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美食融入小学劳动社团活动,传承文化与培育素养双赢路径探究
夏宇凤
江阴市长泾实验小学 江苏江阴 214411
一、社团活动课程背景
长泾茶食饼类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江阴县志》,从明以后的《江阴县志》物产类,都有记载"茶食,长泾市为佳"。清初长泾地方志《泾里志》也有诗文提及。"携得月团醒午梦,个中滋味品来真。香分一缕能消俗,茶到三杯也醉人。雪乳自能驱夏日,松涛偏作媚清贫。忝来更有云门饼,两腋翩翩步句新",这是明末清初长泾名士赵扶九在其《登顾仲美佛楼邵九卿饷佳饼和诸友品茶韵》中抒发的欢度元宵佳节时的喜悦之情。
2016 年长泾月饼制作技艺被评为江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凝聚着匠人匠心,惊艳了时光,长泾的糕点越来越出名,长泾以“月饼小镇““茶食小镇“姿态重回了人们的视眼。因此,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的视角,长泾的月饼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无论是老师、家长还是学生对长泾月饼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了解,特别是 2019 年 CCTV-1 央视综合频道以及 CCTV-4 中文国际频道播出一档节目:《传奇中国节•中秋》,向全世界展现了江苏省江阴市长泾镇的中秋风貌和传统长泾月饼。2025 年长泾月饼制作技艺被评为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传承文化与培育素养双赢路径的四点探究
(一)了解长泾月饼,树立文化自信
长泾月饼不仅美味,背后还有许多历史故事,这就要说到晚清官至协办大学士的翁同龢了。有一次他回常熟老家省亲,途经长泾,买了两个月饼,意外地发现这也太美味了,于是就带了点月饼回京,吃惯山珍海味的慈禧觉得很好吃,便准其做为贡品。长泾月饼就这么一不小心成为贡品……
以此为引,布置学生收集有关长泾月饼的故事,进而开展了“阅”饼小课堂,月饼故事汇,月饼故事我来说等活动。学生所说的月饼故事大致可分成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类:长泾月饼和“迎张”,伴诗入志云门饼,歪打正着特别香,两代帝师最亲睐,澄江咏古觅踪影,“张八月半”和“少沸脱”;民俗风情类:毛脚女婿“张八月半”,八月十五烧天香拜月亮;回忆亲情类故事:四分之一月饼,月饼——写满了童年记忆,那些年的月饼记忆,记忆中的老味道……故事系列活动的展开,学生更好地了解了长泾月饼的文化底蕴,传统的地方习俗,在潜移默化中学习自然发生,文化自信油然而生,激发了学生亲自动手制作的探究欲望。
(二)自制月饼原料,体验劳动艰辛
长泾月饼的一个特色就是不加防腐剂,买的现成的红豆沙总是齁甜齁甜,吃不出红豆原本的香味,传统的长泾月饼豆沙馅所用豆沙就是自制的。课前同学们按照分工在家中做足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已将所需的红豆洗、泡、煮到软烂,带到课堂使用。同学们先将煮好的红豆放入破壁机中打碎成糊状。再小心翼翼地把呈糊状的红豆放入不粘锅中,加入白砂糖,猪油,开小火不停地翻炒,直至豆沙能堆叠成团,不粘锅,不粘铲,即可关火。炒豆沙的过程中费时又费手,但同学们相互打气、加油,充分展现了团体的力量。
学生们累得满头大汗,但都非常兴奋、情绪激昂。学生甚至开始比谁的手指磨出了水泡谁的手指出了老茧,这种劳动后在身体上留下的印迹,似乎是他们获得的勋章,流露出孩子们体验过劳动后的快乐感,成就感和满足感。教师马上顺势引导,让学生想想工人弓起的背,塌下的腰,电脑前布满血丝的眼;想想农民满手的老茧、脚上的血泡,身上的泥土,黑红的皮肤,再引导让学生想一想我们现在优渥的生活从哪里来,是靠包括父母在内无数劳动者的辛勤付出才获得的,所以要从内心去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这样现身版把劳动和劳动教育相结合,相渗透的教学,使劳动教育鲜活生动而有效。
(三)探究制作技法,掌握劳动技能
长泾月饼是传统的苏式月饼,最显著特征就是千层酥皮。饼皮金黄脆薄,入口即化,这与独特的制作工艺有关,在长泾,任何一家作坊,都坚持最传统的手工做法,对油酥和用料非常考究。先要将精细面粉加油和水拌做成水油皮、油加精粉制成酥皮,水皮外酥皮内,经过反复开酥,制成多层饼皮,再放饼馅包心,然后贴纸、拍扁、嵌名,最后上盘烘烤,整个过程非常复杂。
制作月饼的技法要点有很多,老师从开酥开始。为了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教师先给班上的学生演示了一遍。取出一个包好酥的水油皮面剂子,进行第一次擀卷,擀卷成牛舌状,翻面,自上向下卷起,盖上保鲜膜静置 15 分钟。再次进行二次擀卷,翻面,自上向下卷起,盖上保鲜膜静置15 分钟。然后把第二次擀好的卷形剂子,用大拇指从中间按压,两头折起、按压成圆饼,轻擀成直径 7cm 左右的圆片。学生们跃跃欲试,教师给学生发了包好酥的水油皮面剂子,可是,学生真正自己操作起来就不那么简单了,飞皮,破酥,混酥,出油……问题层出不穷。于是,教师就录制了小视频,可以跟着反复播放、暂停,跟练。学生练习了一个又一个,发现制作时不光要注重手法,还要关注温度,湿度,时间,等等。时刻保持手掌的干燥,不能有汗液,汗液触碰到皮就会破酥,就在一次次的尝试,犯错、纠错的过程中,学生明白了一个道理:恪守“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四字箴言,方能不断进步,不断完善,才能气定神闲地完成一个看似简单的月饼饼皮。
在学生学会制作千层饼皮后,教师就教学生进行包馅工艺。学生们又碰到了露馅,包不圆的问题,面团一定要擀圆!擀圆!如果长短不均匀,收口处就容易有裂缝,不仅会导致容易漏馅,如此,学生不光在劳动中流了汗,还练了眼动了脑,明白了“细节决定成败”的道理。
(四)多元展示成果,分享劳动喜悦
为了评价展示学生辛勤劳动的成果,教师采用了多种展示方式,让学生体会与人分享的快乐。例如,每当学生做完月饼后,教师会把学生活动过程中的照片发给家长,让家长给学生点赞收藏好评。有的家长还会把孩子的照片分享到朋友圈,让更多的人看到,让孩子得到更多熟人的肯定,得到家长鼓励支持的学生自然今后会做得更加用心,从中体会到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时常教师还会让学生把自己制作的月饼分享给同学、老师和家长,看到自己自作的月饼分分钟被吃光,学生自信心爆棚,如此得到正反馈后自然就爱上了这份劳动。
总之,非遗美食融入小学劳动社团活动,是传承文化与培育劳动素养的双赢路径。
参考文献:
[1]张清宇,李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重要论述的内涵要义与价值意蕴[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3,(12):37-45+65.
[2]王霞.“数智时代”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相融合实践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2,(10):103-106.
[3]沈秀娥.手工技艺类非遗紫砂融入小学劳动教育路径研究——基于 S省 X 县乡村学校的实地调研[J]教育观察 2022,11(02):16-19.DOI:10.16070/j.cnki.cn45-1388/g4s.2022.02.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