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学科学生倾听习惯与深思品质培养的研究
兰雪
敦化市第二小学校
1 小学科学课堂中学生倾听与深思现状及成因分析
1.1 现状审视
通过课堂观察、学生访谈及教学案例分析发现,当前小学科学课堂中学生的倾听与深思表现存在明显不足。在倾听层面,主要体现为“三多三少”:被动倾听多,主动筛选信息少;关注结论多,倾听过程逻辑少;打断他人多,耐心回应少。例如,在“植物的光合作用”实验汇报环节,多数学生只关注小组汇报的最终结论,对实验设计的细节、数据的分析过程缺乏倾听兴趣,甚至出现随意插话、摆弄实验器材等行为。
在深思品质方面,问题集中表现为“三重三轻”:重视现象描述,轻视本质探究;重视答案对错,轻视思维过程;重视单一思路,轻视多元拓展。以“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活动为例,学生能通过实验发现“接触面粗糙程度”“压力大小”与摩擦力的关系,但当被问及“为什么冰面行走易滑倒”“如何设计更省力的行李箱”等延伸问题时,多数学生难以进行深度思考,只能重复课堂上的实验结论,缺乏知识迁移与应用能力。
1.2 成因剖析
教学环境的局限性:传统科学课堂多采用“教师讲授—学生记录”的单向模式,学生缺乏倾听他人、表达观点的机会。同时,部分教师对课堂互动的把控不足,当学生出现倾听不专注的行为时,多以批评教育为主,未能从根源上激发学生的倾听需求。
教学方法的单一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过度依赖教材与课件,探究活动设计流于形式,缺乏层次性与挑战性。例如,在实验教学中,直接给出实验步骤与猜想方向,学生无需深度思考即可完成任务,导致思维惰性增强,难以形成深思习惯。
评价机制的片面性:当前科学学科评价多侧重于知识掌握程度,如实验报告完成质量、单元测试成绩等,对学生的倾听表现、思维过程等过程性指标关注不足,难以发挥评价的导向与激励作用。
学生自身的差异性:小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好奇心强但易分心,且个体认知水平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因基础薄弱难以跟上课堂节奏,进而失去倾听与思考的动力。
2 小学科学学科学生倾听习惯与深思品质的培养策略
2.1 构建“互动型”课堂环境,夯实倾听基础
明确倾听要求,规范倾听行为:教师需结合科学学科特点,制定具体可操作的倾听标准,如“听实验指令时,关注操作要点与安全提示”“听同伴发言时,记录关键信息并思考质疑点”“听教师总结时,梳理知识逻辑框架”等,并通过课堂示范、情境模拟等方式,让学生理解倾听的重要性。
创设倾听情境,激发倾听兴趣:利用科学学科的趣味性,设计“科学故事分享”“实验现象辩论”“疑难问题会诊”等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交流情境中产生倾听需求。例如,在“声音的产生”教学中,组织“声音侦探”活动,让学生轮流描述自己听到的声音特征,其他学生通过倾听判断声音来源,既锻炼了倾听能力,又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
2.2 创新“探究式”教学方法,培养深思品质
设计层次性探究任务,引导思维递进: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将探究活动分为“基础型—提升型—拓展型”三个层次。以“水的蒸发”教学为例,基础任务为“观察水蒸发的现象”,提升任务为“探究温度、表面积对蒸发速度的影响”,拓展任务为“设计实验证明‘风对蒸发的影响’并解释生活中的蒸发现象”,通过层层递进的任务设计,推动学生从“现象感知”向“本质探究”过渡。
引入“问题链”教学模式,激活深度思考:教师围绕教学重难点设计具有逻辑性、启发性的问题链,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例如,在“种子的萌发”教学中,设计问题链:“种子萌发需要哪些条件?”“如何设计实验验证这些条件的作用?”“如果缺少其中一个条件,种子会怎样?”“为什么有些种子在适宜条件下也不萌发?”通过问题驱动,让学生在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深思习惯。
鼓励质疑与创新,拓展思维广度:在课堂中营造“敢于质疑、乐于创新”的氛围,允许学生对教材结论、实验方案、同伴观点提出不同看法。例如,在“简单电路”实验中,当学生发现“两个灯泡串联时亮度比并联暗”后,鼓励学生质疑:“是不是所有串联电路的灯泡都比并联暗?”“如果更换不同规格的灯泡,结果会改变吗?”并引导学生重新设计实验验证猜想,培养思维的批判性与创新性。
2.3 完善“多元化”评价机制,强化培养效果
建立过程性评价档案,关注成长轨迹:为每位学生建立“科学学习成长档案”,记录学生在课堂中的倾听表现(如是否专注、是否能准确复述他人观点)、思考过程(如提出的问题质量、实验设计思路)、合作表现等,通过定期回顾与分析,让学生看到自身进步,增强学习动力。
采用多主体评价方式,确保评价全面:结合教师评价、同伴评价、自我评-价三种方式。教师评价侧重对学生倾听与思考的针对性指导;同伴评价通过“倾听之星”“深思小能手”等互评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自我评价引导学生反思自身在倾听与思考中的不足,制定改进计划。
丰富评价反馈形式,增强评价实效:除书面评语外,采用课堂即时反馈、小组座谈、实验操作展示等多种反馈形式。例如,在实验汇报后,教师不仅点评实验结果,更要分析学生的思维过程:“你能关注到实验中的误差并分析原因,体现了严谨的思考习惯,如果能结合生活实例进一步解释结论,思考会更深入。”
3 实践成效与反思
3.1 实践成效
本研究在某小学3~5 年级选取6 个实验班开展为期一学期的教学实践,通过前后测对比发现,实验班学生在倾听与深思方面均取得明显进步:课堂中主动倾听、积极回应的学生比例从 38% 提升至 75%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能提出有价值问题、设计创新实验方案的学生比例从 22% 提升至 53% ;期末科学素养测试中,探究题、应用题的得分率较对照班高出 12.5% 。同时,教师反馈显示,课堂互动质量显著提升,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与自信心明显增强。
3.2 反思与展望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一是对于学习基础薄弱、注意力缺陷的学生,个性化培养策略仍需完善;二是如何将倾听与深思品质的培养融入科学课外实践活动,还需进一步探索。未来,我们将继续优化教学策略,加强家校合作,通过“家庭科学探究任务”“校园科学节”等活动,构建课内课外联动的培养体系,让倾听习惯与深思品质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素养。
4 结束语
本研究通过构建互动课堂、创新探究教学、完善多元评价等路径,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倾听能力与深思品质,为科学学科素养培育提供了可行方案。但在个性化指导、课外延伸等方面仍需深化。未来需进一步优化策略,加强家校协同,构建课内课外联动的培养体系,持续助力学生形成终身受益的学习习惯与思维能力,推动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殷霙. 小学科学课学生倾听能力培养探究[J].文理导航(下旬),2022,(11):49-51.
[2]何军华.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新课程导学,2021,(Z1):112-113.
[3]王叔安. 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J].学周刊,2021,(29):123-124.