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PC模式下建筑工程施工阶段成本精细化控制方法研究

作者

王珏

杭州添聚人力资源管理有限公司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 310012

EPC 模式因一体化管理优势在建筑工程中广泛应用,但施工阶段成本易受多方因素影响而失控。传统控制方法精度不足,难以应对动态复杂的施工场景。本文聚焦施工阶段,探索成本精细化控制方法,为EPC 项目成本管控提供实践参考。

一、EPC 模式下施工成本控制的特点与问题表现

(一)责任边界重构带来的成本管理复杂性

EPC 工程总承包模式在建筑领域的推广使得施工阶段的成本管理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与传统分段管理方式相比,EPC 项目中总承包方对设计、 环节之间的联动性增强,责任边界出现重构。这种模式打破了原有的管 握施工本体工作,还要具备整合上下游信息与资源的能力。在这 是需进行系统性协调的复杂工程。项目团队需要面临设计变更 频繁、 流程复杂交错等现实挑战,若缺乏科学的成本控制流程与协调机制,容易引发重复资源投入、材料浪费与预算失控等问题。

(二)动态过程控制需求提升了管控精度要求

EPC 模式下施工现场往往处于高动态状态,施工任务的不断演变对成本控制提出实时调节的要求。传统静态成本预算方案在这一模式中面临极大限制,原因在于实际现场施工中工程量波动频繁、临时变更事项较多、施工资源调配依赖多因素干扰,若不能实现成本控制与进度管理的同步运行,则极易造成成本计划与实际执行偏差。为了提升施工阶段的成本管控精度,必须打破原有的结果导向管理理念,转向对过程的实时掌控与动态反馈。成本控制应嵌入施工每一环节中,涵盖材料采购、人员投入、机械使用、施工组织等具体作业项,通过对每一阶段的资源投入与成本消耗数据进行采集、分析与对比,建立起基于过程数据驱动的预算执行评价体系,动态反映偏差原因,并及时提出修正策略。

(三)多参与方介入增加了成本信息管理难度

EPC 项目在施工阶段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参与主体众多,包括设计院、设备材料供应商、分包单位、监理机构等,这些单位之间存在组织管理 统接 业务目标不一致等现实情况,使得施工阶段的成本信息管理呈现出高度复杂与 中易形成“信息孤岛”,导致施工现场无法获取完整、准确、实时的成本数 算执行情况,如果供应商数据未与项目成本系统对接,项目部难以及时掌握 响整体成本统筹。此外,设计变更、工期延误、现场变动等因素一旦未能同步传递至各协作方, 也会形成成本核算误差,影响最终结算的准确性。

二、施工阶段成本精细化控制的策略路径探析(一)基于全周期预算逻辑的成本动态控制机制

精细化成本控制的核心在于预算机制的动态性与系统性。EPC 工程预算管理应摆脱孤立编制、静态执行的传统模式,构建贯穿设计、采购与施工全流程的动态预算逻辑体系。在施工阶段,预算不仅是成本控制的底线约束,更是现场管理与资源调配的指导依据。首先需建立以WBS 工作分解结构为基础的成本科目体系,对各施工任务单元分配明确预算指标,确保资金分配合理、项目结构清晰。同时,通过构建“计划-执行-反馈-调整”的成本闭环控制链条,使预算在施工现场实现滚动修正,动态适应施工条件变化。在管理实践中,可借助项目管理系统实现成本数据的自动采集与对比分析,对施工现场的材料耗用、人工投入、机械稼动等成本要素进行实时跟踪,一旦发现偏差趋势,通过预警机制及时进行控制措施调整。

(二)以合同管理为轴心的成本边界控制策略

施工成本控制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合同管理的严密性与执行力。EPC 项目中,施工阶段合同种类多、接口复杂,合同条款是成本责任划分与风险分摊的根本依据。为实现成本的有效边界控制,应从合同策划阶段入手,依据施工内容、工期要求、技术难度等要素,量身定制具有针对性的分包合同条款。在执行阶段,应通过建立合同执行数据库,将各类合同信息统一纳入成本管理体系,实现合同履约信息的实时记录与过程监督。对于现场变更事项,应严格按照合同变更审批程序执行,明确审批流程、责任人员与预算来源,避免无计划性支出侵蚀项目利润。还需构建以合同为核心的数据交互机制,使施工任务书、进度节点、付款计划与预算成本形成联动关系,确保成本控制与合同履行进度一致。

(三)以 BIM 与项目管理平台为载体的技术赋能手段

随着信息化与智能化技术的发展,BIM 与项目管理平台逐渐成为成本控制的关键工具。施工阶段成本控制的复杂性在于资源动态、施工交叉、现场变更等情况频繁发生,传统人工监控方式存在滞后与误差。BIM 技术可以通过构建建筑全生命周期模型,精确模拟施工过程与资源流动,在设计阶段提前识别施工冲突、资源冗余点,降低施工阶段变更频率。在成本控制应用中,BIM 集成工程量数据与价格库,可实现模型变动驱动下的成本动态计算,辅助现场管理者进行科学决策。配合项目管理平台,项目团队可实现施工任务、材料采购、预算执行等信息的可视化统一管理,通过数据接口将施工进度与成本执行动态联动,构建“模型-进度-成本”一体化管控体系。同时,平台可设定预警机制,一旦成本指标超限或资源偏差显著,即刻提示管理人员进行核查与调整。

(四)建立标准化指标体系与考核机制推动成本落地执行

成本控制最终的落实依赖于制度规范与执行评价体系的构建。EPC 项目在施工阶段应依据成本构成特点、作业层级结构与岗位职责,建立系统化、分级化的成本控制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应涵盖直接成本、间接成本、资源效率、损耗控制等维度,分解到具体项目、班组甚至作业人员层面,并设置目标值与偏差容许范围。在实际执行中,需将各项成本控制指标纳入考核机制,通过数据对比、过程跟踪与结果分析,形成定期评估与即时反馈机制,确保管理措施真正落实到位。同时,建立奖惩制度,将成本控制绩效与激励挂钩,激发项目管理团队与一线作业人员的积极性与责任感。项目公司层面还可通过建立成本控制季度巡检制度,对各施工项目开展交叉检查与经验共享,实现经验推广与问题纠偏双向推动。

三、结束语

EPC 模式为建筑工程管理提供了一体化路径,但同时也对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面对责任融合、信息复杂、动态波动等现实挑战,唯有以精细化管理为核心理念,系统构建预算、合同、技术与制度协同作用的成本控制体系,才能实现成本的全过程可控、风险的实时应对与效益的最大保障。

参考文献:

[1]刘春丽.精细化管理在建筑工程 中的应用[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9,38(24):34-38.

[2]赵崇秀.建筑工程施工阶段成本管理与控制探讨[J].居业,2024,45(07):39-43.

[3]彭旭.EPC 模式下装配式建筑项目成本控制研究[J].现代企业文化,2022,40(13):44-48.

作者简介:王珏,出生年月:1993.12.30,单位:杭州添聚人力资源管理有限公司,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西湖街道 310012。研究方向:给水排水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