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课程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学路径探索
高艳
阿克苏地区第二中学 843000
引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精神基石。这项宏伟工程并非仅限于思想政治课程或特定宣传活动,它需要贯穿于国民教育的全过程、各环节,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高中数学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核心科目,课时占比大,对学生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形成影响深远。
一、深度挖掘数学史料,彰显中华民族的数学智慧与共同体贡献
1.梳理古代数学典籍中的辉煌成就
中国古代数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成就,像《九章算术》,它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数学专著,内容涵盖了算术、代数、几何等多个方面,其中的“方程术”“正负术”“开方术”等都是具有世界意义的数学成就。在教学中引入这些内容,能让学生了解到中华民族在数学领域的领先地位,感受中华民族的智慧。再如《周髀算经》,它记载了勾股定理的公式与证明,比西方早了约 500 年。通过对这些典籍的介绍,能让学生明白中华民族在数学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
2.介绍少数民族数学家的杰出贡献
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许多少数民族也涌现出了杰出的数学家。例如蒙古族的明安图,他是中国 18 世纪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和地理测绘家。明安图花费 30 余年时间,研究圆周率,取得了重要成果,他的割圆密率捷法是中国数学史上的一项重要成就。在教学中讲述明安图等少数民族数学家的故事,能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共同体在数学发展中的多元性和共同努力,体会到各民族在数学领域相互交流、共同发展的历史,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探究数学文化传播中的民族交流
数学文化在历史上并不是孤立发展的,而是在不同民族之间相互传播和交流。丝绸之路不仅是贸易之路,也是文化交流之路,数学知识也随着贸易和文化的交流在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传播。例如,阿拉伯数字虽然起源于印度,但经过阿拉伯人的传播才得以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在中国,古代数学知识也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到周边地区,同时也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数学成果。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这种数学文化传播中的民族交流,能让学生明白各民族在数学发展中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加深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解。
4.结合数学史料中的民族合作案例
在一些重大的数学研究或工程建设中,往往体现了不同民族之间的合作。比如古代修建大型水利工程时,需要运用到大量的数学知识,不同民族的工匠和学者可能会共同参与其中,他们在数学计算、工程设计等方面相互协作。在教学中引入这些案例,能让学生看到各民族在实际行动中团结协作、共同解决问题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共同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巧设现实情境问题,体现国家发展成就与各民族共同奋斗
1.结合国家重大工程建设情境
国家众多重大工程的实施离不开各民族的协同努力。例如在高铁建设中,从线路规划的数学测算,到桥梁、隧道建设的工程设计,各个环节都凝聚着不同民族工程师、工人的心血。在课堂上,可以以高铁建设为实例,让学生分析其中涉及的数学原理,如轨道坡度的计算、桥梁结构的力学分析等。通过这样的情境教学,能够让学生明白各民族在国家重大工程贡献中发挥的作用,感受各民族共同为国家发展而奋斗的精神。
2.结合科技创新发展情境
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各民族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合作日益紧密。以人工智能算法研发为例,不同民族的科研人员运用高深的数学知识进行建模、优化。教师可以引入人工智能算法在图像识别、智能医疗等方面的应用案例,让学生了解其中的数学逻辑,如机器学习中的概率统计、矩阵运算等。通过学习这些案例,学生能体会到各民族在科技创新中携手共进,共同推动国家科技进步的伟大力量。
3.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情境
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各有特色,且都离不开各民族的共同参与。比如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旅游地区,当地政府和各族人民通过合理规划旅游资源,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成本核算、收益预测等,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教师可以选取这样的区域经济发展案例,让学生分析旅游项目开发中的数学问题,如旅游线路的规划、旅游产品的定价等。通过对这些实际问题的探讨,学生能够认识到各民族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相互协作,以及共同为实现地区繁荣而付出的努力。
三、渗透哲学思辨,于严谨推理中培养集体主义与规则意识
1.引导学生在数学推理中理解个体与集体的关系
在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每一个步骤就如同集体中的个体,只有每个步骤都准确无误、相互配合,才能得出正确的结果。例如在解复杂的方程组时,每一个方程的化简、每一次的消元操作都是解题集体中的一部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其中一个步骤出现错误,就可能导致整个解题过程的失败,就像集体中一个成员的失误可能影响到整个集体的目标达成。通过这样的推理过程,让学生明白个体在集体中的重要性,以及集体的成功离不开每个个体的努力,从而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
2.利用数学证明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数学证明是一个严谨的过程,需要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则和数学定理。教师可以选取一些经典的数学证明案例,如勾股定理的证明,让学生深入学习证明的步骤和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严格按照已有的规则进行推理和论证,不能随意更改或跳过步骤。这就如同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需要遵守一定的规则和法律,才能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转。通过数学证明的训练,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规则的重要性,从而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规则。
3.组织小组合作解决数学难题,培养团队协作与集体荣誉感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解决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学生需要分工协作,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攻克难题。例如,在解决数学建模问题时,有的学生负责收集数据,有的学生负责建立模型,有的学生负责分析结果。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生能够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尊重他人的想法,共同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案。当小组成功解决问题时,每个成员都能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和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结论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中数学课程,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探索性工作。它回应了新时代对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迫切要求。本文所探讨的四种教学路径——“挖掘史料,彰显共同智慧”、“巧设情境,体现共同奋斗”、“哲学思辨,培养规则意识”和“项目学习,深化共同实践”——旨在打破数学教学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壁垒,寻求学科知识与思政元素深度融合的可行之道。
参考文献:
[1]王丹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高中地理课程思政的理论与实践 [J].甘肃教育,2025,(12): 17-20.
[2]张欢欢.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高中思政“课程文化资源”开发研究[D].西南大学,2023.
[3]王春雪.课程思政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培养[D].聊城大学,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