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健康中国视域下应用型大学体育师资培育机制研究

作者

周新茹 李曙刚 郭猛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 06600

体育教师不仅担当着传授运动技能的义务,还肩负着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体魄强健的关键使命,在健康中国的时代背景下,传统体育教育体系渐渐暴露出目标界定模糊、教学内容老化、师资能力单薄等一系列深层问题,特别是在应用型高等院校,体育教师的培养模式亟待从应试主导转变为能力主导,从竞技方向转变为健康促进方向,响应“健康中国”战略号召,对体育师资培养逻辑进行重塑,是高校教育落实国家战略的关键实践方式。

一、健康中国战略对体育师资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一)“健康中国 2030”战略核心理念的内涵解读

“健康中国 2030”战略突出强化健康宣教、体医结合、慢性病防控和健康生活模式的推行,体育教育的职责同样从单一的体能、技能训练转变到以促进健康为导向的教育服务,体育教师应具备跨学科的知识构架,了解公共卫生、运动风险治理、生理评估等相关内容,可将生理学、心理学、营养学等知识融会贯通,针对学生实施个性化健康干预,变身为具备“运动健康干预”能力的专业型人才[1]。

(二)新时期体育教师所需的核心能力

当代体育教师应当具备五项核心本领:健康素养教学能力,助力学生养成科学的生活模式;运动健康评估与方案开具能力,规划个性化的锻炼安排;多学科融合本领,掌握康复学、营养学、心理学的知识;数字化教学本领,利用 AI 体测和可穿戴设备推动教学;公共卫生信息传播水平,促进校园与社区健康观念推广。

二、当前应用型大学体育师资培养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

如今多数高校的体育教育还是把竞技技术当作核心,课程着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对健康素养和健康促进能力的培育。倘若竞技类课程在总学分里的占比超出了 30% ,《运动与健康》《健康教育学》等课程却遭到边缘化,难以满足体育教师转型为“健康管理者”的要求。

(二)课程体系陈旧,缺乏健康导向内容

应用型高校的课程体系陈旧,没有成体系的健康导向课程群组。比如有一所重点院校没有开设《运动健康评估》《校园健康管理实践》等课程,造成毕业生难以承担健康促进工作,课程缺少跨学科融合与实践环节的设计,削弱学生处理复杂健康问题的能力。

(三)实践教学机制薄弱,缺乏真实情境锻炼

多数实训仅开展校内模拟活动,缺少与社区、学校、医疗机构协作的实践平台,学生缺乏个案干预和效果评估的实际操作经验。例如某体育学院跟社区合作搭建了“体质健康促进工作站”,提供真实且可追踪的教学场景,值得借鉴。

(四)师资队伍结构单一,缺乏“双师双能”型教师

体育教师里拥有医学或健康教育相关背景的人员占比不高,缺少健康干预与跨学科教学的能力,拥有“健康管理师”等双证书的教师占比不到15% ,直接对健康类课程教学的质量与深度造成影响。

(五)考核评价机制滞后,无法反映教师能力结构

当前考核主要聚焦在技术动作和专项能力方面,而对学生健康素养的变化情况以及干预效果的评价有所忽视。如某高校还是以 800 米、立定跳远等作为主要考核项目,缺少对动态体质的跟踪以及对行为改变的评估,很难促使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健康导向上。

三、构建服务“健康中国”的体育师资培育机制

(一)构建以健康素养为核心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应用型高校需从整体规划入手,界定体育教师不光要教导学生“怎么运动”,更要引导他们树立“为何运动”“如何健康生活”的观念,人才培养目标应当调整到“健康素养引领、实践能力支撑、服务全民健康”这样的综合定位上来[2]。拿某所高校当作例子,在其人才培养方案当中引入了健康素养方面的测评,将健康知识的掌握比例、体质的达标比率、行为的参与情况作为毕业考核指标。

(二)改革课程体系,嵌入“健康 + 体育”融合课程模块

课程体系的改革应当围绕健康这个导向去构建综合性课程集群,一是安排健康教育核心课程,像《运动康复学》《青少年健康促进实务》这类,课程学分所占比例至少为 25% ,就像某所体育学院开设了《健康促进传播》这类课程,与社区实践教学相结合;二是新增跨学科课程,把公共卫生、心理学、信息技术等内容进行融合,像《AI 体质评估》《学校心理干预方法》,提高学生的跨行业能力;三是打造模块化的课程体系,按照“技术 + 健康 + 管理”的类别,科学调配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占比,以契合学生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成长需要。

(三)建立“实践导向 + 能力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

倡导创建“校内—社区—教育系统”三段式实践途径,在校园内建立健康行为干预实验室,配置了诸如心率监测仪、智能体测设备等,方便学生开展个案剖析与数据处理工作,与社区卫生中心合作搭建实训平台。像某高校安排学生给老年人进行健康测评和运动辅导,并且记录下干预数据,在中小学校设置健康促进实习场所,学生参与设计健康课程、分析体测数据并开展干预行动,实践的整个周期至少为 12 周,利用可穿戴设备采集有关运动的数据,最后提交一份干预效果方面的报告,当作结业考核的凭据。

(四)优化师资队伍,打造“双师双能”型教师团队

高等院校需凭借“引培并举”方针打造复合型师资团队,引入拥有医学、健康教育或康复专业背景的人员参与教学工作,就像某体育大学近些年引入运动医学博士作为本科生核心课程的授课讲师,加深课堂的深度,促进在职教师开展进修与认证工作,像安排教师获取“健康管理师”“运动康复师”等职业资格证书,提高他们的实践指导本领。如某高校设立了“健康促进教师工作坊”,借助教学研讨分享、校外进修培训、实际案例开发等途径,带动教学、实践与科研协同共进,达成“双师双能”型教师标准。

(五)构建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

完善和成熟的运行机制是实现政策长效执行的重要保证,要抓好大学课外体育活动,首先应构建大学课外体育长效运行机制,建立“选项 俱乐部”课内外体育一体化模式。该模式包括俱乐部课内专项教学和俱乐部课外体育活动两个部分,覆盖大学体育育人全过程[3]。其中,俱乐部课内专项教学属于必修学分,开设大一上、下两个学期,体育教师在固定上课时间内分专项进行教学,这能为学生运动技能的形成和运动兴趣的培养打下基础。

在“健康中国”战略带动下,体育教师的工作职能已从单一的教学任务转变为推动健康。应用型大学得顺应趋势对师资培养机制进行革新,通过重新规划培养目标、调整课程架构、深化实践教学、打造“双师双能”师资队伍并健全评估机制,才可以培育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新型体育人才[4]。体育教育要顺应国家战略走向、呼应社会发展需求,真正达成以体育人、以健康育人的成效。

参考文献

[1]林挺.新形势下大学体育教学改革途径[J].武当,2021,(09):95-96.

[2]黄代海.大学体育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应用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31):131-133.

[3]张春艳.健康中国背景下大学体育促进学生主动健康的创新路径[J].当代体育科技,2024,14(17):51-54.

[4]李曙刚,陈庆合,赵华恩.“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新型体育教师的培养[J].体育学刊,2019,26(03):961-100.

项目来源: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学研究重点项目《“健康中国”视域下应用型大学体育师资培育研究》,项目编号:JYZD20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