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解题者”到“说题者”:高中化学教研的范式突围与素养生长
毕彩忠
杭州艮山中学 310000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明确提出“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等核心素养要求,但一线教学中仍存在“重结论轻过程”“重解题技巧轻思维培养”的现象。笔者在教学调研中发现,学生在实验探究题、计算综合题等“思维型题目”上失分率高达 62% (2022 年所带高三班级期中测试数据),典型问题集中在“无法从数据中提取有效证据”“不能建立反应模型”“缺乏解题策略的迁移能力”等方面。传统“讲题—练题—考题”的线性教学模式,难以破解“听得懂、做不出”的困局。
在此背景下,“说题”作为一种新兴教研形式,逐渐进入一线教师的视野。它以试题为载体,通过系统分析题目背景、学情特征、解题思路、方法策略及拓展延伸,将隐性思维显性化,成为连接“教”与“学”的重要桥梁。本研究结合高中化学教学实践,探索“说题”在突破解题难点、培育核心素养及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价值,以期为化学教研提供可推广的实践范式。
二、“说题”的内涵与理论基础
(一)“说题”的内涵界定
“说题”是教师(或学生)以试题为载体,通过系统分析题目背景、学情特征、解题思路、方法策略及拓展延伸,将隐性思维显性化的教研活动。其本质是“以说促思、以思促教”,既是对试题的深度解剖,也是对教学规律的再认识。与传统“讲题”相比,“说题”更强调“思维过程的暴露”与“解题策略的归纳”,要求教师(或学生)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二)“说题”的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知识的建构需通过“情境、协作、会话”实现。教师“说题”时,通过暴露“审题—建模—求解—反思”的完整思维过程,为学生提供“可模仿的思维路径”;学生“说题”时,则通过“表达—质疑—修正”的协作过程,实现知识的主动建构。
2.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茨基提出,教学应引导学生在“现有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实现跨越。“说题”活动通过“教师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了“脚手架”,帮助其突破原有认知边界。
三、“说题”的实践路径与教学案例(一)教师“说题”:从“经验输出”到“思维显性”
以 2022 年高三实验题专项复习中的“碳酸钠纯度测定”为例(表 1),笔者通过“说题”活动重构教学流程:
实验序号样品质量 /gCO2 体积 /mL (标况)
15.300896.0
27.950672.0
310.60224.0
1.说题意:挖掘题目背后的素养指向
本题以《化学 1》“碳酸钠与盐酸反应”为原型,表面考查化学计算,实则指向“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核心素养。题目中“样品质量递增但 CO2 体积递减”的反常现象,是引导学生“基于数据证据推理反应本质”的关键。
2.说学情:定位学生的认知障碍
通过前测发现,学生的主要困惑集中在两点:一是无法判断“盐酸是否过量”(误将三组数据均视为盐酸过量);二是有效数字处理混乱(如将 224.0mL 误写为 224mL )。这些障碍源于学生对“反应进程( CO32-⟶H CO3Σ-⟶CO2 )”的微观理解不足,以及对“实验数据与反应原理关联”的分析能力薄弱。
3.说思路:构建“三审法”解题模型 针对学情,笔者提出“三审法”解题策略:
一审原理:明确反应分两步( Na2CO3+HCl=NaHCO3+NaCl ;NaHCO₃+HCl=NaCl+CO2↑+H2O) , CO2 仅在第二步生成;
二审数据:观察数据趋势(样品质量递增, CO2 体积递减),推断盐酸不足,第三组实验中盐酸完全反应;
三审关系:利用数据倍数(样品质量 1:1.5:2),设第 1 组含 xmolNa₂CO3 ,则第 2、3 组分别为 1.5x 、2xmol,结合 CO2 体积(仅第三组为 224mL,对应 0.01molCO2 )列方程求解。
4.说延伸:迁移方法,发展素养
通过变式训练(如
与 NaOH 混合溶液通 CO2′′ ),引导学生将“三审法”迁移至其他反应体系,强化“基于数据证据—建立反应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路径。
(二)学生“说题”:从“被动解题”到“主动建构”
在“工业流程题”专题课中,笔者尝试“学生说题”模式:将学生分为 4 人小组,每组抽取一道流程题,依次完成“分析流程→标注关键操作→推导物质转化→总结解题模型”的任务。例如,在分析“调节 pH 除杂”步骤时,某小组学生结合溶度积知识,提出“ pH=5 时 Fe3+ 完全沉淀(Ksp≈4×10-38 ),而 Cu²+未沉淀( Ksp≈2.2×10-20 )”,并通过计算验证了这一结论。这种“说题”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培养了“用数据说话、以逻辑服人”的科学态度。
四、“说题”的实践成效与反思
(一)成效:素养与成绩的双重提升
实践一学期后,笔者所带班级的高考化学平均分较前一届提升 8.5 分(112.3 分 vs103.8 分),其中“实验探究题”“工艺流程题”等思维型题目的得分率从 58% 提升至 79% 。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思维习惯发生了显著变化:课堂提问从“这道题怎么做”转向“为什么这样做”“还有其他方法吗”;作业中开始出现“解题思路流程图”“数据关系对比表”等自主建构的学习成果。
(二)反思:“说题”的深化方向
“说题”活动的有效开展需注意三点:其一,“说题”需紧扣核心素养,避免陷入“技巧总结”的误区;其二,“说题”应关注学生的参与度,通过“教师说—学生说—同伴互评”的多元互动,实现思维的深度碰撞;其三,“说题”需与日常教学深度融合,将“说题”融入备课、上课、作业批改的全过程,使其成为教师的“常态化教研”、学生的“习惯化学习”。
从“解题者”到“说题者”,这场静悄悄的教研革命,本质上是对“学习如何发生”的重新定义。当教师通过“说题”将隐性思维显性化,当学生通过“说题”将被动解题主动化,化学核心素养便不再是课本上的关键词,而是课堂里的思维火花、作业中的解题智慧、考试时的从容底气。
未来,我们需进一步深化“说题”实践,探索其与项目式学习、跨学科主题活动的融合路径,让“说题”真正成为素养落地的生长点,助力学生从“学会解题”走向“学会思考”,最终实现化学学科育人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喻平.数学核心素养评价的一个框架[J].数学教育学报,2016,25(2):1-
5.
[3]王磊.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教学价值[J].课程·教材·教法,2017, 37(4):47-53.
[4]李吉林.说题:一种新型的校本教研方式[J].教育研究,2018,39(11):102-108.
[5]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