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七彩假期,星茧逐光”:孤独症儿童关爱实践与探索

作者

董俊瑶

泰山学院 山东泰安 271000

一、引言

研究强调孤独症儿童成长需专业与社会支持。2025 年暑期,团中央“七彩假期”项目启动,星茧逐光志愿团在泰安市东昇康复中心开展服务与调研。实践聚焦服务过程,通过互动、观察、记录及沟通,系统梳理问题,探索解决方法。团队用“儿童成长手册”记录个体变化,作为服务成效的载体,也为问题分析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这一过程不仅为东昇康复中心的服务优化提供了支持,更对构建精细化的孤独症儿童关爱体系具有现实意义。

二、调研过程与问题发现

进入泰安市东昇康复中心前,学校领导老师及团队成员首先通过与康复中心负责人、康复师的座谈,初步了解了机构的服务模式与儿童的基本情况。东昇康复中心作为泰安市较早专注于孤独症儿童康复的机构,在读儿童年龄集中在 6-10 岁,主要提供感统训练、语言康复、认知训练、儿歌律动等课程。

2.1 直接行为表现与能力短板

团队成员通过日常陪伴、参与训练活动,直观感受到孤独症儿童在社交、沟通与情绪管理方面的显著困难。他们很少主动眼神交流,对他人友好举动反应冷淡,常独自待在座位上,不参与团队互动,难以建立社交关系。语言发展迟缓,许多孩子入学时仍停留在简单词汇阶段,无法连贯对话,部分儿童存在语言理解障碍。情绪管理能力弱,情绪敏感不稳定,易因环境变化产生强烈反应,难以安抚。常有重复性、刻板性行为,如反复拍手、摇晃身体,影响学习生活,可能对自身安全构成威胁。

2.2 外部环境与支持系统困境

在与康复中心老师的交流中,团队发现儿童困境不仅源于自身症状,还有家庭负担沉重及社会认知偏差。孤独症儿童康复治疗周期长,家长需承担高昂费用,面临经济和心理双重压力,且缺乏心理支持和专业指导。他们困惑于如何将康复训练融入家庭生活。同时,社会大众对孤独症认知不足,存在误解与偏见,导致孤独症儿童在融入社会时面临诸多障碍,这种不利的社会环境阻碍了其成长与发展,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社会隔离,影响了他们的未来前景。

三、问题解决路径探索

3.1 儿童个性化干预方案构建

针对上述问题,团队依据儿童需求,巧妙运用“七彩假期”工具包资源,量身定制个性化教育方案及多元康复活动。通过“渐进式引导”建立信任,全面评估孤独症儿童能力,设定具体教育目标。依据目标,团队开展个性化课程,运用多样化教学手段强化语言和认知训练,助力儿童理解与表达。每日固定音乐律动课,借助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刺激他们的感官有利于其社交情绪和情感的良好发展以及塑造得体的行为。组织创作活动,鼓励孩子用绘画、手工等表达内心,提供丰富材料任其自由发挥。成员与老师积极互动,引导分享作品含义,锻炼语言表达和想象力。此外,设计适合孤独症儿童的体育游戏,如扔沙包、踢毽子,通过运动提升身体协调能力、平衡感和注意力。

3.2 家校协同支持体系

我们将定期邀请孤独症领域专家,向家长传授康复知识、教育策略、个性化教学方法及心理调适技巧,助力家长保持积极心态。团队成员将精心为每个孩子记录成长手册,详述康复进展与挑战。康复中心老师将以此手册为沟通桥梁,与家长紧密交流。老师会及时反馈孩子在中心的学习生活情况,包括课堂表现、互动情况及康复训练进展,并细致了解孩子家中表现。通过全面沟通,家长能直观看到孩子每天的进步与成长,感受到康复之路的坚实步伐。此举措旨在促进家校合作,共同助力孤独症儿童健康成长。

3.3 社会认知重塑与融合行动

在社会认知层面,团队巧妙采用“故事化传播”策略。通过团委、山东传媒网及中国社区发展网的联合报道,我们以孤独症儿童的真实成长经历为切入点,拉近与公众的心理距离。团队精心拍摄图片视频,记录孩子们短期内学习生活的点滴,捕捉其在绘画、手工作品中的才华及背后感人故事。借助具体人物和细腻细节,我们将温暖传递与知识赋能的理念呈现给广泛受众,使公众深刻感受孤独症儿童的独特魅力与可塑性,有效消解社会对他们的固有偏见。此策略在社会认知层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四、实践成效

经过一段时间的干预与训练,孤独症儿童在多个领域取得了积极进展:社交意识显著增强,孩子们主动与团队成员打招呼,曾抗拒集体活动的孩子也融入了玩耍中;语言发育迟缓问题得到不同程度改善,多数孩子能用简单词汇、手势表达意愿;情绪稳定性提高,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增强,学会用多种方式表达情绪,自我调节能力有所提升。家长反馈积极,家校合作更加紧密。社会大众对孤独症的认识加深,对孤独症儿童的态度更加包容友善,为他们健康成长、融入社会创造了更有利的环境。

五、结论与展望

本报告通过星茧逐光志愿团在“七彩假期”中的实践,我们深入了解了孤独症儿童及其家庭面临的问题,并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不仅为泰安市东昇康复中心的孤独症儿童带来了积极的改变,也为今后开展类似的关爱活动提供了宝贵经验。然而,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关爱孤独症儿童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共同努力。未来,应进一步加大对孤独症儿童教育和康复的投入,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提高社会认知度和接纳度,为孤独症儿童创造更加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1]王晓慧.全国孤独症儿童关爱促进行动先行先试效果显著[D].《华夏时报》,2025.

[2]张丽艳,袁茵.孤独症儿童非语言沟通障碍及其教育干预策略研究[G].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6(1):102-104.

[3]王丽,陈明.家校社协同干预对孤独症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研究[J].教育研究,2024(6):42-50.

作者简介:董俊瑶 (2006.5-),女,汉族,山东肥城人,专科在读,研究方向:关爱孤独症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