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心理拓展训练对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探析

作者

朱月芳

江苏省镇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大港中学 江苏省镇江市 212132

一、引言

当前,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学业压力、人际交往、自我认同等多重挑战。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部分初中生存在焦虑、抑郁、自卑、人际敏感等心理问题,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多以课堂讲授、心理咨询为主,形式较为单一,难以全面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而体育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天然的活动性与实践性,为心理教育的融入提供了良好平台。

心理拓展训练(Psychological Outward Bound Training)起源于西方的拓展训练(Outward Bound),强调通过精心设计的体验式活动,激发个体潜能,提升心理素质。近年来,国内教育界开始尝试将心理拓展训练融入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尤其在初中阶段取得了初步成效。本文旨在系统分析心理拓展训练对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探讨其教育价值与实施路径。

二、心理拓展训练的内涵与特征

心理拓展训练是一种以体验式学习为核心,通过设置具有挑战性、合作性和反思性的活动项目,帮助参与者在实践中提升心理素质的教育方式。其核心理念是“在体验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

1.体验性:强调“做中学”,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活动,获得直接经验,而非被动接受知识。

2.挑战性:活动设计具有一定难度,鼓励学生突破自我设限,增强自信心。

3.合作性:多数项目需团队协作完成,有助于培养沟通能力与团队精神。

4.反思性:活动后引导学生进行总结与分享,促进认知深化与行为改变

5.安全性:在保障身体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心理挑战,避免过度压力。

在初中体育课程中,心理拓展训练常以“信任背摔”“穿越电网”“盲人方阵”“毕业墙”等经典项目为载体,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进行改编与创新。

三、初中生心理健康现状与挑战

初中生处于青春期初期,生理与心理变化剧烈,容易产生以下心理问题

1.学业压力大:面临中考压力,部分学生出现考试焦虑、学习倦怠。

2.自我认同困惑:自我意识增强,但评价能力不足,易产生自卑或自负情绪

3.人际关系紧张:同伴关系、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处理不当,导致孤独感或冲突。

4.情绪波动明显:情绪易受外界影响,缺乏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

5.抗挫折能力弱:面对失败或批评时,容易产生逃避或攻击行为。

这些问题若得不到及时疏导,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业发展与人格健全。因此,探索有效的心理健康促进途径尤为迫切。

四、心理拓展训练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

心理拓展训练通过多种途径作用于学生的心理发展,具体机制如下:

(一)增强自信心与自我效能感

心理拓展训练中的挑战性项目要求学生克服恐惧、尝试新事物。例如,在“高空断桥”项目中,学生需在高空中跨越断桥。尽管有安全保护,但心理障碍是主要挑战。成功完成任务后,学生会获得强烈的成就感,从而提升自我评价与自信心。研究表明,多次参与拓展训练的学生在“我能应对困难”等自我效能感量表上的得分显著提高。

(二)提升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

许多拓展项目必须依靠团队合作才能完成。如“穿越电网”要求全体成员在不触碰“电网”的情况下通过,需制定策略、分工协作、相互支持。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会倾听、表达、妥协与领导,增强了集体归属感与社会责任感。这种积极的人际互动有助于缓解孤独感,改善人际关系。

(三)培养抗压能力与情绪调节能力

拓展训练中的不确定性与挑战性情境模拟了现实生活中的压力源。学生在面对任务失败、时间紧迫、同伴冲突时,需学会控制情绪、调整策略。教师在活动中适时引导学生进行情绪识别与表达,帮助其建立积极的应对方式。长期参与可增强心理韧性(Resilience),使学生在面对学业或生活压力时更具适应力。

(四)促进自我认知与反思能力

每次拓展活动后的“分享与总结”环节至关重要。学生被鼓励表达感受、分析成败原因、反思行为模式。这一过程有助于学生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优点与不足,理解他人视角,促进元认知发展。例如,有学生在“盲人方阵”后意识到“原来我平时太急于表达,忽略了倾听”,从而在日常交往中做出调整。

(五)缓解焦虑与抑郁情绪

身体活动本身具有释放压力、改善情绪的作用。心理拓展训练结合了体育锻炼与心理疏导,通过高强度的身心投入,帮助学生释放积压的情绪。同时,积极的团队氛围与成功体验能有效提升积极情绪,减少负面情绪的积累。

五、实践案例分析

以某市重点初中为例,该校自 2023 年起在七年级体育课中每周安排一节心理拓展训练课,持续一学期。课程内容包括信任建立、团队建设、挑战自我、沟通协作四大模块,共16 课时。

研究方法:采用前后测设计,使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对实验班( n=50 )与对照班( n=50 )进行测评。

结果:

●实验班在“学习焦虑”“人际敏感”“情绪波动”等维度得分显著下降(p<0.05 )。

●自信心、团队合作意识、问题解决能力等非认知能力显著提升。

●学生反馈:“更敢表达自己了”“学会了信任同学”“遇到困难不再轻易放弃”。

该案例表明,系统化的心理拓展训练课程能有效改善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六、实施建议与挑战

(一)实施建议

1.课程化设计:将心理拓展训练纳入体育课程体系,制定学期教学计划,确保系统性与连续性。

2.师资培训:加强对体育教师的心理学知识与拓展训练技能的培训,提升其组织与引导能力。

3.安全保障:严格评估活动风险,配备专业保护设备,制定应急预案。

4.分层教学:根据学生年龄、体能与心理特点设计难度适中的项目,避免“一刀切”。

5.家校协同:向家长宣传心理拓展训练的意义,争取理解与支持,形成教育合力。

(二)面临的挑战

1.场地与器材限制:部分项目需专用设施,普通学校难以配备。

2.教师专业能力不足:体育教师普遍缺乏心理学背景,指导深度有限。

3.课时压力大:在应试教育背景下,体育课时易被压缩,拓展训练难保落实。

4.评价体系缺失:心理素质难以量化,缺乏科学的评估工具。

七、结论

心理拓展训练作为一种创新的教育模式,能够有效促进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它通过体验式活动,帮助学生增强自信、改善人际、提升抗压能力与情绪管理能力,是体育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重要路径。尽管在实施中面临诸多挑战,但其教育价值不容忽视。未来应加强政策支持、师资建设与课程研发,推动心理拓展训练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常态化、规范化发展,为培养身心健康的青少年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 年修订)》.北京:教育部,2012.

2.张明.《心理拓展训练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体育科学,2020, 40(5):78-85.

3.李华,王芳.《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干预策略》.心理发展与教育,2021,37(3):321-328.

4.Kurt H. Outward Bound: Education as Experience. London: Routledge, 1 941.

5.陈晓红.《体验式学习理论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教育研究,2019,40(8):112-119.

6.刘伟.《心理拓展训练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实证研究》.中国健康教育,2018,34(6):543-546.

7.王磊.《初中体育与心理健康融合教学模式探索》.体育教学,2022(4):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