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综合交通运输规划中的多模式协同优化
苗睿博
青云盛京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辽宁省沈阳市 110001
一、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交通需求激增,单一交通模式难以满足多元出行需求。多模式协同优化成为提升城市交通效率、缓解拥堵、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通过整合公交、地铁、出租车、共享单车等多种交通模式,构建协同互补的交通体系,能有效提升交通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居民出行体验,对城市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二、城市交通多模式现状分析
2.1 多种交通模式发展情况
当前,城市公交作为基础公共交通,覆盖范围广,承担大量中短距离出行。地铁以其快速、准点、大运量优势,成为大城市骨干交通,缓解地面交通压力。出租车灵活性高,满足个性化出行。共享单车解决 “最后一公里” 难题,与其他交通模式衔接。然而,各交通模式发展不均衡,部分公交线网老旧,地铁覆盖有待完善,共享单车管理混乱。
2.2 现有协同问题剖析
不同交通模式间缺乏有效衔接,换乘枢纽布局不合理,换乘距离长、时间久,如部分公交与地铁站点相距较远,乘客换乘不便。运营管理各自为政,信息不共享,公交、地铁运行时刻表未协同,导致乘客等待时间长,出行效率低。在交通资源分配上,道路资源过度向机动车倾斜,慢行交通空间受挤压。
2.3 需求变化对协同的影响
随着城市发展,居民出行需求多样化,通勤、休闲、购物等出行目的各异,对出行时间、舒适度、便捷性要求提高。人口结构变化,老龄化加剧,对无障碍交通需求增加;年轻群体则更倾向于智能、高效出行方式。这些需求变化要求交通模式协同更精准、更智能,以适应新需求。
三、多模式协同优化策略
3.1 基础设施优化布局
合理规划换乘枢纽,建设一体化综合枢纽,将公交、地铁、出租车等集中设置,缩短换乘距离,如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实现多种交通方式无缝衔接。优化道路网络,增加支路密度,改善微循环,提高道路连通性。加强慢行交通设施建设,完善人行道、自行车道,打造连续、安全、舒适的慢行系统,鼓励绿色出行。
3.2 运营管理协同机制构建
建立统一运营管理平台,整合各交通模式运营信息,实现信息共享与协同调度。制定协同运营计划,根据客流变化,动态调整公交、地铁发车频率,提高运输效率。加强不同交通企业合作,通过联营、联运等方式,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降低运营成本。
3.3 智能技术应用赋能协同
利用大数据分析客流规律,预测出行需求,为交通规划与运营提供依据。通过智能交通系统,实现交通信号智能控制,优化车辆行驶路径,减少拥堵。推广电子支付、智能导航等技术,提升出行便捷性,如手机扫码乘车、实时公交查询等,改善乘客出行体验。
四、多模式协同优化实践案例
4.1 成功案例详细介绍
新加坡作为城市国家,在多模式交通协同优化方面展现出系统性优势。其以 “无缝衔接” 为核心规划理念,构建了覆盖全域的立体交通网络:地铁网络密度达每平方公里 0.4 公里,与公交线网形成 “干支联动” 格局,主干地铁承担跨区长距离出行,支线公交延伸至社区末梢,通过 300余个一体化换乘枢纽实现 “地铁 + 公交” 平均换乘距离控制在 100 米以内。在运营层面,新加坡陆路交通管理局(LTA)主导建立了统一的智能交通平台,将地铁、公交、出租车等运营数据实时整合,通过 “新加坡交通应用”(SG Traffic)向公众推送精准的换乘方案和实时到站信息。其标志性的 “易通卡”(EZ-Link)不仅实现跨模式支付,更通过消费数据反哺线路优化 —— 例如根据通勤高峰时段的刷卡数据,动态调整地铁发车间隔至 2 分钟一班,公交高峰班次加密 30% 。在技术赋能方面,新加坡的 “智慧交通系统”(ITS)实现了交通信号灯的自适应调控,通过遍布道路的传感器实时捕捉车流量,在早高峰时段将主干道绿灯时长延长 40% ,并同步引导支线车辆错峰通行,使中心区平均车速提升 25% 。这种全域协同模式使新加坡在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公里 8358 人的情况下,仍保持通勤平均耗时低于 45 分钟,公共交通分担率高达 65% ,成为国际公认的多模式交通协同典范。
4.2 案例经验总结
新加坡的实践揭示了多模式协同优化的底层逻辑:科学规划是协同的前提,其通过《陆路交通总体规划》(Land Transport Master Plan)实现顶层设计的连贯性,每五年更新一次规划时,均以 “出行需求预测” 为核心,将地铁扩展、公交线网调整、慢行系统建设纳入统一框架,避免单一模式盲目扩张。运营协同的关键在于打破部门壁垒,LTA 作为统筹机构,直接管理地铁、公交运营商的绩效,通过 “服务质量协议” 明确换乘衔接标准,例如要求公交站点与地铁出口的步行衔接时间不得超过 3 分钟,否则扣减运营商补贴。智能技术的深度应用则构建了协同的 “神经中枢”,其大数据平台不仅整合交通流数据,更接入气象、大型活动等关联信息,在 2023 年 F1 赛事期间,通过提前预测观众散场需求,联动地铁加开临时班次、调配 500 辆出租车至指定区域,实现 1.2 万名观众 30 分钟内疏散完毕。
4.3 对其他城市的借鉴意义
新加坡的经验对不同规模城市具有差异化借鉴价值:对于超大城市,可借鉴其 “以轨道交通为骨架” 的协同模式,例如在地铁新线规划时同步预留公交接驳场站,避免后期改造难题,像上海在建设 14 号线时,便参考新加坡 “站城一体” 理念,在每个站点配套建设公交枢纽和共享单车停放区,使换乘效率提升 40% 。中等城市则可聚焦 “低成本协同”,借鉴新加坡 “数据驱动的灵活调度” 经验,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搭建统一的交通数据平台,无需大规模基建即可实现公交与出租车的动态协同,例如杭州萧山区通过分析网约车订单数据,在早晚高峰增开 5 条 “公交快线” 衔接工业园区,使通勤客流量分流 30% 。对于转型期城市,其 “渐进式协同” 路径更具参考意义 —— 新加坡从 1990 年代开始分阶段推进协同:先实现支付系统统一,再完善换乘设施,最后导入智能技术,这种“由易到难” 的策略可降低改革阻力,例如成都先推行 “天府通” 跨模式支付,再逐步优化公交与地铁的时刻表衔接,目前已实现 80% 的公交班次与地铁到站时间匹配。
五、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城市综合交通运输规划中多模式协同优化的探讨,明确了多种交通模式现状及协同问题,提出了从基础设施、运营管理、技术应用等多方面的优化策略,并通过实际案例验证了策略有效性。多模式协同优化对提升城市交通效率、改善出行环境意义重大。未来,需进一步深化研究,不断完善协同机制,加强智能技术创新应用,以适应城市发展新需求,推动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向更高水平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攀,刘志远,田琼,等.城市多模式交通供需平衡机理与仿真系统研究[J].中国基础科学,2021,23(01):57-66.
[2]马书红,杨涛,岳敏,等.基于多源数据的城市群枢纽间多模式交通系统异常状态影响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42(04):98-107.
[3]刘志斌.综合交通重塑城市肌理品质提升书写民生答卷[N].东莞日报,2025-07-11(A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