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智能触控面板对汽车内饰用户体验优化的研究

作者

王亮

奇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安徽合肥 230041

一、引言

汽车作为工业批量化的重要产物,汽车的信息化、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随着信息科技的不断发展,汽车人机交互设计将是未来设计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这也要求在汽车的中控面板的设计过程中需要更加符合宜人性的要求。通过分析家用汽车中控面板的几种设计要素,综合分析了宜人性在中控面板设计上表现,旨在使设计面向生活、服务人类。汽车由传统的机械化慢慢走向智能化,车内空间正被重新定义为驾驶、信息交流和生活体验的综合场景,智能触控面板在这转型期间迅速替代许多物理按键,变成车内的主要人机交互手段[1]。它的长处是功能集中、界面灵活,可以提升操作效率和内饰美感,但是它在驾驶分心、操作繁杂,环境适应性等方面也有明显缺点,怎样在维持科技感和信息集成度的同时,兼顾安全性,易用性,就成了智能座舱研究的重点。

二、智能触控面板的技术发展与应用

智能触控面板出现在汽车内饰里,既有触控技术前进的缘故,也有智能座舱大方向的推进。车载的触控技术比如电容式触控、多点触控、柔性显示等等趋于成熟,车载面板也就不再被小尺寸中控屏给困住,大屏幕如今已是业内共识。但屏幕尺寸的变大并非重点关键,更重要的是承载的系统多了,导航、车机娱乐、车辆信息观测、座舱环境管控等功能集成在一起,部分高端车型甚至利用屏幕上分区块的方式实现“驾驶者专属”与“乘坐者专属”呈现在不同界面上,如此一来既减少了干扰又增加了工作效率[2]。

从应用层面来讲,触控面板的布局逐渐拓展到副驾娱乐屏、后排控制面板、方向盘触控条以及座椅扶手区域,使得不同的乘员可以独立操控各自的功能板块。比如后排乘客能凭借独立屏幕自行调节座椅和空调,而不用去打扰前排驾驶操作,这样的“分布式触控”方式,让座舱的便利性和人性化程度有所提升。而且在设计执行时,触控面板的反应速度,界面逻辑以及环境适应性成了用户感受的关键之处,一些厂商利用高亮度防眩屏、抗指纹涂层、震动回馈模块等技术手段,明显改善了在强光,颠簸等状况下的使用感受。这就体现出,触控面板的发展已经不是单纯替换显示技术那么简单的事情,而是同整车的人机工效,场景化交互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系统工程[3]。

三、智能触控面板对汽车内饰用户体验的积极影响

智能触控面板出现并非简单的技术更新,而是对汽车用户体验的一次全面再造。从驾驶安全,操作效率到情感互动,品牌价值等方面,它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无处不在。

(一)信息集成提高操作效率

传统汽车的中控台常常会安排很多按键和旋钮,功能分散又不好在有限的空间里做到美观和好用兼顾。智能触控面板凭借统一的界面,把导航、空调、音响、驾驶模式切换这些功能集中起来,驾驶者可以在一个界面搞定大部分操作。这种集中化做法削减了机械部件的重复,而且让驾驶者找寻操作入口的时间变短,整体交互效率也就提升了。像有些车型就有“快捷场景模式”这个按钮,用户只要一键即达,就能完成空调温度,氛围灯和音响的联动设置,这样的设计明显提升了使用便利性。

(二)个性化设置提升用户专属感

触控面板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随使用者喜好和使用习惯来布局。像驾驶者常用车的功能可以置顶,也可依照场合来切换界面模式,像“日常通勤模式”或者“长途出行模式”,这样的灵活安排使操作效率上升了。而且给予了使用者较强的掌控感和融入感,更有意思的是有些车机系统凭借 AI 学习用户使用习惯,会于某些时间段主动推荐常用功能,上下班时提前把导航、音乐应用呈现出来之类的“主动服务”,让智能化感受变得更明显一些[4]。

(三)多模态交互增强灵活性与安全性

触控面板在用户体验上的一大优势是与其他交互方式的配合。比如驾驶者在高速行驶时可以通过语音输入导航地址,在需要精细调整路线或参数时再通过触控进行最终确认。这种语音与触控的配合可以降低长时间操作屏幕带来的分心风险,一些车型已经把手势识别、眼动追踪和触控结合在一起,实现了“不需要手指完全接触,就可以完成操作指令”的效果,改善了在特殊情况下交互的便利性[5]。

四、挑战与优化路径

(一)驾驶安全与人机工效的冲突

触控面板提升了功能集成度,却引发了驾驶分心问题,驾驶者操作触控屏时常需转移视线,还要执行多步点击,缺少物理按键的触觉回馈,盲操作难以达成。高速或者复杂路况下尤其明显,危及驾驶安全。问题关键在于人机工效的重新设计,可行途径是,在空调温度,音量控制等重要功能处保留物理旋钮或者拨片做冗余,保证紧急情况下快速操作,触控屏里加入触觉回馈模块,驾驶者不依靠视觉就能确认操作是否成功。

(二)环境适应性与用户多样性面临的挑战

汽车内饰使用环境复杂,触控面板会受强光反射、颠簸震动、指纹残留等干扰,影响可视性和准确性。用户群体差异大,年轻群体更易接受全触控,年长用户更倾向保留部分物理交互。针对环境问题,屏幕可采用高亮度自适应调节、防眩涂层,软件层面增加防抖算法、大尺寸点击区域设计,减少颠簸路段误触[6]。针对用户的差异性,应给予多种交互通道、触控、语音、物理按键相互补充,用户可按自己的喜好和习惯随意选择,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既改善了整体的适用性,又减小了由于群体差异造成的使用门槛。。

五、结语

智能触控面板在汽车内饰中的应用,既实现了操作集成化和美学升级,又暴露出分心风险和适应性不足等难题,要解决这些难题。就要做到安全和体验并重,一方面,可以凭借触觉回馈和关键功能的冗余设计来减轻操作负担,另一方面,可以依靠自适应界面和多种方式的交互来加强灵活性和包容性。将来的发展不是要彻底替代物理按钮,而是要创建起更为合理的交互体系。

参考文献

[1]曾绍庭,黄帅,王沛贤.基于 AIGC 的汽车内饰形态设计研究[J].机械设计,2025,42(S1):208-212.

[2]邓昭,孔少伯.多感官协调下的汽车内饰设计研究[J/OL].机械设计与制造,1-7[2025-7.2].https://doi.org/10.19356/j.cnki.1001-3997.20241230.007.

[3]赵芳华,张航源,丁满,等.智能汽车内外饰造型意象耦合度评价方法研究[J].图学学报,2024,45(05):1106-1116.

[4]李义,刘轶,姚卫国.汽车内饰件胶接过程中产品质量的提升[J/OL].吉 林大学学报(工学版),1-10[2025-6.2].https://doi.org/10.13229/j.cnki.jdxbgxb.20 240119.

[5]刘海波,张睿.基于计算机数值模拟技术的汽车内饰面板注塑成型工艺优化[J].塑料科技,2023,51(11):89-93.

[6]方明月,张宇,王彻,等.汽车仪表内饰件注塑成型工艺的多目标优化[J].工程塑料应用,2023,51(09):8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