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邻近营业线深基坑开挖对路基稳定性影响评估

作者

何腾蛟

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建设部 青海省西宁市 810000

引言

营业线周边的深基坑工程因施工空间受限、地质条件复杂,其开挖过程极易扰动邻近路基的受力平衡。路基作为轨道结构的基础,一旦发生过量沉降或侧向位移,可能引发列车运行安全隐患,甚至导致线路停运。如何精准评估开挖对路基稳定性的影响,成为工程实践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通过系统分析开挖与路基变形的关联机制,建立科学的评估方法,既能保障施工安全,又能为类似工程提供技术参考。

一、邻近营业线深基坑开挖对路基稳定性影响的作用机理与风险识别

邻近营业线深基坑开挖对路基稳定性的影响始于地层应力场的扰动。开挖过程打破原有的应力平衡状态,使基坑周边土体产生向坑内的侧向位移,引发地表沉降槽的形成。这种位移通过土体的连续性传递至邻近路基,导致路基基底附加应力重新分布,当附加应力超过地基土的承载极限时,会诱发路基不均匀沉降。对于黏性土地层,基坑开挖引起的超静孔隙水压力消散过程缓慢,可能导致路基长期蠕变变形;而砂性土地层则易因渗透变形引发管涌或流砂,进一步加剧路基失稳风险。路基边坡的稳定性受开挖引起的侧向卸荷影响显著。当基坑与路基坡脚距离较近时,开挖形成的临空面会削弱边坡的抗滑阻力,使边坡潜在滑动面的安全系数降低。

在软土地层中,这种影响更为突出,基坑围护结构的变形可能带动边坡土体发生剪切破坏,表现为路基坡顶出现纵向裂缝。对于路堤式路基,填筑体与下伏原状土的界面易成为应力集中带,开挖扰动可能导致界面处产生相对位移,破坏路基的整体性。动态施工过程中的风险因素具有叠加效应。基坑开挖阶段的分步开挖节奏与支护强度不匹配时,会放大土体变形速率,超过路基结构的适应能力。暴雨等恶劣天气条件下,雨水入渗会降低土体抗剪强度,同时增加基坑围护结构的水压力,双重作用下路基失稳概率显著提升。列车动荷载的周期性作用则会加剧路基的振动响应,使开挖引发的累积变形加速发展,甚至导致轨道几何参数超限。

风险识别需聚焦关键变形阈值与连锁反应。当地表沉降速率超过路基结构的允许值时,可能导致轨道偏移或几何尺寸突变;路基侧向位移若引发轨道平顺性指标超标,将直接威胁列车运行安全。此外,基坑支护结构的失稳会产生突发性风险,如围护桩断裂或内支撑失效可能导致土体坍塌,进而引发路基整体滑移。这些风险因素相互关联,某一环节的失效可能触发连锁反应,形成系统性安全隐患,需从应力传递路径与变形演化规律入手进行精准识别。

二、邻近营业线深基坑开挖对路基稳定性的评估方法与监测技术

邻近营业线深基坑开挖对路基稳定性的评估需建立多维度分析体系。工程中常用的检测技术以实用监测手段为主,通过布设自动化监测点实现数据实时采集。地表沉降监测采用精密水准仪按 20 米间距布设监测断面,定期测量轨道路基面沉降值,绘制沉降曲线判断变形趋势;路基侧向位移通过测斜管监测,每 5 米深度设置监测点,记录不同土层的位移速率,及时发现异常变形区域。轨道几何状态检测是核心环节,采用轨道尺每日测量轨距、水平偏差,结合轨道平顺度仪采集高低、方向参数,确保满足列车运行标准。基坑围护结构监测重点包括桩顶位移与支撑轴力,利用全站仪和应力传感器实时监控,当变形超限时立即预警。

监测技术体系需实现全周期动态感知。地表沉降监测采用精密水准仪与 GNSS 结合的方式,布设沿线路方向的监测断面,捕捉沉降槽的形态特征与发展速率。路基深层变形通过埋设测斜管实现,可实时监测不同深度土体的侧向位移,识别变形集中的临界深度。对于轨道结构,采用轨距尺与轨道平顺度检测仪,定期采集轨距、水平、方向等参数,评估开挖对轨道几何状态的影响。自动化监测系统提升数据获取的时效性。基于光纤传感技术的分布式监测网络,可实现路基变形的连续感知,通过应变分布反演结构内部的受力状态。无线传感器节点布设于基坑围护结构与路基坡体,能同步采集位移、应力与孔隙水压力数据,经边缘计算模块处理后传输至监控平台,形成实时预警信息。视频监控与无人机巡检则用于捕捉地表裂缝、围护结构变形等宏观现象,与微观监测数据相互印证。

评估指标体系需结合工程特性动态调整。针对高速铁路路基,重点控制沉降差与水平位移速率,确保轨道平顺性满足高速行车要求;对于普速铁路,可适当放宽变形阈值,但需严格监控路基整体稳定性。通过建立变形速率与列车荷载的耦合分析模型,将短期施工扰动与长期运营影响区分评估,为制定阶段性控制标准提供依据。多源数据融合技术则通过整合模拟结果与监测数据,不断修正评估模型参数,提升预测精度。

三、邻近营业线深基坑开挖中路基稳定性保护措施与实践验证

邻近营业线深基坑开挖中路基稳定性保护需从源头控制地层扰动。基坑支护体系采用刚度匹配设计,对软土地层优先选用地下连续墙结合内支撑的组合形式,通过增加墙体插入深度控制坑底隆起,减少向路基方向的侧向位移传递。围护结构施工采用低扰动工法,钻孔灌注桩成孔时控制泥浆比重与钻进速度,避免因孔壁坍塌引发周边土体流失;咬合桩施工则通过高精度导向技术确保桩体密合度,阻断地层变形的传递路径。路基主动加固措施需结合地质条件针对性实施。对路堤式路基,可在坡脚处设置高压旋喷桩防渗帷幕,同时采用注浆加固改善地基土密实度,提升土体抗剪强度。当基坑与路基距离极近时,采用隔离桩墙形成物理屏障,通过桩体的侧向刚度抵消部分土体推力,降低路基附加应力。

施工过程控制是保护措施的关键环节。实行分区分段开挖,每段开挖深度与支护作业严格匹配,避免长时间暴露引发的土体蠕变。开挖面采用及时垫层封闭,减少坑底土体回弹,同时通过降水系统控制地下水位,降低水压力对围护结构的作用。列车通过时段暂停开挖作业,避免动荷载与施工扰动的叠加效应放大路基变形,必要时申请限速运行,减少轨道振动传递至基坑周边地层。

实践验证在多个工程案例中得到有效体现。邻近基坑项目通过地下连续墙与预应力锚索组合支护,结合路基注浆加固,使路基沉降量控制在允许范围内,轨道平顺性指标未受显著影响。软土地区某营业线改造工程采用隔离桩与降水联合措施,监测数据显示基坑开挖期间路基侧向位移速率明显降低,验证了屏障措施的阻断效果。长期稳定性跟踪表明,施工期间的保护措施可有效控制即时变形,且后期沉降趋于稳定。

结语

邻近营业线深基坑开挖对路基稳定性的影响评估,是保障工程施工与线路运营安全的核心环节。通过明确作用机理、完善评估方法及实施针对性防护措施,可有效控制路基变形风险。实践验证了数值模拟与现场监测结合的评估体系的可靠性,但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参数选取仍需优化。未来需强化动态评估与智能预警技术的融合,进一步提升评估的精准度与时效性,为邻近营业线工程的安全施工提供更全面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董平,周健.邻近铁路营业线深基坑开挖的路基保护技术研究[J].铁道建筑,2023,63(5):89-93.

[2]黄宏伟,等.软土地区邻近营业线深基坑施工对路基稳定性的影响及控制[J].岩土工程学报,2024,46(2):291-298.

[3]李亮,等.营业线旁深基坑开挖监测与路基变形预警系统应用[J].中国铁道科学,2023,44(6):3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