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智能化技术在铁路线路维修中的应用探索

作者

曹成成

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有限公司乌海工务段 016000

引言:

铁路作为国家重要基础设施与大众化运输工具,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关键角色。铁路线路是铁路运输的基础载体,其状态直接关乎行车安全与运输效率。近年来,我国铁路事业飞速发展,面对如此庞大且不断增长的铁路网络,以及列车运行速度的提升、运量的增加,传统依赖人工经验与简单工具的线路维修方式,已难以满足铁路发展需求。智能化技术凭借其高精度、高效率、实时监测等优势,为铁路线路维修的变革提供了新契机,对保障铁路运输的安全、高效、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一、铁路线路维修现状分析

1.1 传统维修方式概述

传统铁路线路维修以人工巡检为主,维修人员借助轨道检查尺等简单工具,定期徒步检测轨道几何尺寸、钢轨磨损、扣件状态及道床外观等,发现异常后再开展起道、拨道、更换零部件等维修作业。该方式曾发挥重要作用,但随铁路现代化推进,局限性日益凸显。

1.2 传统维修方式存在的问题

人工巡检效率低,面对漫长线路及偏远、复杂地形,难以实现高频次、全覆盖检测,山区铁路尤为突出,人员劳动强度大且易疲劳。同时,检测精度受人为因素影响,结果易有偏差,微小病害难精准察觉。此外,缺乏实时性,无法及时掌握线路动态变化,常待病害影响行车安全时才发现,不利于提前预防。

二、智能化技术应用于铁路线路维修的必要性

2.1 满足铁路运输发展需求

铁路向高速、重载发展,列车对线路冲击力增强,线路状态变化更快更复杂。高速列车对轨道平顺性要求严苛,微小偏差可能引发振动;重载列车加剧钢轨磨损、道床变形。智能化技术可实时监测线路状态,及时处理隐患,满足维修严格要求。

2.2 提高维修效率与质量

智能化技术实现自动化、实时监测,大幅提升检测效率,如轨道检测车搭载传感器可快速完成长距离检测,数据精度远超人工。结合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分析,能精准判断病害情况,为维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提升质量并延长设备寿命。

2.3 保障铁路行车安全

智能化监测系统可实时掌握线路关键部位状态,对隐患预警。如通过传感器监测钢轨应力、温度,数据异常时及时报警,便于提前处置,避免钢轨断裂等事故,降低安全风险,保障运输安全有序。

三、智能化技术在铁路线路维修中的具体应用

3.1 传感器技术

传感器技术是铁路线路智能化监测的基础。在铁路线路关键部位,如钢轨、轨枕、道床、桥梁、隧道等,安装各类传感器,可实时采集线路状态信息。例如,应变传感器用于监测钢轨应力,当列车通过时,钢轨受力发生变化,应变传感器将应力变化转化为电信号传输至数据处理中心。温度传感器可监测钢轨温度,在气温变化较大时,钢轨会热胀冷缩,通过温度监测能及时调整轨缝,防止胀轨跑道或断轨事故。位移传感器用于检测轨道几何尺寸变化,如轨距、水平、高低的微小位移,为轨道精调提供数据支持。这些传感器采集的数据,为全面掌握线路状态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3.2 大数据分析

大数据分析技术在铁路线路维修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将传感器采集的海量线路状态数据进行整合、存储,利用大数据分析算法,可挖掘数据背后的潜在信息。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可总结线路病害发生规律,预测病害发展趋势。例如,分析某段线路在不同季节、不同运量条件下的病害发生频率和类型,提前制定针对性维修计划;根据线路状态数据变化趋势,预测钢轨磨损速率,合理安排钢轨更换时间。同时,大数据分析还能对维修作业效果进行评估,通过对比维修前后线路数据,判断维修措施是否有

效,为后续维修优化提供参考。

3.3 人工智能技术

人工智能中的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算法在铁路线路维修中应用广泛。基于大量线路检测数据和病害样本,训练机器学习模型,可实现对线路病害的自动识别和分类。例如,利用图像识别技术,对轨道检查车拍摄的线路图像进行分析,自动识别钢轨表面磨损、裂纹、扣件缺失等病害;通过深度学习算法,对传感器数据进行分析,自动诊断道床病害,如道床板结、翻浆冒泥等。人工智能还可用于维修决策优化,根据线路病害类型和程度,结合维修资源(人员、设备、材料等),自动生成最优维修方案,提高维修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3.4 无人机与机器人技术

无人机可搭载高清摄像头、热成像仪等设备,对铁路线路进行低空巡查。特别是在山区、桥梁、隧道等人工巡检困难区域,无人机能快速、高效完成检测任务,获取线路外观、周边环境等图像和视频信息,及时发现线路护坡坍塌、异物侵限等安全隐患。机器人技术也在铁路线路维修中崭露头角,如轨道巡检机器人可沿轨道自主行走,对轨道几何尺寸、扣件状态等进行检测;钢轨打磨机器人能根据预设程序,对磨损钢轨进行精确打磨,提高打磨质量和效率;还有一些小型机器人可用于狭小空间内的线路零部件更换和维修作业,降低人工劳动强度和安全风险。

四、智能化技术应用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4.1 面临的挑战

首先是技术集成与兼容性问题。铁路线路维修涉及多专业、多系统,不同智能化技术和设备来自不同厂家,如何实现这些技术和设备的有效集成,确保数据传输顺畅、系统协同工作,是亟待解决的难题。其次,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至关重要。铁路线路监测数据包含大量关键信息,一旦泄露或被篡改,将对铁路运输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再者,智能化技术应用需要专业人才支撑,目前铁路行业既懂铁路线路维修又熟悉智能化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短缺,限制了技术的推广应用。

4.2 应对策略

针对技术集成与兼容性问题,应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接口规范,加强不同厂家之间的合作与沟通,促进设备和系统的互联互通。为保障数据安全与隐私,要建立完善的数据安全管理体系,采用加密传输、访问控制、数据备份等技术手段,确保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在人才培养方面,铁路部门应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培训,培养一批既具备铁路专业知识又掌握智能化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同时,鼓励内部员工参加技术培训和进修,提升员工整体技术水平。对于成本问题,一方面可通过政府政策支持、行业联合研发等方式降低设备采购成本;另一方面,从长远来看,智能化技术应用带来的维修效率提升、设备寿命延长等效益。

结论:

智能化技术在铁路线路维修中的应用,是铁路行业适应时代发展、提升运输服务质量的必然选择。通过传感器技术、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无人机与机器人等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够实现铁路线路维修从传统人工经验型向智能精准型转变,有效提高维修效率与质量,保障铁路行车安全。尽管在应用过程中面临技术集成、数据安全、人才短缺和成本高等挑战,但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应对策略,逐步克服这些困难,智能化技术必将在铁路线路维修领域发挥更大作用,推动我国铁路事业向更高水平迈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强有力的运输保障。

参考文献:

[1]杨达.如何加强铁路线路维修与养护工作[J].江西建材,2022(03):151+154.

[2]王茂龙.铁路线路维修养护技术研究[J].黑龙江交通科技,2021,39(08):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