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手机成瘾下的青春迷失与回归

作者

王铮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汾湖高级中学 215211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手机从原先单纯的通讯手段发展成为可以用来交流、娱乐以及学习的综合终端。不过,海量的信息又使得不少青少年在虚拟世界里迷失,不愿回头。特别是到了高中这个心理迅速发育、价值观念开始成形的阶段,手机沉迷不仅蚕食着学习的时间,也在悄无声息之中损害其心灵状态、人际交往以及人生方向。作为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教育者,高中班主任在面对这一情况时既是旁观者又是施教者。本项研究通过具体案例加以剖析,探寻班主任在遇到手机成瘾情形时,应如何开展教育介入并实施心理疏导,从而为前线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启发。

一、案例背景

本次案例发生地点在学校,是一所位于城市核心地带的重点高中。这所学校的学风比较认真,升学的竞争也很激烈。案例的主人公叫做小 K,高二男生,平时的学习成绩还算可以,处于中等水平。以前在大家的印象中,他是个很阳光、也带有点幽默感的小伙子,但进入高二下学期之后,发生了改变。小 K 忽然迷恋上了手机里的短视频和那些游戏,每天的课后时间几乎全部被这两样东西占据,甚至有时候都在课堂上偷偷拿出手机观看。原本好几次能够考进全班排名前 20 名,可是仅仅过了短短两三个月后就直线下降到了第 40 名开外的位置,就连之前那些做过的练习题也开始出错,老师批改到后面都怀疑小 K 是否根本就没有去动手做。平时参加讨论或小组活动之类的事情,现在变得越来越少人注意到了,好像就是那种直接从班级里消失不见的那种状态;而在人际关系方面同样有着不同寻常的现象发生,原先小 K 跟同学之间都是比较常见地会一起出门逛街、聚会吃饭之类的事儿,可如今却慢慢发现彼此间的相处方式变成了通过屏幕背后的信息传达来进行沟通交流,于是就更加容易引起情绪波动,甚至偶尔还会冒出一些令人意外的变化情况;并且家长几次试图想要收回那部手机都没有起到真正的解决问题的效果,反而使冲突变得越来越激烈,这种矛盾的现状让家长和儿子之间的亲密关系受到极大的挑战。班主任每天在巡课过程中发现了这样的问题不容轻视,因此选择以一种较为彻底的方式来介入此事。

二、案例描述

班主任介入之前,先是连续两周观察小 K 的课堂情况,并且在课间找他聊天,了解他的手机使用习惯和心理状态。跟任课老师聊天时察觉到,小 K 在很多学科的课堂里,注意力总是飘忽不定,经常低着头,交作业的时间比平时延后很多,而且对于老师的批评很冷漠,甚至有抵触情绪。班主任觉得问题不只是时间管理出了差错,还可能是自我效能感降低,现实逃避。

第一阶段是“信任重建”。班主任将小 K 带入班里的篮球队中参加即将举办的校内友谊赛,从非学业的层面开展交流,并建立联系。第二阶段是“深度对话”。班主任抓住每到晚自习下课之后的时间与小 K 做个别谈话,不是直接去指责他,而是用开放式问题帮助小 K 思考手机带来的好处以及弊端。由小 K 本人记录一周时间,他用了多久在玩手机,以及具体用手机做了什么。第三阶段是“共同目标”。班主任与小 K 一起做了一个学习与娱乐平衡表。明确每天应该花多少时间在学习上,多少时间玩,不用我催了,让他自己记录,然后每天告诉我,你干得怎么样。第四阶段“多方协同”,班主任安排了一次家长、心理教师和小 K 的三方会谈,让家长了解成瘾背后的心理需求,改变家庭沟通方式。心理教师则带来了自我控制训练和正念练习。班主任并没有选择单一的“禁用”策略,而是从替代性活动、目标管理以及情绪支持多方面入手。两个月后,小 K 的课堂专注度提升,成绩回到班级前二十五名,篮球活动也重新参与,亲子关系也相对缓和。

三、案例分析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小 K 的手机成瘾具有典型的即时满足依赖性,短视频和游戏给予的迅速多巴胺刺激,让他在学习这类需要延迟满足的任务面前缺乏动力。这种行为模式与青少年大脑前额叶发育不全、冲动控制能力相对较弱的特点相关联。班主任介入时,采取了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相结合的策略,通过共同活动和目标制定来激发小 K 的内在动机,凭借信任关系的构建削减其防御心理,利用数据记录和自我反馈培育元认知能力和自我监控意识。多方协同"的策略体现出系统理论的关键观念,即学生的问题不只是个体层面的,而且与家庭氛围、同伴关系以及学校支持系统紧密关联。

教育学角度,从这个案例来看,它打破了传统惩戒式管理,转而实行“发展性干预”,既认可学生的主体地位,又通过制度安排和情感纽带达成改变行为的目的。在干预过程中,并未彻底剥夺学生的手机使用权,而是通过结构化的使用计划去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数字生活习惯。这种循序渐进的方法更符合青少年的心理接受规律。

四、案例反思

尽管干预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本案例依然存在不足之处,首先,干预的时间周期较短,没有跟踪长期行为的维持情况。如果外部监督力度减弱,学生很可能会再次回到高频使用的状态。干预成效很大程度取决于班主任的魅力与投入的时间,没有形成可以大规模复制的机制。多方协作的时候,其次,家长的执行力与配合程度也是重要的变量。家长如果缺乏一致的配合与耐心,干预成效就会大打折扣。在今后类似案例的处理上,要建立持续性的“数字素养教育”课程,把健康用机理念融入到学校德育体系当中,还要配合校园心理辅导以及家庭教育培训,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长效机制,而且可以试着利用技术反制技术,比如采用学习型应用的屏幕管理功能,让学生在自我管理时获得更多的自主权,而不是完全依靠外部控制。

结语

在手机成瘾成为全球青少年的普遍问题的当下,高中班主任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数字生活的引导者,心理健康的守护者。该案例中干预的关键不在于单纯的“管”与“堵”,而是在于唤醒学生内在的自我调节能力,以信任、引导、协同,让迷途的青春重新找到方向。教育的终点不是让学生远离科技,而是学会与科技共生,在信息洪流中找到自己,走向自主、健康、有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