家园协同视角下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突破路径

(一)统一教育理念,构建协同共识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仅要求幼儿园能够重视强化对幼儿的教育与引导,而且也离不开家庭的参与[2]。幼儿园通过“家长开放日”“教育讲座”等形式,向家长普及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结合案例说明良好行为对幼儿未来学习、生活的影响,如“整理玩具的习惯能培养幼儿的条理性,为小学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可依托《成都市 3-6 岁儿童习惯养成教育实施方案(试行)》及《3-6 岁儿童习惯养成教育建议清单》,向家长明确本地教育规划中对幼儿生活习惯(如自主进餐、规律作息)、交往习惯(如主动问候、合作分享)、学习习惯(如专注倾听、有序整理物品)的具体要求,让家长认识到习惯养成不仅是幼儿园的教育重点,更是地方教育政策倡导的方向,从而提升配合的主动性与针对性。

(二)完善沟通机制,实现信息共享

搭建多元化沟通平台,结合线上线下渠道,构建“实时沟通+定期反馈”的机制。线上通过班级微信群、幼儿园 APP,及时分享幼儿在园/在家的行为表现,如教师发布“今日幼儿在园主动整理桌面”的照片,家长反馈“幼儿在家自己穿衣服”的视频;线下每月召开“行为习惯专题家长会”,聚焦具体问题进行讨论,如“如何纠正幼儿挑食的习惯”。创新沟通内容与形式,改变“教师单向输出”的沟通模式,采用“问题导向”沟通法。教师定期向家长发放《幼儿行为习惯观察表》,由家长记录幼儿在家的行为表现,教师汇总分析后,与家长共同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

(三)明确责任分工,形成教育合力

划分家园责任边界,幼儿园承担专业引导责任,负责设计系统的行为习惯培养活动,如通过“值日生”活动培养幼儿的责任意识;家庭承担日常巩固责任,负责在生活中强化幼儿的良好行为,如督促幼儿坚持“自己整理书包”。双方通过《家园责任清单》明确各自的任务,避免责任推诿。建立“家园互信”机制,幼儿园尊重家长的教育自主权,不随意干预家庭内部教育方式;家长信任教师的专业能力,积极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安排。例如,当幼儿在园出现攻击性行为时,教师及时与家长沟通原因,共同制定纠正方案,而非单方面指责家长教育不当。

(四)设计实效化协同活动,强化习惯养成

开展主题式亲子活动,围绕行为习惯养成设计活动,如“我是整理小能手”亲子整理比赛,让家长与幼儿共同整理玩具、图书,在实践中培养幼儿的整理习惯;该活动可直接对接《3-6 岁儿童习惯养成教育建议清单》中‘学习习惯’板块关于‘有序整理个人物品’的要求,教师可在活动前向家长说明清单中的具体标准,如‘分类摆放玩具、图书放回固定位置’,让家庭巩固环节更贴合专业指引;“礼貌小天使”角色扮演活动,通过模拟社交场景,引导幼儿学会问候、感谢等礼貌用语。此活动可结合清单中‘交往习惯’对‘主动使用礼貌用语’的细化建议,如‘见到长辈主动问好、接受帮助后说谢谢’,让家长在家庭中延续角色扮演时,能参照清单标准强化幼儿的行为认知。开设“家长互助课堂”,由幼儿园教师牵头,组织家长分享行为习惯培养的具体方法,如“如何通过绘本引导幼儿学会分享”“用表扬强化幼儿的良好行为”等。教师可提前结合《成都市 3-6 岁儿童习惯养成教育实施方案(试行)》中‘家园协同’的要求,筛选与本地幼儿发展特点适配的案例,例如针对清单中‘生活习惯’提到的‘自主穿脱衣物’,邀请家长分享‘分步骤引导幼儿独立穿衣’的家庭实践经验,让方法分享更贴合地方教育导向。

参考文献

[1]吴景红.家园共育视角下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24(23):8-10.

[2]周婷婷.家园共育合作视角下的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J].考试周刊.2018(62):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