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精神卫生服务能力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强景
济宁医学院 山东济宁 272100
精神卫生问题在我国基层已经越来越受到社会和政府的关注。特别是在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比如鲁西南的县级市,精神卫生服务的薄弱情况显得更为突出。虽然近年来国家层面出台了不少政策,比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项目和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要求,但落实到基层往往还存在很大差距。基层医院精神科建设滞后,乡镇卫生院几乎没有专业人员,社区层面的康复和随访也缺乏持续性。这些问题使得有精神健康需求的居民很难在当地得到有效帮助,他们不得不跑到市区甚至省城去就诊,经济和时间负担都很重。另一方面,群众对精神疾病的认识也不足,不少人仍然认为精神疾病就是“不可治”,甚至是家丑,不愿意主动寻求帮助。这种情况导致患者病情延误和复发的现象经常出现。本研究选择鲁西南某县级市作为案例,主要目的就是呈现基层精神卫生服务的真实情况,分析其中的不足,并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改进对策,希望能为类似地区提供参考,也为政策进一步落地提供一些思路。
1 鲁西南某县级市精神卫生服务能力的现状
在鲁西南这个县级市,精神卫生服务的整体水平其实是处在一个比较尴尬的位置。一方面,国家的政策和文件里面要求逐渐把基层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起来,要做到“重心下移、资源下沉”,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得到基本的服务;但另一方面,地方上的医疗条件、资金投入以及专业人员数量都存在明显不足,造成了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落差。通过走访和调研可以看到,这个县级市的精神卫生服务大体上还是依托县级医院来承担,而县级医院精神科的规模非常有限,精神科病床只有几十张,占全院总床位比例在 2% 左右,远远达不到国家推荐的每万人八到十张床位的标准。而且精神科医生人数也不足,全市范围内持证上岗的精神科医生大约只有15 人左右,其中大部分集中在县人民医院,乡镇卫生院基本没有专业医生。按照人口大约75 万来算,每个医生平均要服务5 万人以上,这样的负担可想而知。
在基层的服务内容方面,主要还是围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建档和随访,这是上级主管部门硬性要求的工作任务。虽然当地也建立了患者管理系统,但随访率并不稳定,有的年份能达到 70% 左右,但有时候会降到六成甚至更低。这种波动主要是因为基层医生力量有限,很多乡村医生平时要负责常规的公共卫生任务,比如慢病随访、传染病防控等,他们对精神疾病并不熟悉,只能勉强完成基本的数据填报,很少有深入的康复干预。而且康复服务几乎空白,除了少数乡镇和社会组织合作搞过一些小型活动,比如简单的手工劳动康复或家庭探访,但这些活动缺乏持续性,不能形成长效机制。药物治疗虽然有国家的免费供药政策,但很多患者因为交通问题不能定期去县城领药,特别是农村地区,交通不便导致患者用药中断,一些患者因此复发甚至引发冲突事件。
从居民的角度来看,对精神健康的认知普遍不足。我们进行了一次 500 名城乡居民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约有 70% 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所在乡镇是否设有心理咨询点,甚至有些人从来没有听说过“心理咨询”这个概念。还有将近55%的受访者认为精神疾病是不治之症,或者觉得这是家庭丢脸的事情,这种观念不仅影响了患者主动就医,也给家庭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很多农村家庭要么把病人锁在家里,要么只能依靠亲属的看护,而这往往加剧了家庭经济和情感的负担。有一位村民在访谈时就提到,他的兄弟因为精神分裂症反复住院,家里每年要花费上万元,不仅农活做不了,照顾的负担还让其他孩子的学业受到影响。
除此之外,整个社会支持系统也是比较薄弱的。虽然县民政部门有时候会提供一些临时救助,但这种支持主要是经济上的,对患者长期康复帮助不大。社会工作者和心理咨询师的队伍几乎没有建立起来,当地也缺乏专业的社区康复机构。大多数时候,患者及其家庭只能依赖自己。公共宣传方面也存在缺陷,健康讲座偶尔有,但参与率很低,而且内容比较笼统,很少有人真正把精神健康当作和身体健康同等重要的事情。
在服务模式上,目前还是以“医疗为主”的模式,缺乏社区康复和社会支持的结合。基层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在精神健康方面几乎没有发挥作用,基本就是转诊或者简单发药,没办法给患者更多关怀。比如一个乡镇卫生院的医生说,他们没有接受过相关培训,对精神疾病的识别能力有限,只能依赖上级医院的诊断,有时候甚至怕惹麻烦干脆不敢管。这种情况导致了精神卫生服务的“断层”,很多问题没有办法及时解决。
从整体来看,这个县级市精神卫生服务能力的现状可以概括为资源不足、体系不健全、服务内容单一、居民认知偏低。虽然国家政策一直强调要推进“以社区为基础”的精神卫生服务,但在这里,社区层面的力量几乎没发挥出来。县级医院虽然尽力在承担,但由于床位少、人员少,根本无法覆盖整个区域的庞大需求。乡镇和村一级因为缺少专业力量,也只能停留在基本登记和简单随访的层面。居民和家庭因为缺乏知识和社会支持,往往只能硬扛,导致很多患者病情反复、家庭陷入困境。这种情况不仅影响了患者本人,也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2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通过对鲁西南这个县级市精神卫生服务现状的梳理,可以看到很多问题不是单一环节造成的,而是多方面因素叠加的结果。第一个比较突出的就是服务体系不完善。虽然国家层面早就提出要建立“预防—治疗—康复”一体化的服务模式,但在地方上几乎还停留在治疗环节,尤其是药物治疗为主。预防环节基本靠健康讲座,效果有限,康复环节几乎空白。不同部门之间缺乏协调,医疗、民政、社区组织之间联系不畅,形成不了合力。比如患者出院后,医院没有渠道把信息有效传递到乡镇或者村级机构,导致后续随访不到位,很多患者复发了才被发现,已经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
第二个问题是人力资源严重不足。精神科医生的数量本来就少,且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年轻医生普遍不愿意选择精神科,因为社会偏见大,职业认同感不足,待遇也不高,这造成了精神科“招不来、留不住”的困境。基层乡村医生也缺乏精神卫生知识,虽然他们承担了随访任务,但其实大多是“照本宣科”,无法做出专业判断。长期下去,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患者不信任基层医生,宁可长途奔波去大城市就医,进一步削弱了基层服务的作用。
第三个方面是居民认知和社会支持不足。调研中发现,不少人把精神疾病当成“疯病”,觉得治不好,甚至把患者排斥在正常生活之外。这样的观念让患者家庭承受双重压力,一方面要负担照顾责任,另一方面还要面对外界歧视。因为缺乏有效的社会支持网络,家庭往往成了唯一的照护单位,但家庭资源毕竟有限,容易导致照顾质量下降。社会组织本来可以发挥一定作用,但在这个县级市里,社会组织的力量还比较弱,缺少专业社工,民间自发的互助小组也没有形成。
第四个问题是资金和政策执行力不足。精神卫生服务在财政预算中往往不是优先项,经费有限,大部分资金都被用在建档和药物补助上。康复活动、心理疏导等软性服务缺乏稳定的经费来源,这就导致了服务模式的单一化。政策虽然有,但往往停留在文件上,真正落实到基层的时候就出现“最后一公里”的梗阻。比如要求乡镇卫生院设立心理咨询室,但因为缺乏资金和人员,很多只是象征性地挂个牌子,实际没有发挥功能。
3 发展对策与实践路径
针对鲁西南这个县级市精神卫生服务能力不足的现状,如果只是停留在问题的描述上显然不够,还需要提出一些可操作的改进思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可以从服务体系、人力资源、居民认知和信息化等几个方面来推动改进。
3.1 完善基层精神卫生服务体系
要提升整体水平,首先必须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服务体系。县级医院应该在全市范围内起到枢纽作用,可以建设一个区域性精神卫生中心,除了提供住院治疗外,还要兼顾培训和技术指导的功能,让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室有“上级依托”。在乡镇层面,要推动建立标准化心理咨询室,哪怕人员一开始不够,也要有场所和设备作为基础,后续通过派驻医生、远程视频等方式慢慢补齐。村级卫生室则可以承担最简单的筛查和转诊工作,形成上下联动。
3.2 强化人力资源培养与激励
人才问题是根本。县域可以和医学院校合作,设立定向培养计划,每年给予学费补助和就业保障,让更多年轻医生愿意选择精神科。同时也需要在待遇上有所倾斜,哪怕县财政有限,也可以通过项目补贴和职称晋升政策来提高积极性。对于乡村医生,要定期安排精神疾病识别和干预的培训,每年不少于20 学时,让他们至少能识别常见问题,并及时转诊。还可以把心理咨询师和社会工作者纳入服务体系,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缓解人力不足。
3.3 提升居民认知与社区支持
精神健康问题能否得到重视,群众观念是关键。可以设立“精神健康宣传月”,利用集市广播、农村微信群和志愿者入户讲解等方式,让大家逐渐接受心理咨询和治疗不是丢脸的事情。同时,应建立患者家属互助小组,让他们在社工或志愿者带领下,分享照护经验和心理压力。这样既能减轻家庭负担,也能让患者得到更多社会理解。
3.4 创新服务模式与信息化手段
在现有条件下,信息化可以帮助解决部分人力不足问题。比如建设远程会诊平台,县医院医生可以通过视频向省级专家请教,提升疑难病例的处理能力。在基层,可以开发简单的智能随访 APP,家属定期上传用药和症状情况,医生通过后台掌握信息,减少反复跑医院的负担。此前有乡镇开展过类似试点,三个月内患者依从性明显提高,复发率下降,这类经验值得在全市推广。
4 结论
通过对鲁西南某县级市精神卫生服务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可以看到基层精神卫生服务仍然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主要表现为体系不健全、人才不足、居民认知偏差以及资金与政策落实不到位。虽然国家政策方向明确,但在县域层面执行中遇到不少困难,导致患者得不到持续和系统的帮助。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完善服务体系、加强人力培养、提升社区支持和运用信息化手段等对策,希望能够为类似地区提供一些可行的思路。从实践角度来看,如果县级医院能够真正发挥枢纽作用,乡镇和村级机构逐步承担起筛查与随访责任,再加上人才和信息技术的补充,基层精神卫生服务的能力完全有可能在几年内得到改善。当然,本研究的数据和分析还有局限,未来需要更大范围和更长期的实证研究,但可以肯定的是,精神卫生服务的改进是一个社会整体的任务,只有多方合作才能真正让患者和家庭受益。
参考文献
[1]李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供给失衡与治理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21.DOI: 10.27157/d.cnki.ghzku.2021.000226.
[2]刘欢.系统观指导的上海社区精神心理卫生服务能力提升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2020.DOI:10.26998/d.cnki.gjuyu.2020.000362.
[3]马唯裕.齐齐哈尔市精神卫生服务利用现状及发展对策的研究[D].长春中医药大学,2019.DOI:10.26980/d.cnki.gcczc.2019.00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