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意识培养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学英语核心素养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曹淼
河南省平顶山市卫东区雷锋小学 467000
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发策略的实施和深化,西方文化开始向我国入侵,对我国的传统文化造成一定的冲击。而我国部分人群对西方文化的追捧也使得我国的民族文化被忽视。比如传统的节日端午节、中秋节等很多学生甚至不知道这些节日的具体日期和来源,但是对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等却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这也导致我国传统文化面临着弱化的危机,所以在中国学生接受英语教学跨文化教育时,有必要基于认同和弘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这也是当代学生的基本素养。当前,部分小学英语课堂存在“重语言知识、轻文化与心理”的倾向,跨文化意识培养多停留在表面,心理健康教育未能与英语教学有机融合,导致核心素养发展缺乏完整性。如何创新教学模式,将跨文化意识培养与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入小学英语核心素养教学,成为推动小学英语教学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课题。
一、跨文化意识培养、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英语核心素养的内在关联
(一)跨文化意识培养为核心素养提供文化支撑
跨文化意识培养与核心素养中的文化意识维度直接契合,同时助力语言能力、思维品质与学习能力的发展。在语言能力层面,理解中外文化背景是准确运用语言的前提,如掌握英语国家的礼仪用语、节日表达,需依托跨文化认知,才能避免语言使用中的文化偏差;在思维品质层面,对比中外文化差异的过程,能引导学生形成辩证思维,学会从多元视角看待问题;在学习能力层面,对不同文化的好奇与探索,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英语的兴趣,提升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跨文化意识培养使核心素养不再局限于语言技能,而是延伸到文化认知与思维发展的深层维度。
(二)心理健康教育为核心素养提供情感保障
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英语核心素养的发展存在紧密的情感联结。语言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因发音不标准、表达不流畅产生自卑心理,或因文化理解困难出现畏难情绪,这些心理问题会阻碍核心素养的提升。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情绪管理、自信心培育、抗挫折能力培养,能帮助学生克服语言学习中的心理障碍:如通过积极心理引导,缓解学生的学习焦虑,使其敢于开口表达,助力语言能力提升;通过团队协作心理培育,让学生在小组文化交流活动中学会倾听与包容,增强学习能力。心理健康教育为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营造了积极的心理环境,是学生持续参与英语学习的情感保障。
二、跨文化意识培养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学英语核心素养教学的现实挑战
(一)教学目标缺乏系统性整合
部分教师对三者融合的认识不足,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仅单独设计语言能力目标与简单的文化认知目标,未将跨文化意识培养与心理健康教育纳入目标体系,导致三者融合缺乏明确导向。例如,在教学“西方节日”单元时,仅设定“掌握节日词汇与表达”的语言目标,未设计“理解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尊重文化多样性”的跨文化目标,也未考虑“通过文化分享活动增强学生表达自信心”的心理健康目标。这种碎片化的目标设计,使跨文化意识培养与心理健康教育成为课堂中的“附加内容”,难以与核心素养深度融合。
(二)教学内容挖掘不够深入
小学英语教材中蕴含丰富的跨文化素材与心理健康教育契机,但部分教师对教材的挖掘停留在表面。在跨文化素材方面,仅关注教材中显性的文化符号,如饮食、节日、服饰,未深入挖掘文化背后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如对比中西方“家庭观念”“时间观念”的差异;在心理健康教育契机方面,未能从语言学习场景中捕捉育人点,如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因紧张不敢表达时,未及时进行自信心引导;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矛盾时,未借机培养学生的沟通与包容心理。教学内容挖掘的浅表化,导致三者融合缺乏坚实的素材支撑。
三、跨文化意识培养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学英语核心素养的教学模式创新路径
(一)重构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体系
以小学英语核心素养为框架,构建“语言能力—跨文化意识—心理健康”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体系。在语言能力目标基础上,增设跨文化意识目标与心理健康目标,并确保三者相互关联、协同统一。例如,在“介绍家乡”单元中,语言能力目标设定为“能运用英语描述家乡的景物与文化特色”,跨文化意识目标设定为“对比中外家乡文化差异,树立文化自信”,心理健康目标设定为“通过分享家乡故事增强表达自信心”;在“合作完成任务”单元中,语言能力目标设定为“能运用英语参与小组讨论、完成任务分工”,跨文化意识目标设定为“学习英语国家团队协作的文化理念,理解合作的多样性”,心理健康目标设定为“在协作中培养包容心理与团队归属感”。通过目标重构,使三者融合成为教学的内在要求,而非额外任务。
(二)整合多元教学内容
系统梳理小学英语教材,从文本、对话、活动、拓展资源中挖掘跨文化素材与心理健康教育契机,实现教学内容的深度整合。在跨文化内容方面,不仅关注显性的文化符号,更深入挖掘隐性的文化内涵:如教学“饮食文化”时,除学习食物词汇,还对比中西方“用餐礼仪”背后的文化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尊重他人饮食习惯”的跨文化理念;教学“童话故事”时,对比中外童话中的人物形象与主题思想,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认知。在心理健康内容方面,结合语言学习场景设计相关内容:如针对学生“害怕说错英语”的心理,设计“错误包容”主题活动,引导学生理解“犯错是学习的一部分”,缓解表达焦虑;针对小组合作中的矛盾,设计“有效沟通”语言练习,帮助学生学会用英语表达观点、倾听他人,培育包容心理。
四、结语
跨文化意识培养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学英语核心素养的教学模式创新,是对小学英语育人价值的深化,也是落实核心素养全面落地的必然要求。通过重构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整合多元教学内容、创新情境化实践方法、优化多元综合评价机制,能够打破三者割裂的局面,构建“语言学习—文化认知—心理成长”协同发展的教学体系。在实践过程中,教师需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避免形式化融合,让跨文化意识培养与心理健康教育自然融入英语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未来,还需进一步探索融合的长效机制,如加强教师跨文化素养与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训、开发优质的融合教学资源,推动小学英语教学真正成为“语言育人、文化育人、心理育人”的综合阵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蔷.核心素养背景下英语学科育人价值的实现路径[J].课程•教材• 教法,2020(4):69-76.
[2]张荣干.小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实践路径[J].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2022(8):1-5.
[3]刘儒德.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科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教育研究,2021(2):11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