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群体认同看“乡音驿”对方言词汇语法的媒体化传播
弓梦源
天津传媒学院 301900
媒体技术的革新为方言传承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各类方言传播平台应运而生,“乡音驿”便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它以“守护乡音,联结乡情”为核心理念,依托多元媒体矩阵,系统开展方言词汇语法的采集、整理与传播工作。自成立以来,“乡音驿”已覆盖全国 20 多个方言区,累计发布方言内容超 10 万条,吸引用户逾 500 万,形成了独特的方言传播生态。本文正是基于这一逻辑,通过分析“乡音驿”的传播实践,揭示媒体化传播如何重塑方言生命力,以及这种重塑过程对地域群体认同的建构机制。
1.群体认同理论与方言传播的内在关联
1.1 群体认同的核心维度
群体认同的构成具有多维度特征,主要包括认知认同、情感认同与行为认同三个层面。认知认同是群体成员对群体特征的认知与理解,如对方言独特语音、词汇系统的辨识;情感认同体现为个体对群体的情感依恋,当人们听到熟悉的乡音时产生的亲切感便属于此类;行为认同则表现为个体参与群体活动、维护群体利益的具体行动,如主动使用方言交流、参与方言保护活动等。这三个维度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群体认同体系。
1.2 方言在群体认同建构中的作用机制
方言通过塑造“我们”与“他们”的边界来强化群体认同。特定的方言词汇与语法规则,如同无形的密码,只有群体内部成员能够精准解读。北方方言中常用的“待见”(喜欢),南方人往往难以理解;粤语中“食饭”(吃饭)的表达,也构成了与普通话使用者的区隔。这种语言差异形成了天然的群体边界,使内部成员产生“同属一个群体”的认知。同时,方言承载着群体的集体记忆。每一个方言词汇背后都可能隐藏着一段地域历史,每一种语法结构都可能折射出独特的思维方式。
1.3 媒体化传播对群体认同的重塑潜力
传统方言传播主要依赖口耳相传的人际传播模式,受时空限制明显,难以形成规模化的群体认同效应。而媒体化传播凭借其跨越时空、即时互动、多感官呈现等优势,能够打破方言传播的地域壁垒,将分散的方言使用者联结成更大的群体。例如,通过直播平台的方言教学活动,身处不同城市的同乡人可以实时互动,共同学习方言词汇语法,这种集体参与行为能够快速强化群体归属感。此外,媒体化传播还能赋予方言新的时代内涵,使其与年轻群体的生活方式相融合,从而激活群体认同的代际传承。
2.“乡音驿”对方言词汇语法的媒体化传播实践
2.1 多平台协同的传播矩阵构建
“乡音驿”根据不同平台的传播特性,构建了差异化的内容分发体系。在微信公众号,主打深度图文内容,如《吴语词汇中的农耕文化印记》系列文章,通过解析“田塍”“秧苗”等方言词汇的词源,展现吴语区的农业文明,单篇阅读量常突破 10 万 + ;抖音平台则侧重短视频创作,以“方言情景剧”形式呈现词汇用法,如用四川话演绎“巴适”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形容食物美味时说“这火锅吃得巴适”,描述生活惬意时说“退休生活过得巴适”,视频平均点赞量达 5 万以上。
2.2 分层化的内容生产体系
“乡音驿”根据受众的方言掌握程度,构建了从入门到进阶的内容生产体系。针对方言初学者,推出“基础词汇 100 句”系列,选取“你好”“谢谢”“吃饭”等日常高频词汇,配以普通话对照和发音指导。如针对闽南语学习者,标注“你好”(liho)的拼音注音,同时制作口型示范视频,降低学习门槛。对于有一定基础的受众,则侧重语法规则的讲解与应用。在客家话板块中,专门解析“涯系客家人”(我是客家人)中“系”作为判断动词的用法,以及“汝食未”(你吃了吗)的句式结构,帮助受众掌握方言语法的核心规律。此外,还设置“方言词汇进阶”栏目,介绍具有地域特色的生僻词汇,如上海话中的“弄堂”(小巷)、湖南话中的“呷饭”(吃饭),并追溯其历史演变,满足深度学习者的需求。
2.3 互动参与式的传播设计
“乡音驿”通过多样化的互动活动,激发受众的主动参与。每年举办“方言词汇大赛”,设置“看图猜词”“情景填词”等环节,吸引数十万用户参与。如在 2023 年大赛中,给出“一种用糯米制成的圆形食品,春节时常吃”的描述,让用户填写各地方言词汇,收到“汤圆”(普通话)、“汤团”(吴语)、“圆子”(江淮官话)等多种答案,通过这种方式收集到大量方言词汇样本,同时增强了用户的参与感。
3.“乡音驿”传播实践对群体认同的影响路径
3.1 认知重构:深化对方言文化价值的理解
“乡音驿”通过系统的词汇语法传播,帮助受众重新认识方言的文化价值。在对闽方言“拍铁”(打铁)这一词汇的解析中,不仅介绍其含义,还讲述了闽南地区打铁业的兴衰历史,让受众了解到方言词汇是地域产业发展的活档案。调查显示, 80% 的“乡音驿”用户表示,通过平台内容,自己对方言的文化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其中 65% 的用户开始主动向他人介绍方言文化,这种认知层面的转变为群体认同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2 情感激活:唤醒地域文化归属感
方言作为情感的触发器,能够唤起人们深层的地域记忆。“乡音驿”的传播内容常常结合具体的生活场景,如用方言演绎“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的日常对话,这种熟悉的场景与乡音相结合,极易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一位在上海工作的湖南人在平台留言:“听到视频里用长沙话讲‘呷饭哒’,瞬间想起了妈妈每天的呼唤,眼泪都快出来了。”这种情感共鸣进一步转化为地域文化归属感。许多用户表示,在“乡音驿”上找到的不仅是方言知识,更是“乡愁的寄托”。
3.3 行为转化:促进方言实践与群体参与
在认知深化与情感激活的基础上,“乡音驿”的用户表现出更多的方言实践行为。 40% 的用户表示开始在家庭中使用方言交流, 30% 的用户参与了线下方言保护活动。同时,用户的群体参与行为也日益增多。在“乡音驿”发起的“方言故事征集”活动中,短短一个月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方言故事 2000 多篇,许多用户通过分享自己与方言相关的成长经历,强化了“我们都是方言守护者”的群体认知。这种行为层面的参与,使群体认同从心理层面走向实践层面,形成了良性循环。
结论
“乡音驿”的实践表明,方言词汇语法的媒体化传播能够有效激活群体认同的认知、情感与行为维度,为方言传承注入新的活力。通过多平台协同传播、分层化内容生产与互动参与式设计,“乡音驿”不仅实现了方言知识的广泛传播,更构建了一个跨越地域的方言认同共同体。未来,随着技术的发展,方言媒体化传播将呈现更多可能性。
参考文献:
[1]吴健.入志方言的调查、记述与分布呈现[J].中国地方志,2025,(03):27-37+124-125.
[2]肖靖潼,蒋怡琳.微信公众号的方言文化推广实践——以“南腔北调方言”为例[J].中原文学,2025,(12):180-182.
[3]郝佳鑫,李萍,赵旭升,等.乡村治理视域中的方言共同体重构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5,9(18):173-177.
[4]朱聆睿.现代汉语方言对普通话发展的影响探究[J].新传奇,2025,(22): 38-40.DOI:10.26938/j.cnki.CN42-1794/Z.2025.22.012.
天津市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2513659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