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跨学科协作模式在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作者

陈敬 孟昕宇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高校图书馆的传统阅读推广工作常面临形式单一、受众参与度不高、效果难以评估等困境。为突破瓶颈,许多高校开始探索跨学科协作模式,旨在整合校内不同学科的专业知识、技术方法及人力资源,以创新阅读推广的形式与内容,提升其吸引力和有效性。本文旨在探讨跨学科协作模式在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中的具体应用方式,并尝试构建初步的效果评价体系,结合案例进行分析,以期为相关实践与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1 跨学科协作模式在阅读推广中的应用设计

跨学科协作模式在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中的应用设计,首要关键在于打破传统图书馆单打独斗的格局,通过系统性地整合校内多元主体的专业知识与资源,构建一个职责清晰、优势互补的协同网络。在此模式下,图书馆的角色从单一组织者转变为项目总协调人与资源平台,负责提供场地、文献资料、预算保障及最终的落地执行;文学院或新闻传播学院的师生则依托其人文底蕴与文本解读能力,承担内容深度挖掘与叙事设计的核心任务,负责遴选主题书目、撰写深度书评并引导学生的批判性思考;计算机科学或数字媒体技术等专业的师生成为重要的技术赋能方,他们可开发活动专属小程序、设计虚拟现实(VR)或增强现实(AR)沉浸式阅读体验、制作高质量宣传物料,从而极大提升活动的互动性与传播效能;而学生工作处、校团委等行政部门的参与则为活动提供了制度性支持,例如将参与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以学分认定等形式有效激励更广泛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基于这一分工框架,具体的实践活动设计得以摆脱同质化窠臼,例如可围绕“科幻文学与未来想象”等主题,联合文学学院策划内容、艺术学院进行视觉化呈现、计算机学院提供技术实现,共同打造融合了精选书展、AR 互动体验、跨学科专家对谈以及学生短视频创作竞赛在内的系列化项目,使推广活动从一个单向的信息传递过程,转变为一个需要多方共创、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的动态过程,最终实现阅读推广从形式到内涵的全面革新。

2 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2.1 评价指标的选取

科学衡量跨学科协作模式的效果需建立多维度评价体系,避免仅依赖活动场次和参与人数等单一数据。评价指标应涵盖四个维度:参与度指标,包括直接参与人数、跨专业组队比例、新媒体平台点击率、转发量和评论数等量化数据;满意度指标,通过活动后问卷调查获取,采用李克特五分量表让参与者对内容新颖性、组织协调性、互动体验感等方面打分,并收集主观建议;影响力指标,包括活动后相关图书借阅量增长率、相关主题电子资源访问量变化、校园媒体报道次数和广度;可持续性与发展性指标,评估是否形成可重复利用的资源(如 AR 应用程序)、稳定合作团队及可复制推广的活动模式。

2.2 评价方法的实施

在“科幻文学与未来想象”系列活动结束后,我们开展了效果评估。通过图书馆管理系统数据调取,发现活动核心推荐的 20 本科幻图书在活动后两个月借阅总量达 350 次,较活动前同期的 80 次增长 337.5‰ 。通过向 500 名参与者发放在线问卷,回收有效问卷 452 份,统计显示对活动整体满意度(“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占比达 88% ,“活动形式创新性”好评率高达 92% 。影响力方面,活动专属话题校园论坛点击量超 2 万次,相关推送阅读量累计 1.5 万次,并获得校报专题报道。此外,计算机学院开发的 AR 应用被保留并规划用于下次“古典文学”主题展,体现良好可持续性。当然,这些数据无法精确衡量活动对学生长期阅读习惯的深层影响,需后续跟踪访谈补充。

3 讨论与分析

跨学科协作模式为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带来了显著成效。该模式通过融入艺术设计、数字技术和科学知识等多元学科元素,将传统的静态文本展示转化为动态可交互的体验,显著提升了活动吸引力,特别是增强了对理工科学生的覆盖面。不同领域专家的介入深化了内容内涵,使书籍解读超越表层叙事,挖掘其背后的科学原理与哲学思辨,满足了学生深度阅读和批判性思考的需求。同时,这一模式也促进了图书馆员的能力提升和图书馆服务的现代化转型。

然而,该模式在实践中仍面临诸多挑战。跨部门协作存在沟通成本高、响应不及时等问题,影响项目推进效率。资金和资源分配问题也较为突出,特别是技术开发和专家费用等投入需要更多支持。此外,现有评价体系偏重量化指标,对长期效果如阅读习惯养成和信息素养提升等方面缺乏有效评估手段。未来需要进一步完善合作机制,建立更科学的长效评价体系,以推动跨学科协作模式的持续发展。

4 结论

综上所述,跨学科协作模式为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注入活力,是极具前景的发展方向。它通过整合多元学科智慧和资源,能设计出形式更新颖、内容更深刻、体验更丰富的阅读活动,从而有效提升推广效率和效果,这一点从案例数据和讨论中得到初步验证。然而,该模式成功应用高度依赖良好的顶层设计、畅通的沟通机制、充足资源保障及不断完善的科学评价体系。图书馆须发挥更积极主动的牵头和纽带作用,努力提升自身组织协调能力。未来研究与实践需继续探索更多元、深入的协作形式,并着力构建能科学衡量长期隐性成效的评价方法,以克服当前缺陷,推动该模式走向成熟和可持续发展,使高校图书馆真正成为滋养跨学科创新人才的沃土。

参考文献

[1]颜蕴琦.阅读推广视域下高校图书馆跨学科阅读实践路径研究——以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华师乐集”为例[J].四川图书馆学报,2025,(01):71-78.

[1]敬海燕.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与跨学科培养的内在逻辑研究[J].大学,2025,(01):8-11.

[1]戴颖.基于文化自信的高校图书馆“展览 + 阅读推广”策略研究[J].文化月刊,2025,(03):7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