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模式创新与效能提升研究
殷大朋
身份证号码:222403198709255212
引言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已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深刻改变着全球经济结构和竞争格局。在此背景下,将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精准引向产业发展的“万亩良田”,即实现科技成果的高效转移转化,对于提升国家创新能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的现实挑战与创新动因
1.现实挑战
当前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面临着诸多现实挑战。从科技成果供给端来看,部分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科研人员在开展研究时,往往更侧重于学术价值和理论突破,对市场的实际需求和产业发展的痛点关注不足,导致大量科研成果难以在实际生产中得到应用。例如,一些实验室里的先进技术,由于缺乏对产业化条件的考量,在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过程中遇到重重困难,如生产成本过高、工艺难以实现规模化等。
从科技成果需求端来讲,企业对科技成果的承接能力有限。许多中小企业由于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限制,难以对复杂的科技成果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即使有合适的科技成果摆在面前,企业也可能因为自身能力不足而无法将其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
2.创新动因
面对这些现实挑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的创新显得尤为迫切。
首先,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求是推动服务创新的重要动力。在当前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传统产业需要通过科技成果的应用实现转型升级,新兴产业需要依靠科技创新来培育和发展。只有不断创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模式,提高转化效能,才能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其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也促使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进行创新。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了大量的新技术、新产业和新业态,这些新兴技术的发展速度极快,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效率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不能及时创新服务模式,就无法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导致科技成果的价值无法得到充分发挥。
再者,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需要也推动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的创新。在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一个国家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已经成为衡量其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通过创新服务模式,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产业化水平,可以增强国家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优势,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
最后,满足科研人员和企业的发展需求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因。对于科研人员来说,他们希望自己的科研成果能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认可,实现科研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统一。对于企业来说,他们渴望获得更多、更优质的科技成果,以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创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模式,能够更好地满足科研人员和企业的需求,激发他们的创新活力。
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模式的创新方向
1.数字化与智能化升级方向
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构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数字化平台。该平台可整合各类科技成果信息、企业需求信息以及科研人员资源,通过智能算法实现精准匹配。例如,根据企业的行业属性、技术需求和发展战略,为其精准推送合适的科技成果;为科研人员推荐与之研究方向匹配且有转化需求的企业。同时,利用数字化技术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过程进行全程跟踪和评估,提高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2.多元化合作生态构建方向
加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促进高校、科研机构、企业、金融机构等多方主体之间的紧密合作。高校和科研机构专注于前沿技术研究和科技成果的创造,企业则将这些成果进行产业化应用。金融机构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资金支持,如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基金、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此外,还可以引入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供技术评估、法律咨询、市场推广等全方位服务,形成一个相互协作、互利共赢的多元化合作生态。
3.国际化合作拓展方向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积极开展国际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合作。一方面,吸引国外先进的科技成果到国内进行转化,通过建立国际科技合作园区、举办国际科技成果交流会等方式,搭建国际科技成果引进平台。另一方面,推动国内优秀的科技成果走向国际市场,加强与国际知名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参与国际科技项目和标准制定,提升我国科技成果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三、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效能的系统策略
1.加强政策支持与引导
为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政府应当制定更加系统化、精细化的政策措施,针对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需求,提供差异化的税收减免、财政补贴、贷款贴息等多元化激励手段。具体而言,可以通过提高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设立专项转化基金、实施成果转化奖励等方式,有效降低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技术研发、中试熟化、产业化应用等各环节的经济负担和运营风险。
2.强化人才培养与引进
为切实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效能,需要从人才培养和引进两个维度协同发力。在人才培养方面,应当重点加大对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相关专业的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系统性地调整优化现有课程体系,在保持理论教学深度的同时,显著增加实践教学比重,通过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等方式,着力培养一批既掌握前沿科技知识又精通市场运营规律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在人才引进方面,要制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税收优惠、住房补贴、子女教育等配套政策,打造有利于人才创新创业的发展环境,重点吸引具有丰富经验的国内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端人才,将其充实到科技型企业、产业园区和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等关键岗位,为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3.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为全面构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需要从立法、执法、市场建设等多个维度协同推进。首先,要加快完善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制定更加细化的实施细则和配套政策,为知识产权保护提供坚实的法律基础。其次,要持续强化执法队伍建设,提升执法人员的专业素质,加大执法装备投入,建立跨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对各类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实施精准打击和严厉惩处,切实维护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等创新主体的合法权益。
四、结论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效能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本文研究认为,破解当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难的问题,关键在于推动服务模式的深刻变革与系统创新。传统的、碎片化的中介服务已难以胜任,未来必须向平台化、生态化、专业化、深度化、金融化、共生化以及数字化、智能化的新型服务模式演进。
参考文献:
[1]朱育彬,梁雪梅,封春生,等.基于创新方法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模式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5,45(13):146-154.
[2]蒋建飞.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与转移模式研究[J].科技广场,2020,(01):1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