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指向运动核心素养的家园共育拍球活动的实证研究

作者

王楚焓

南京理工大学附属幼儿园

前言

近年来,随着《“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的深入推进,幼儿体育教育作为国民健康发展的基础环节受到广泛关注。2023 年教育部印发的《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明确提出,要重视幼儿运动习惯与基本运动能力的培养,这为家园共育模式下开展体育活动提供了政策依据。拍球活动因其器材易得、动作简单且能综合锻炼手眼协调、空间感知等基础运动能力,成为 3-6 岁幼儿运动干预的理想载体。然而当前实践中发现,幼儿园的拍球教学往往存在活动形式单一、家校衔接不足等问题,导致幼儿运动兴趣难以持续,运动核心素养培养效果受限。基于此,本研究立足于运动核心素养的发展框架,从家园协同的视角探究拍球活动的优化路径。

二、研究方法与实证分析

2.1 研究设计与实施过程

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方法,结合量化评估与质性分析,系统探究家园共育拍球活动对 3-6 岁幼儿运动核心素养的影响机制。研究设计以自我决定理论为框架,重点考察家庭与幼儿园协同干预对幼儿动作技能、运动认知及运动情感三个维度的促进作用。

研究对象为某省会城市两所公办幼儿园的 120 名中班幼儿,按班级整群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实施为期 12 周的家园协同拍球干预,对照组保持常规体育活动。研究团队由学前教育专家、体育教师及家长代表组成,通过三轮研讨确定实施方案。干预方案设计遵循三项原则:一是趣味性,将拍球动作融入“动物运粮”等情境游戏;二是阶梯性,按照单手拍球→交替拍球→移动拍球的顺序渐进提升难度;三是协同性,家庭与幼儿园采用统一的动作标准与评价指标。

具体实施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第 1-2 周)开展家长培训,通过工作坊演示拍球基础动作与安全要点,并发放包含弹性球、练习垫等材料的家庭运动工具包。核心干预阶段(第 3-10 周)实施“三位一体”训练模式:幼儿园每周开展 3 次结构化拍球游戏课程,重点训练动作规范性;家庭每日进行 15 分钟亲子拍球活动,通过打卡系统记录练习情况;每月举办家校联合运动会,设置双人传球等协作项目强化参与动机。巩固阶段(第11-12 周)逐步减少外部指导,鼓励幼儿自主设计拍球游戏,培养运动创新意识。

数据采集采用混合方法:量化数据包括前测后测的运动评估量表得分、家庭练习频次记录等;质性数据涵盖家长访谈记录、教师观察笔记及幼儿绘画作品分析。特别关注父亲参与情况,通过对比分析不同照料者陪伴下的幼儿进步差异。研究过程注重伦理规范,所有参与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视频记录仅用于研究分析。质量控制方面,由两名研究者独立编码质性数据,一致性系数达到可接受水平,确保研究结果可信度。

2.2 数据收集与分析结果

研究数据采集采用多维度、多来源的混合方法,确保全面反映家园共育拍球活动的干预效果。在动作技能维度,采用《3-6 岁幼儿运动能力评估量表》进行前测与后测,重点考察手眼协调性(如连续拍球次数)、空间感知能力(如移动拍球命中率)及平衡控制(单脚拍球稳定性)三项指标。运动认知维度通过情境观察法记录,由教师评估幼儿在游戏中对拍球规则的理解与应用策略;运动情感维度则采用改良版《幼儿运动兴趣量表》,结合家长填写的《家庭运动日志》中记录的主动练习频次与情绪表现。所有量化数据均通过 SPSS26.0 进行配对样本 t 检验与相关性分析。

质性数据主要通过半结构化访谈获取,共对 30 名家长(含 15 名父亲)进行深度访谈,重点关注家庭练习过程中的互动模式与难点突破。访谈内容经 Nvivo12 编码后形成四大主题:动作指导方式(如“父亲更倾向用竞赛游戏纠正姿势”)、环境适应性(如“利用客厅空地设计迷你障碍路线”)、亲子互动质量(如“通过击掌庆祝连续拍球突破 10 次”)以及技术支持需求(如“希望获得分解动作慢放视频”)。同时收集教师撰写的 48 篇观察笔记,记录幼儿在集体活动中的合作行为与创新表现,如“自发组织同伴进行拍球接力赛”。

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幼儿在后测中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动作技能方面,单手连续拍球平均次数提升明显,其中父亲参与度高的幼儿在移动拍球任务中表现尤为突出,显示更好的动态平衡能力。运动认知评估发现,实验组幼儿能主动应用“看球—屈膝—手腕发力”等动作要领,在障碍拍球游戏中策略使用率较对照组提高显著。运动情感维度变化最为突出,家庭日志显示幼儿自主发起拍球活动的频率增加,部分幼儿还创造出“拍球数数”“音乐拍球”等变式玩法,反映出内化后的运动兴趣。

家长参与特征方面,数据分析揭示出三类典型模式:技术指导型(占比约 40% ,侧重动作纠偏)、情感支持型( 35% ,通过语言鼓励维持动机)以及游戏互动型( 25% ,设计趣味挑战任务)。在实验的过程中,父亲参与组别中游戏互动型占比达 58% ,其幼儿在运动创新性评估中得分更高;而母亲主导的家庭更早实现基础动作的规范化。家校协同度分析表明,每周完成 3 次以上家庭练习的幼儿,其动作技能进步速度是低频练习组的 1.5 倍,证实了持续干预的重要性。

结语与建议

本研究通过为期三个月的家园共育拍球活动干预,证实了协同式运动干预对 3-6 岁幼儿运动核心素养发展的积极影响。研究发现,家园协同的拍球训练能显著提升幼儿手眼协调、空间感知等基础运动能力,尤其在父亲参与度高的家庭中,幼儿表现出更强的运动创新性与抗挫折能力。家长参与行为与幼儿运动表现呈明显正相关,其中游戏互动型指导模式对运动情感维度的促进作用最为突出。研究同时揭示,居住空间、照料者类型等家庭环境因素会对训练效果产生调节作用,但通过适应性活动设计可有效缓解空间限制带来的负面影响。

基于实证结果,提出以下实践建议:首先,幼儿园应建立“三维协同”的家园共育机制,包括目标协同(制定分阶段能力发展指标)、资源协同(开发家庭版运动工具包)和评价协同(实施运动打卡积分系统)。其次,针对不同家庭结构设计差异化指导方案,如为小户型家庭提供墙面反弹球等空间优化玩法,为隔代教养家庭编制安全防护指南。特别建议通过“父亲专场工作坊”等形式强化男性照料者的参与,利用其擅长的游戏化教学优势促进幼儿运动创新能力发展。最后,构建线上线下结合的支持体系,线上通过短视频平台推送“一分钟动作解析”,线下定期举办家校对抗赛等趣味活动,持续激发参与动力。

参考文献:

[1]刘芳.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中职物理主题教学设计——以“运动和力”主题为例[J].江苏教育,2024(11):72-74.

[2]居津.指向核心素养的事例类物理概念"体验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以"曲线运动"教学案例为例[J].物理教师,2023,44(4):23-27.

作者简介:王楚焓(1993.5),女,汉族,幼儿园老师,一级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