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家校协同共育提升小学生体质健康的研究
郑剑兵
广州市海珠区宝玉直实验小学 510250
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随着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生活条件好了,青少年的近视、肥胖比例反而在不断上升,主要原因是学生中怕累怕苦的思想比较普遍,在平时锻炼中和选择锻炼方式避“重”就“轻”,学校作为育人的主阵地,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最直接的手段是体育课程锻炼。在现阶段的教育环境下,如何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成为各方关注的问题。
一、家校协同共育现状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学校和家庭对儿童的教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特别是“双减”政策实施后,减轻了学生的作业和校外培训负担,小学生放学后有了更多自由的时间,同时需要父母更多的陪伴,随之凸显出家校协同共育的重要性。
(一)家校协同共育形式单一
从文献查阅和近几年的家校协同共育的案例来看,家校协同共育的形式主要包括:家长会、学校开放日、微信群和体育节亲子活动等,家校协作共育内容深度不够。而且家校协作共育呈现单向的形式,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配合。基本是家长被动地配合学校工作,或是老师主动通过电话或家长群方式联系家长,家长参与家校共育积极性不高。
(二)体育在家校协同共育领域不受重视
经过对几十位班主任的访谈发现,家长平时更多关心学生语、数、英学业成绩,对体育成绩方面的询问是少之又少。我国的应试教育也导致学校老师和家长唯分数论,从近几年的家校协同共育文献以及现状来看,虽然家校协同共育的理念越来越得到家长们的重视,但共育方面只是局限在文化学科,学生除了完成学校作业外,不少的家长还会再布置额外的作业。家长对学业成绩的迫切追求,掠夺了学生本该提升体质健康的时间,导致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成绩持续下滑。
(三)学生家庭结构的复杂
家庭体育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体育意识的主阵地。在和班主任交流过程中,发现一个班有近乎一半的学生常年跟着爷爷奶奶们生活,父母因工作压力和上下班时间的原因,平时很少参与和孩子的生活。还有部分是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等等,造成孩子家庭教育的缺失,甚至忽略了对孩子的关心。没有家长陪伴,学生在放学完成作业后,更多时间是花在玩手机、看电视、打电子游戏等等,而家长只要孩子能安安静静待在家里,也默认孩子这种行为。
(四)学校体育资源配备不足
“双减”政策颁布后,学生的作业量变少了,有了更多运动的时间。但学校和校外运动设施场地却跟不上,很多学校可能连一块篮球场地都没有,校外运动场地更是人满为患,学生在运动项目上选择就变得比较单一,消减了运动兴趣。除了场地因素,学校在家校协同共育体育方面的投入也受到一定的挑战,例如:体育教师的配备不足、体育器材缺少和对体育教师在家校协同共育能力培训开展等。
二、家校协同共育提升小学生体质健康的策略
(一)落实政策要求,改变认知观念
在“双减”政策实施前,学生放学后有数不尽的作业和各种补习班。学校要认真落实“双减”政策要求,首先在作业上要减负,关注好每一位学生家庭情况,做出科学合理的共育体育方案。提高学校老师的家校协同共育意识,同时利用家长会、家长联系群及社区街道合作,做好对家长方面的“双减”政策和家校协同共育的宣传,普及体育运动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不应该只重视“智”育,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改变家长传统认知,重视体育教育,提升学生体质健康。
(二)强化家校协同共育体育的指导工作
家校应该加强沟通交流,在共育方面达成双向的互动。学校作为育人的主阵地,在共育体育实施策略方面更具备优势,学校也应对每一位老师共育方面的能力进行定期培训,特别是体育教师还要掌握家校共育沟通技巧、沟通平台渠道、家校体育活动项目开展等等,帮家长解决在家开展体育活动的场地困难、运动器械缺乏、体育专业知识匮乏等问题,提升学生体质。例如:足球可用纸球代替,排球可用气球或充满气的塑料袋代替等等。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上的运动技术讲解视频,指导家长如何辅导学生体育成绩提高。
(三)利用网络平台促进家校常态化共育
以往家校共育体育的方式比较单一,局限在一年几次的家长会或是亲子体育活动,也缺少共育的延续性。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通过手机 APP 和家长建立沟通。例如:利用天天跳绳 app 布置体育家庭作业和亲子体育运动打卡,让家长了解孩子需要锻炼的内容和提升的项目,以便更好督促和辅导学生完成。老师和家长可在平台上实时跟踪学生体育成长,及时相互沟通反馈,老师适时做出科学调整,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四)建立共育制度,完善教育机制
想要建立牢固的家校共育,就需要规范化家校共育制度体系。首先建立供教师参考的家校共育评价标准,把家校共育合格纳入教师评优评级的必要条件,其次开通家长和学生对家校共育合作情况评价渠道。每学期进行一次总结,评选出在家校共育中表现优秀的老师、家长和学生,并对他们进行表彰,邀请他们经验分享。整合各方资源,为学生体育活动营造更多的运动条件。
参考文献:
[1]熊少严,戴育红.新时代家校合作的内涵、现状及改进路径[J].中小学德育,2021(01):44-47.
[2] 张瑜.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家校合作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3] 吴玉华.我国家庭体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7(1):69 -71.
[4] 岳瑛.我国家校合作的现状及影响因素[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2(03):50-53.
[5] 陆红燕.家校合作对学生体质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J].青少年体育,2014(12).
注:本文系 2022 年度海珠区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双减”背景下家校协同共育提升小学生体质健康的研究》(课题编号:2022C005)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