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主题班会课在初中德育中的价值与创新设计

作者

王健凯

张家港市外国语学校 江苏省苏州市 215626

一、引言

初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主题班会课作为贴近学生生活、聚焦成长问题的德育阵地,理应成为引导学生品德发展的重要平台。但在现实中,部分班会课存在“教师说教多、学生参与少”、“形式单一化、内容表面化”等问题,削弱了德育的渗透力。因此,重新审视主题班会课的德育价值,探索符合初中生认知特点的创新设计策略,使班会课可以真正走进学生心灵,成为了德育工作的当务之急。

二、主题班会课在初中德育中的价值

主题班会课为初中德育提供了具象化的实施路径。从个体成长角度而言,它可以针对初中生的心理困惑、行为习惯等问题展开针对性的教育,如通过“情绪管理”主题班会,帮助学生学会调节压力、处理人际矛盾。从集体建设层面而言,围绕“班级公约”、“团队协作”等主题班会,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归属感,促进班级良好氛围的形成。从社会适应维度而言,结合热点事件设计的“网络文明”、“社会责任”等班会,可以引导学生把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相联系,培养公民意识。这种贴近性、针对性和互动性,使主题班会课在德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三、主题班会课在初中德育中的创新设计

(一)情境创设创新

情境作为连接德育内容与学生体验的桥梁,创新情境创设需要打破“单向讲解”的模式,构建可以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和思维参与的场景。可以结合校园生活、社会现象或历史故事,通过模拟、再现、对比等方式,使抽象的道德理念转化为可感知的具体情境,以促使学生在代入中自主思考、主动感悟。

以“校园文明”主题班会为例,可以设计“情境对比”的环节。班主任可先播放学生课前拍摄的两组视频:一组是图书馆内轻声细语、走廊上有序通行、食堂自觉排队的画面;另一组是课堂交头接耳、餐后餐盘随意丢弃、课间追逐打闹的场景。观看后,可让学生分组选择其中一个场景进行角色扮演,还原画面中的行为细节并补充心理活动,比如“当看到有人在图书馆大声打电话时,周围同学的皱眉和无奈”。在表演中,学生自然会意识到不文明行为对他人的影响,随后引导展开讨论“如果我是场景中的受影响者,会有怎样的感受”,最终共同梳理出“校园文明行为清单”,涵盖课堂、食堂、操场等不同场景。通过真实情境的再现与体验,文明素养的培育不再是生硬的规则灌输,而是学生内化的自觉认知。

(二)形式多样化创新

形式创新要基于初中生活泼好动、乐于展示的特点,把传统的“讲授式”转变为“参与式”,融合游戏、竞赛、实践、创作等多元形式,使学生在“做中学”、在“玩中悟”。不同形式的组合可以覆盖认知、情感、行为等多个层面,使德育目标在丰富的体验中逐步达成。

例如,设计“诚信伴我行”主题班会时,班主任可以采用“层层递进”

的形式。首先开展“诚信故事接龙”游戏,每组学生轮流补充一个诚信典故的细节,如“商鞅立木”中百姓从怀疑到信任的过程,在趣味互动中积累诚信认知;接着进行“两难情境抉择”竞赛,给出“考试时好友要求传答案”“捡到贵重物品无人知晓”“答应同学保守秘密却发现涉及安全隐患”等情境,学生举牌选择处理方式并阐述理由,在观点碰撞中明晰诚信边界;最后发起“诚信微承诺”实践,学生在便签上写下具体的诚信行为(如“按时完成作业不抄袭”“借阅物品及时归还”“做错事主动承认”),张贴在班级“诚信树”上,后续由班委定期记录践行情况,每月评选“诚信之星”。多样形式的联动,让诚信教育从知识层面深入到行为层面,形成完整的认知-体验-实践链条。

(三)融合教育资源创新

教育资源的融合可以拓展班会课的德育维度,打破“班级围墙”,把校内与校外、传统与现代资源进行有机结合。可挖掘学科知识、家庭经验、社会案例等素材,形成协同育人合力,让德育内容更加丰富、更有说服力。

例如,围绕“传统文化中的美德”主题,班主任可这样设计班会:先结合语文课本中的《论语》选段、历史课中“二十四孝”的故事,小组合作解读“孝悌”、“诚信”、“谦让”等理念的内涵,找出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再邀请家长录制“家庭美德故事”视频,分享祖辈传下来的处世之道,如“借东西要当面清点,还时要保持完好”、“邻里有困难主动搭把手”、“吃饭时长辈先动筷”等细节;随后引入社会热点案例,分析“老字号企业坚守品质”、“志愿者默默奉献”背后的诚信与担当精神;最后组织“美德传承人”进行创作活动,学生可采用漫画、情景剧、三句半等形式,把传统美德转化为校园生活场景,如“同学间的互助”、“对老师的尊重”。通过学科知识、家庭智慧、社会案例的融合,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被激活,学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美德的时代价值,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德育共鸣。

四、结语

主题班会课的德育价值,在于其能以学生可感、可参与的方式传递道德理念,而创新设计是释放这一价值的关键点。通过创设触动心灵的情境、采用生动多样的形式、融合多元教育资源,可使班会课从“任务式开展”转变为“成长式陪伴”。初中教育工作者需要持续关注学生的成长需求,在实践中要不断优化设计,使主题班会课真正成为德育的有效载体,助力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品德,成长为兼具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感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海鹏.初中体验式德育主题班会课的实效性探究[J].中小学班主任,20 25,(07):65-67.

[2]曹雪君.浅谈如何通过主题班会实施班级德育管理——以初中七年级为例[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3,(16):178-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